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囊。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釋義】

天地的運行機制就是「道」,永恆的「道」需要借助具體的萬物來實現。但每一物存在時間短暫,「道」須在不斷地棄取具體物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存在。如同祭祀神靈必須不斷更新祭品,才能保證用新鮮祭品取悅於神靈。這像是過河拆橋,不符合世俗所說的「仁」,故稱其「不仁」。聖人對百姓亦然。不能把自己的愛陷溺在某些百姓的身上,為了實現更大更根本的愛,需要犧牲一時一處之愛。這就對某些百姓表現出不仁。天地之間如同大風箱,氣體不斷進出,什麼都沒留下,但又什麼都被吸納過。說話太瑣碎會溺於具體事物而忽略更新。話語越簡,越有概括性;越有概括性,涵蓋面越大;涵蓋面越大,對每一事物越能中正不偏。

【啟示】

要成大事,有時需要「不仁」,要成大事,有時需要犧牲小愛。天地尚且不能盡善盡美,我們普通人又何必執著十全十美?但必須有高追求,不要抱著榮譽停步不前。

【致用】

如若想當聖人,第一,扎扎實實做好每一件具體工作。「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首先表明「天地」畢竟不能不用萬物。「過河拆橋」但拆橋之前必須認真建好每一座橋。第二,做事成功之後決不能把成功當成負擔而沾沾自喜。必須永遠有更高的追求。所做成的每一件事不過是聖人遠足中隨時拋棄的敝屣。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