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新法合龍門

宋朝慶歷年間,黃河水急浪湧,在商胡 (現在河南省濮陽縣東北一帶)決了口,淹沒了好多良田,百姓也傷亡了不少。附近軍民拚力堵塞卻無濟於事。眼見缺口愈來愈大,朝廷急派管理財政的要員郭申錫親自前去督察堵口工作。

當時堵塞江 河決口採用的辦法,是在決口接近合龍的地方,放置一種特殊的大型的堵塞物,叫做合龍門,通常是用木、葦、竹、草等物並雜以碎石、土塊捆縛做成,大約有60步長,好像一個巨大的人工「堤壩」,它被人稱呼為「埽」。郭申錫到任後,即刻命令河工將「埽」的兩頭紮上大纜繩,把它置入決口之中。誰知搞了幾次,不是纜繩繃斷,就是「埽」給急流沖走,否則,就是壓不住水的浮力,「埽」不能落到河底。一次次努力都失敗了,決口愈來愈大。

這時,河工中有個叫高超的年輕人,說自己有辦法。郭申錫聽說他識字不多,冷笑道:「高超肚裡沒幾滴墨水,怎有合龍的高超法?」

高超也不管那雙關的挖苦話,獻計道:「60 步的『埽』太長了,所以人力不易將它壓下河底,固定它的纜繩再粗也易繃斷,所以水流也就難以截斷。我建議將『埽』分為三節,每一節有20 步長,三節之中用繩索連結。合龍時,先放下第一節,等它壓到水底,再依次放下第二、第三節。」

高超說完,郭申錫正在思考,一些經驗豐富的老河工紛紛叫道:「不妥,不妥。20步的小埽怎麼擋得住河水的衝擊、滲透?連用三節也斷不了水,反而勞命傷財!」

高超申辯道:「第一節埽壓下去,河水當然斷不了,但水勢必定減殺一半。將第二節埽壓下去,只要動用一半的人力,這時河水自然還不能完全截斷,但水流明顯減緩了。到壓下第三節時就等於是在地上施工,便當多了。這時,前兩節埽都被濁泥淤塞了縫隙,再也不必花費人力去加工了。」

郭申錫聽了雙方的爭論,覺得還是沿用老經驗比較可靠,沒有風險,於是,斷然否決了高超的新建議。堵塞決口的合龍工程在艱難地進行著:努力,失敗,再努力,再失敗..

當時,河北安撫使賈昌朝,認為高超的新法是可行的,便悄悄派了數千人,到黃河下流去打撈郭申錫指揮堵口工程時被流水沖下的埽。拿到了證據,賈昌朝便向朝廷奏了一本。郭申錫被罷了官。新任的官員採納了高超的新法,很快把決口堵塞住了。

《中國智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