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觀天文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人,北宋著名的科學家和政治家。

沈括一生歷經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世。他在1063年秋天考取進士第一名,第二年任職揚州司理參軍。任滿後入京,擔任昭文館校勘。他是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運動的中堅人物。1072年,沈括被任命兼任「提舉司天監」,即中央政府掌管天文曆法機構的長官。1075年擔任主持「三司」的大臣,即主持中央政府管理財政的最高機關的工作。晚年住在潤州,築「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把平生見聞和本人的研究心得寫成巨著《夢溪筆談》。

沈括一生精研科學,廣泛涉及天文、地理、數學、物理、曆法、藥用植物和醫學等領域,並且都取得了傑出成就。

在沈括主持司天監工作期間,為了實測天體運行的情況,以便推算、制定新的曆法,沈括改革並創新了幾種重要的天文儀器,其中包括主要的觀測儀器——渾天儀。

夜深人靜,萬物好像都已經睡熟了,只有沈括一人還在司天監裡忙碌。他把渾天儀的窺管對準天體日月星辰,每天夜裡觀察三次,分別在前半夜、中夜和後半夜進行。沈括驚奇地發現,北極星在前半夜還在窺管的視野裡,可以望見,可是到了中夜,北極星就游離了窺管的視域。這是怎麼回事呢?

沈括在渾天儀旁坐了下來,微閉雙眼,好像是要休息一陣子。可是此時,他的大腦卻在緊張地思索。現在使用的窺管,視域只有1.5度,是因為窺管的直徑小,所以容不下北極星游轉。若是改用直徑大些的窺管,也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沈括想到這裡,精神為之一振。他開始設計並換用直徑大些的窺管。

在3個多月的時間裡,沈括每天夜裡都堅持觀測3次。經過反覆實驗和改進,終於將窺管的直徑放大到整夜都能看到北極星的程度,這時的窺管視域已經擴大到7度。

在原有的渾天儀上沒有顯示月球公轉軌跡的銅環——月道環,但它並不能真正體現出月球運行的實際情形。同時,沈括發現月道環往往擋住窺管,觀測天體的工作就受到妨礙。於是,他果斷地取消了月道環。

在觀測北極星實際位置的3個月內,沈括睡眠很少。他堅持在每夜的3個固定時間來觀察北極星,並在渾天儀旁準備許多紙,把北極星所在的方位標記下來,總共畫出200多張圖。根據自己實測而繪製的圖,沈括精心測出北極星離赤道北極最遠的時候可達3度多,而不是恰在赤道北極處。沈括看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欣慰地笑了。他再一次將目光投向夜空,彷彿又要同北極星進行對話。

當沈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司天監的同行們加以介紹的時候,大家望著他那消瘦、蒼白的面龐和熬紅了的雙眼,內心深處無不受到劇烈的震撼。

沈括還改制、創造出利用壺水漏滴計算時刻的新「浮漏」,以及觀測日影的景(影)表。同時,他寫成《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不僅闡明了改制儀器的原理,而且對傳統的和當時的一些錯誤天文理論進行了辨證,提出了自己的幾個十分重要的天文學說。

【大視角】

只要能靜心去與自然對話,與萬物對話,與環境中的一切物什對話,對象的奧秘與啟迪,便會源源不斷而來。

《教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