董其昌自勵

明朝萬曆年間,江南某地郡考,一個年方17歲的清秀年輕人,名叫董其昌,來自松江華亭的某鄉紳家庭,從小飽讀詩書,下筆萬言,文思橫溢,鄉人皆稱奇才。就是他,滿懷信心,志在必得地走進考場。他想像自己這次考中秀才後,接著便會考中舉人、進士……對金榜題名輝煌前程的渴望,調動出他的全部才華,很快便完成考卷,滿有把握地第一名交卷離場,連考官都報以欣喜的目光。這時他想的是,憑著自己的實力,此次考試,拿個頭一名滿有把握。

一個月後終於等到發榜的時日,大紅榜上「董其昌」三個字名列第二,第一名被別人贏得。雖然這第二名在郡試中已經令鄉里萬眾稱賀了,可是董其昌極不服氣,親自到學政處自請除名,學政好言慰之,但他不聽。學政只好告訴他:「眾考官推薦試卷,本來將你放在首位,但郡首認為考試雖優,但書法欠功力,不如第二份文章、書法皆強,故把你降成第二名,當深思為戒!」董其昌聞此,著實比了比那第一名文章的字,確實認為比自己高上一籌,乃收淚返鄉。

董其昌性格好強,豈能落於人後。他回家後,集攏來眾多法帖,先學顏真卿,再學虞世南。過了一段時間,由唐人書法又追溯到魏晉碑帖,進而再深刻地研習明代祝枝山、文征明的作品,終於有了長足猛進的效果。一次,他到嘉興某大收藏家處,讀到了許多前人真跡,頓悟自身眼界狹小。後來,他又在金陵(今南京)看到了稀世珍寶——王羲之的《官奴帖》,更覺悟到書法天地的遼闊寬大,很為自己過去的膚淺而羞慚。由此,他更加發奮練字,立志有所成就。歷時近20年,他終於對前人大師諸帖之長融會貫通,形成個人獨特的書家風格。名家評判讚賞他的書法「圓勁蒼秀,兼有顏(真卿)骨,趙(孟頫)姿」,有「龍蛇雲物飛動指腕間」的筆意和境界。

後來,經過一代代書畫界的推選,皆認為他是明代書法首屈一指的人物,並依據他成才的歷程,稱譽他超然出塵,為百世師。

【大視角】

若非自省而致此後的苦心經營,董其昌也就不是今日的董其昌。個體在芸芸眾生之中,在百家百派之前,只是普天下的一滴朝露,轉瞬便要消失。然而恰恰因為自省,它便足以納進一切,改造一切,進而成就一切。那麼,朝露也便大而化之為一個無邊無際的世界。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