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互聯網+跨境:買全球,賣全球

第1節 傳統外貿的瓶頸來臨:想要繼續愛你不容易

傳統外貿:從「優等生」到「問題學生」

近10年來,中國外貿一直是經濟領域的「優等生」,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重要動力之一。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出口第一大國,歐美企業的出口份額逐步讓位於中國企業。風景這邊獨好。2010年,中國出口超過德國。2013年,中國出口超過美國,千餘種商品的出口額達到世界第一。中國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貿易大國,通過「賣全球」影響著全球貿易的大格局。「世界工廠」、「中國製造」等稱謂紛至沓來。

然而,「優等生」的成績單開始不再亮麗,中國外貿出現明顯放緩的趨勢。2014年,中國進出口總值按美元計僅增長3.4%(按人民幣計僅增長2.3%),其中出口增長為6.1%(按人民幣計增長4.9%),創下金融危機復甦後的出口增長新低。事實上,從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出口在短暫的恢復之後就開始一路放緩。中國第一大深水港寧波港發往世界各地的集裝箱相比2008年以前銳減了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同時,進口仍然較弱,貿易平衡並沒有得到改善,「買全球」帶來的好處並不明顯。近年的貿易順差仍在不斷擴大,順差的年增長仍然在40%以上。進口仍然滿足不了眾多消費者和企業的需求。中國消費者海外購物已經達到千億美元的規模,眾多的灰色代購和海淘生意如雨後春筍。為什麼這些需求不能通過正常進口來有效滿足?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外貿開始從原先的「優等生」逐步成為「問題學生」。

中國出口額及增速情況

許多外貿人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他們不斷重複地訴說著「訂單變小、競爭加劇、客戶流失、利潤變薄、生產受阻」的故事。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不少出口工廠和貿易商開始尋求轉向內貿或者改變主營業務。他們不禁要感歎:「中國外貿,想要繼續愛你不容易!」

問題就是痛點:中國外貿的痛點在哪兒?

可是,中國外貿究竟怎麼了?

從出口來看,問題在於「內憂外患」。「內憂」主要是成本紅利的喪失和出口鏈條過長,而「外患」則是外需的乏力和調整。從「內憂」角度,由於勞動力成本升高(年升高10%以上)、外匯壓力加大、融資難,導致中國製造的成本紅利正在消失。在這種情形下,生產環節不再能夠為商家提供足夠的利潤。中小企業的低端商品難以直接面對國外市場,不得不面對較長的出口鏈條分工(環節較多,工廠–出口貿易商–出口報關代理–海運企業–進口報關代理–進口貿易商–品牌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外貿企業利潤不斷攤薄。自金融危機以來,歐美各國的進口還沒有恢復到危機前的水平,外需明顯不足。全球貿易大國的貿易增長持續走低,需求變小、變散,貨幣寬鬆和貿易壁壘加劇,這些都成為了中國出口的「外患」。

從進口來看,問題的核心在於貨源質量和流程效率/便利這兩大問題。一方面,進口市場魚龍混雜,進口商品的質量難以保障,還有較多商品無法通過進口渠道買到。這需要關注國外的優質貨源,真正將有質量保障的商品引入國內。另一方面,流程效率低,交易流程較為複雜。購物成為出國游的重要活動,各種代購的需求越來越多。身邊很多朋友都抱怨過海淘的悲慘體驗,買家不僅要懂外語,要有海外信用卡,還要自己找轉運公司搞物流訂單,有時等個半年都沒有音訊。國內買家海外購物在語言溝通、支付、物流方面都存在障礙和困難。從線下看,許多進口商品經過多級代理才能到消費者手中。如何構建線上高效、便利的交易流程是關鍵。同時,進口監管部門多、環節複雜、週期較長,都是制約進口流程效率的問題。

《互聯網+:從IT到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