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萬大軍下江南

早年間,有個戲班子,班主姓王。有一回他們應邀到鄉下演出,包場三天演大戲。

第一場演的是《下河東》。扮演趙匡胤的演員臨到上場,還在與人嬉笑逗樂,直到鑼鼓聲不斷氣地催促,他這才猛然醒悟,隨手操起一樣兵器就上了場門。按照劇情,是北漢兵趁夜晚偷襲宋營,領頭主帥白龍是一年輕將領,雙方一照面,有個對打。可上台一看,彼此都大吃一驚,原來,扮演趙匡胤的演員按規定動作一撩鬍鬚,發現忘了戴髯口;再揚手一舉兵器,盤龍棍竟錯拿成了木刀。換成一般演員,這戲就沒法兒唱了,幸虧扮演趙匡胤的是個老演員,他急中生智,現編現唱道:“下河東一仗,把孤王的鬍鬚殺掉,丟掉了盤龍棍,朕耍木刀,雖不能把你娃娃殺死,也要砍你個鵝丁包!”這番念白,字正腔圓押韻上口,不但符合當時情境,還將原本出的錯掩飾得天衣無縫。扮演白龍的演員也是心領神會,配合得不露馬腳,贏得了滿場喝彩。

但王班主還是驚出了一身冷汗,萬一應對失常,落人把柄,豈不是自砸飯碗!散場後,王班主把扮演趙匡胤的演員叫來,狠狠訓了一通。這還沒完,第二天臨開場前,王班主把所有登台演員喊到一起,叮嚀說,今晚不能再錯,要集中精神,善始善終。接下來兩天,演出果然都很平順,沒再出什麼紕漏。

戲演到第三天,演了《拾玉鐲》。戲演完了,王班主眼巴巴地等著台下放火炮,可等了半天,一點動靜沒有。不放火炮是什麼意思呢?這等於告訴戲班班主,他的演出對方不滿意,對方不滿意,戲班子就拿不到包銀。要麼走人,算是白幹;要麼一直唱到對方滿意為止。

王班主一下就想到頭一場《下河東》裡那個紕漏,但演員把戲給圓過去了呀,()這種救場,即使內行也得擊掌叫好。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王班主百思不得其解,他悶悶不樂地去鄉場上轉悠,走到一家茶館坐下喝茶,閉目養神間,聽到鄰桌有幾個人正議論戲班的事情。

一個說:“你們知不知道,這商會請來的戲班,都唱了三天了,為何不給人家放火炮呀?”

另一個說:“嗨,他們演的那出《拾玉鐲》,孫玉姣出門喂雞的腳步跨錯了。”“怎麼跨錯了?”“人家商會的劉會長說了,那演員多跨了一步,所以不給他們放火炮。”“哦,原來是這樣啊!”

王班主一聽,恍然大悟,心想,哎呀呀,有這麼吹毛求疵的嗎?回到戲班,王班主吩咐眾人說,今晚掛牌演出《火燒赤壁》,到時候,你們就照我說的演。

當天晚上,台上鑼鼓一響,就看見幾個手拿令旗的士兵,繞著戲台反覆地走。鑼鼓響得精神,幾個兵丁也走得一絲不苟。這下,輪到觀眾納悶了,有這麼反覆轉圈、沒完沒了地走嗎?戲台下打呵欠的,伸懶腰的,嘰嘰喳喳議論的,都盼著快點走完,劇情往下發展。誰知台上就是不急,依然走得不慌不忙。

商會的劉會長到底憋不住了,請人把王班主叫了過去,問他說:“敢問,這唱的哪一出啊?”

王班主笑笑:“火燒赤壁呀!”

劉會長又問:“火燒赤壁有你這麼唱的嗎?”

王班主說:“曹操當年八十萬大軍下江南,前軍後軍綿延數百里,不走幾天幾夜,他能走完嗎?”

劉會長是聰明人,知道自己吹毛求疵逼出毛病來了,當下叫來管事吩咐說:“放炮,點錢走人。”又轉身致歉說:“王班主,多有得罪,包涵包涵!”

《懸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