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調整

試圖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從阿里巴巴集團的融資歷程談起。

1999年3月,馬雲和他的團隊回杭州,以50萬元人民幣開始了新一輪創業,創立了阿里巴巴。1999年10月,由高盛牽頭的一批投資銀行向阿里巴巴投資了500萬美元,這是阿里巴巴獲得的第一筆「天使投資」。在獲得投資的同時,當時在高盛工作的蔡崇信也因看好阿里巴巴的前景而加入了該公司。蔡崇信的加入,使馬雲團隊在成立的早期就有了頂尖的投行專才,蔡崇信也成為公司後來在資本運作方面的股肱之臣。

在一年之後的2000年,阿里巴巴又獲得了來自軟銀、富達、匯亞資金等風險投資商共計2500萬美元的投資。其中,軟銀領投2000萬美元。

在這次投資中,軟銀總裁孫正義在北京聽馬雲演講了六分鐘就決定重金投資的故事,一度在投資界傳為佳話,孫正義也在此後與馬雲親密無間。2004年2月,阿里巴巴在第三輪融資中再獲8200萬美元的巨額戰略投資,其中軟銀出資6000萬美元,其他資金來自富達創業投資部、寰慧投資和TDF。

孫正義是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韓裔日籍投資家,身高約1.5米,曾在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泡沫的雅虎估價最高時,一度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而其在21世紀初對阿里巴巴集團數次投資,也獲得了驚人的回報,兩次合計8000萬美元的投資,在阿里巴巴集團在美國上市時變成了五百多億美元市值的股票。

用馬雲的話說,成立淘寶就是他跟孫正義兩個人的君子協定。馬雲全力以赴謀發展,孫正義給予資金支持,放手讓創業團隊進行業務拓展。因此,後來成立支付寶、成立阿里雲都沒有決議。

這次投資之後的一年裡,馬雲和阿里巴巴又迎來了其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筆投資。2005年8月,雅虎入股阿里巴巴,以10億美元收購阿里巴巴35%的股份,成為阿里巴巴的大股東,與此同時,決定將雅虎中國的資產注入阿里巴巴。

至此,阿里巴巴集團的股權結構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雅虎持股40%左右,而軟銀持股29.3%,馬雲及管理層共持股約30%,三方在董事會中形成1︰1︰2的格局,雅虎的楊致遠、軟銀的孫正義和阿里巴巴的馬雲與蔡崇信各佔董事會的一個席位。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雖然阿里巴巴在多次融資過程中獲得了未來發展充裕的資本,但是其管理層的股份不斷地被稀釋,這個問題在公司發展的初期並沒有顯現,伴隨著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和支付寶等業務的快速擴張,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利益訴求有了進一步理順的需要。

這種情況不難理解。創業之初,由於阿里巴巴公司前景並不明朗,資本對於阿里巴巴是極其稀缺的,可是隨著業務規模逐漸擴大,公司的價值越來越清晰,創業團隊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資本的作用開始下降,客觀上產生了利益調整的需要,這時如果雙方協商不成,就有可能發生一些問題,在支付寶這樣一個未來有巨大潛力的優質資產上,這種張力更加明顯。[2]軟銀和雅虎對阿里巴巴的入股,均在2005年之前,那時支付寶剛剛成立,商業前景和模式並不明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支付寶的價值逐漸凸顯,各方對其必須重視起來。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阿里巴巴管理團隊可能覺得,支付寶是我們一手幹起來的,不能跟我們沒有關係,或者不能讓創業團隊所有的股權不足以反映其對公司的貢獻。但軟銀和雅虎作為出資方可能認為,出資人是股東,按照受托責任,管理層有義務打理好公司。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了央行發放支付牌照的事情,股東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就迎來了再次調整的契機,因此獲得牌照是硬幣的一面,而硬幣的另一面是馬雲和阿里巴巴管理層希望與大股東達成新的利益分配機制。

《螞蟻金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