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常發脾氣可能抑鬱症 老人疾病如何自測

隨著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人們每天要面對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問題,「不開心」的體驗越來越頻繁,「抑鬱」也成了常用說辭,而「抑鬱症」這個詞也不止一次被人們所提及,媒體也都曾報道有些明星因為抑鬱症而輕生的新聞。那麼什麼是抑鬱症呢?老年人作為特殊群體,他們這個年齡段的抑鬱症又有什麼特點呢?

脾氣不好原來是抑鬱

數據顯示,近十年來,老年人抑鬱症狀檢出率增加量達21%。研究證實,在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進程加快、社會保障普及的同時,卻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出現了抑鬱症狀。在日前的世界精神衛生日活動上,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潘集陽教授談到,隨著社會老齡化,我們身邊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見。

今年62歲的鄧阿婆,4個月前無緣無故出現心情差,什麼事情都不想幹,心煩意亂,聽到一些響聲或家人看電視即使將音量調到很低,都會覺得很吵,經常發脾氣,常獨自一人長時間發呆;經常和家人說自己胸痛、肩膀痛、這痛那痛的,常常歎氣,吃不好也睡不好,人也瘦了。

鄧阿婆的家人剛開始也只當老人家是脾氣不好,只當過一段時間阿婆就沒事了,也就沒怎麼在意。到後來,阿婆情緒越來越不穩定,偶爾還會有「活著好累」的想法,想一死了之,有時甚至在胸悶難受時想拿刀割胸部來減輕「疼痛感」。這時家屬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就帶阿婆去當地醫院的精神專科檢查,醫生診斷為抑鬱症。

約八成患者主訴記憶減退

潘集陽表示,像鄧阿婆這樣被忽視被誤會的患者不在少數。老年抑鬱障礙一般是指年齡在55歲或60歲以後的抑鬱障礙患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抑鬱症往往還有其特殊的表現形式,低落心情可能在老年人的抑鬱中更少見,然而老年人更多的表現為易怒、焦慮和身體症狀。有些表現與癡呆類似,醫學上稱為假性癡呆。

老年抑鬱患者大多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症狀,有資料顯示,約80%的患者存在記憶減退的主訴,其中有比較明顯認知功能障礙類似癡呆表現者占10%~15%,症狀包括記憶力、計算力、理解和判斷能力等全面的認知功能下降。抑鬱既可能是認知損傷的危險因素,也可能是認知功能下降的表現:抑鬱與癡呆的風險增加有關。

抑鬱症與心血管疾病可相互作用

潘集陽教授表示,影響老年患抑鬱障礙的因素較為複雜,包括社會環境、文化習俗、個體心理與生理變化、共病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等。抑鬱和身體疾病的關係可能是雙向的:一些身體上的問題,例如慢性疼痛,可能是抑鬱的易感因素,而抑鬱也會加重一些本來就不好的身體情況,例如心腦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與抑鬱症密切相關,其共患率很高,已引起人們的注意,雖然其相關性的本質還不十分清楚,但近年來,一些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抑鬱症可直接引起心血管疾病,且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併發症和死亡率。美國一心血管研究機構報道:對4493例年齡在65~98歲(女性平均年齡72歲,男性平均年齡73歲)患有抑鬱症而無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跟蹤隨訪6年,結果顯示,4493例中1174例出現了心血管事件,614例死亡,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冠狀動脈成形術、冠狀動脈旁移植術和心源性死亡。

抑鬱症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的確切機制還不十分清楚,但研究結果提示:抑鬱症是心血管疾病病理進程中的一個獨立危險因素。

「子女常回家看看」勝似良藥

老年抑鬱症影響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是老年幸福生活的殺手。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自殺,給家人帶來無限痛苦。所以老年抑鬱症患者必須做到早診斷、早治療。

對於治療,潘集陽指出,老年期抑鬱症是需要藥物治療,大體上是跟成人抑鬱症治療一樣,只是在藥物選用上要注意,因為老年人肝的代謝較慢,要選擇副作用相對較少的藥物。至於心理輔導,潘集陽表示,一方面可鼓勵老年人進行積極的活動,比如下棋、書法、聊天、打牌等。另一方面,找精神狀態好的老年人和患有抑鬱症的老年人在一起,讓他們相互交流。必要時給予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潘集陽還提醒,為老年人營造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子女要多陪伴老年人,不要讓老年人有孤獨感。特別是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或常年患病的父母,子女更應多加關心。

《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