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4 「互聯網+」與中國發展的比較優勢

陳有鋼(麥肯錫全球董事)

很難想像沒有航海技術的發展和1588年對於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勝利,作為一個島國的英國如何能夠成為世界的領導。由西班牙和葡萄牙推動的「航海+」英國的工業製造,造就了大英帝國的全球貿易優勢。同樣,「鐵路+」美國的國土和自然資源優勢,是美國在19世紀後幾十年及20世紀初形成經濟騰飛基礎的重要背景,其中也包括由鐵路發展帶動的鋼鐵業和金融業的發展。雖然在「航海+」和「鐵路+」的發展中都有不可避免的負面影響,但從歷史發展來看,它們對於國家和人類帶來的正面影響是絕對的主流。

以自然稟賦及延伸能力為基礎的國家比較優勢,需要把握住生產力技術的重大變革,才能釋放出最大的潛力。這個時機的契合也許就是「國運」,而「互聯網+」給中國及中國市場中的企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

首先,在國家發展這個層面,「互聯網+」的發展理念可以幫助中國形成新的國際分工比較優勢,同時減少市場經濟補課的時間。

從勞動力成本優勢到創造力成本優勢。人口眾多是中國最明顯的自然稟賦,而中國人口的平均教育水平相對印度等國家來說也更高。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難以持續,特別是對於傳統製造業來說。而互聯網給中國基於自然稟賦發展新的比較優勢帶來了可能。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能力是人類進化產生的最大財富,但這種協作的有效性由於溝通交易成本的限制,在過去很難實現大人群的網絡效應,類似流水線規模生產的被動協同成為協同的主要模式,而體現人群網絡創造力促進作用的主動協同在互聯網的幫助下才剛剛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一個具有一定教育水平、充滿創業精神的巨大人群,在互聯網的幫助下一旦形成有效協同的機制,會迸發出世界一流的群體創造力。這種創造力的表現形式在初期更多是商業模式或是產品的微創新,而隨著經驗和能力的積累,它會演進為突破性的創新,包括在科學技術方面。中文互聯網已是一個足夠大的網絡,而如果未來的一代可以更好地突破語言的障礙,這個群體創造力的潛力還會更大。

市場經濟軟基礎建設的加速器。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制於軟性基礎設施不完備和社會資本的匱乏。不少行業的市場信號體系失真,不能有效調配供需資源,而行業規則、信用和誠信、交易平台等基礎的薄弱直接導致交易和協作的高成本。負面影響反映在很多方面,包括對於創新的制約。

互聯網可以幫助加速社會資本的積累和軟性基礎設施的建立,特別是在政府適當的引導支持下。社會資本的良性積累基於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的正面體驗。互聯網大大提高了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的頻率,同時其更強的信息透明性和過程可追溯性為打擊欺詐行為帶來了更好的可操作性。而交易頻率的增加,也為行業規則的加速形成和法律體系的快速建立提供了更多的案例經驗。

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體系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磨合形成的,其中經過了很多起起伏伏,不乏挫折。互聯網為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加速補課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但加速的同時也會讓一些問題凸顯,更需要從國家發展的利益出發,用積極的形態去用好互聯網這個市場經濟的工具。

對於中國市場中的企業來說,首先要用好互聯網的技術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回歸企業價值本源;同時,加強「互聯網+」背景下的企業創新,發展範圍經濟(Economy of Scope)的業務和組織模式,也是建立未來競爭優勢的重要基礎。

企業需要回歸價值本源。對於傳統企業來說,如何實現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轉型是一個時常被提及的問題,O2O成了不少企業年報中必提的方向。而一個不具價值競爭力的產品或是服務,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或是O2O,都是無法在充分競爭的市場中獲勝的。停留在概念上的O2O,到最後會成為「0」2「0」。互聯網的思維說到底就是市場經濟的思維,它就像一個探照燈,把不同的價值選擇清晰地呈現在客戶面前。互聯網迫使企業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能比競爭對手提供持續的更優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平台到底是什麼?

對於不少中國實體企業來說,轉型的首要前提是明確和建立自身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那種在充分競爭的背景下能夠起到有效作用的核心競爭力。沒有核心競爭力,即使是引領潮流的互聯網企業也難以持久領先。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互聯網的領軍企業都在兢兢業業地加強自身的大數據分析能力和供應鏈能力。互聯網的流量就像流水,流動是天性,單純地追求短期流量或線上業務量就像是挖了引流的渠道但沒有修水庫。所以,實體企業需要提高端到端的供應鏈效益來建立可持續的價格競爭力,加強消費者的細分研究的能力,對於驟然擴大的地區市場打好客戶服務延伸的基礎,打造堅實的價值平台。

著力以客戶資源為基礎的創新。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對於全球創新模式的研究表明,不同國家的企業由於所在市場環境和稟賦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創新發展路徑,核心的差異在於什麼是當地創新生態體系中的優勢資源。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尖端人才資源、健全的市場經濟體系為企業在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上獲取價值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應當承認,中國在這些資源上尚不具備優勢,而人才培養是比較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中國企業在創新生態中的優勢是龐大的客戶資源,企業可以通過形成有效的客戶反饋互動機制,支持在商業模式、營銷方法和產品上的反覆迭代創新。不少中國互聯網企業在這種創新模式上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們的出發點就是把客戶作為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來加以利用,在深入理解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把企業和客戶的力量疊加起來推動不斷的微創新。而互聯網的環境也為傳統企業豐富自己的創新模式提供了可能。事實上,中國市場的客戶資源規模也給跨國企業的全球業務提供了迭代創新的重要學習和實驗基地。

大多數企業很難有也不需要有這種「本來無一物」的頓悟,畢竟多年的經驗是積累在客戶看不見摸不著的傳統環境中的,而實體企業也有現實的生意要維護。但傳統企業需要對於自身的投資分配做一個重新審視,開始把客戶真正變為自己的資源。

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的平衡。大多數行業的企業管理是建立在規模經濟(Economy of Scale)的基礎上,這是基於需求相對單調,或是由於供需力量平衡中供方佔有絕對優勢(這也是互聯網建立消費者主權之前的市場基調),企業減少運營複雜性來提高效益的合理抉擇。

互聯網正在從兩個方面改變這個規模經濟主導的企業管理方式。首先是消費者的需求多元化。由於互聯網(社交網絡)大大提高了個性化需求聚集的可能,社會上的小群體特色需求有了發展的社會和文化基礎。年輕一代更是開始摒棄「大媽品牌」,而追求反映個人訴求的商品和服務。另一方面,企業經濟模型中大產品、大生產和大渠道的成本邏輯在發生改變,研發、供應鏈等的邊際成本在下降,使得產品組合豐富的經濟性得到提高。未來生產方式也會相應地創新,從而使得針對某個客戶群體提供超出企業現有邊界的更為豐富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槓桿。範圍經濟會成為管理學的新熱點。如企業的組織管理模式可能需要發生大的變化,職能型的組織架構也許更適合規模經濟的要求,而以項目小組為核心的綜合管理更能實現範圍經濟;以消費者為主軸的管理體系可能會與傳統的品類組織架構形成互補等。中國企業有機會在這次企業管理的重大變化中走在世界的前沿。

認識「互聯網+」對於中國發展比較優勢的作用,並不是說有了互聯網就萬事大吉,也不是對於「中國任性」樂觀。但互聯網確實是中國的一個難得機遇,用好它,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