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關於河圖 (一)河圖的傳說
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氾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裡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裡來雨裡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歎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氾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
其實這個傳說已經和後世河圖的圖形沒什麼瓜葛了,但它卻是在我故鄉(糨糊的故鄉在黃河岸邊)流傳很廣的一個有關河圖的故事。前幾天在網上找到的,轉載於此,與大家共享。
今後還會有一些有關河圖,有關《河圖》所涉及到的科學理論的一些知識在這裡貼出,有興趣的大大可以來瞭解一下。
作品相關 關於河圖(二)河圖的來源
河圖和洛書,乃由天象觀察中產生的,在三代時期就成為帝王的寶貴之物。河圖和洛書構造簡明,它是中國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經學家廖平,曾將詩經,易經,內經三者反覆印證,證實了內經的理論本於易經,而易經之數理又取則於河洛。
作品相關 馬耀南生平
馬耀南出生於山東省長山縣(今鄒平)的一個農民兼手工業的家庭。父親為私塾教師,母親也知書達理。他自幼就受到家庭中關於忠孝節義的傳統教育。少年時代,目睹德國入侵山東,佔領青島,在山東土地上築路開礦,為所欲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當局屈從帝國主義擺佈,同意日本取代德國在山東的權利,年僅17歲的馬耀南義憤填膺。他在日記中寫下了「我們要把帝國主義趕出去,我們要做真正的中國人」的豪情壯志。他進入山東省立濟南第一中學後,積極參加愛國反帝活動。他同進步同學組織了「反日會」和反對日本侵略的遊行,並組織同學到商埠宣傳抵制日貨和查封日貨。在省立一中期間,他還參加了山東早期的共產黨人鄧恩銘、王藎美組織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活動,接受到一些共產主義的啟蒙教育。馬耀南後來考入天津北洋大學讀機械工程專業。在大學裡,他是一位思想活躍、社會活動能力強的學生。他很快成為大學學生會負責人,並成為天津市學生聯合會的負責人之一。
1930年出席國民黨的三大期間,目睹親歷了國民黨內賄賂拉票的腐敗行徑。他當機立斷,宣佈退出國民黨。他回到天津,積極參加倒蔣活動。蔣介石便宣佈馬耀南「親共反蔣」並通令緝捕。馬耀南為逃避通緝,先是跑到河北永清縣中學教書,嗣後,又被聘到南通大學任教。1933年,他受家鄉長山縣各界聯名邀請,回到故鄉出任長山中學校長。他立志為國家培育有用人才,走教育救國之路。在他出任長山中學校長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辦學方針。他把掛了多少年的那塊「學校重地、閒人免進」的牌子摘掉,一方面歡迎民眾到學校參觀,另方面還帶領學生走出校門,或掃街或修路,加強同民眾的聯繫。
1937年盧溝橋事變不久,北平和天津相繼失守,日寇從南北兩方進攻。馬耀南決心投筆從戎,抗日救國。他在當年8月15日的日記中寫道:「上海炮火異常兇猛,全國已入血戰狀態。自顧尚在此安逸消閒,能不愧死!自即日起,當特別振奮,求有所報命國家,獲取較大代價之犧牲,方不愧生世間。」
同年底,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地下黨員姚仲明、紅軍幹部廖容標和地下黨員趙明新三人先後到長山中學,並建立起以姚仲明為組長的黨小組。
姚仲明、廖容標和趙明新到達長山,馬耀南安排他們三人為長山中學的教員。馬耀南對姚仲明他們三人表示:「你們就放手幹吧,國民黨縣黨部和縣政府來找麻煩由我頂著。」
1937年12月24日,日軍飛機轟炸了長山城,炸彈落在了長山中學和縣政府附近。
長山中學的黨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把師生拉到長山九區的衛固一帶進行抗日,並打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的番號。會議還決定由馬耀南任司令,廖容標任副司令,姚仲明任政委。
次日,他們分頭行動。姚、廖帶領師生去衛固,馬耀南赴二區和八區聯絡人員和籌備糧款。姚仲明和廖容標帶著百人師生到達衛固黑鐵山下的太平莊住了下來。第二天在村小學集合全體師生,姚仲明宣讀了《告同胞書》,宣佈建立中國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五軍。
五軍的旗號打出之後,就像一塊巨大磁石,吸引著四面八方抗日救國的有志之士。他們紛紛向黑鐵山聚集。原長山縣政府所屬的武裝大隊,與南逃的縣政府失去聯繫,為求生存,也投奔了黑鐵山。馬耀南和姚仲明從團結各界人士聯合抗戰出發,當即表示歡迎。這樣一來,五軍編了三個中隊,隊伍近400人,有槍200餘支。
剛過了1938年元旦,日軍佔領了長山城。為鼓舞軍民鬥志,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在馬、姚的策劃下,由廖容標率30名隊員,化裝成農民,夜襲長山城,且一舉成功。守城的33名偽軍被一網打盡,收繳步槍17支和一些彈藥。此後不久,五軍又在小清河上的陶唐口伏擊了日軍的一艘軍船。日軍地區司令松井山林中將為首的12名日軍全部被擊斃。兩次勝利,鼓舞了五軍士氣和群眾的抗日熱情,同時也震動了山東的日寇。
至1938年4月,五軍隊伍擴大到5000人之眾。經過統一編製,組建成七個支隊,下轄30個中隊。其中第一支隊司令員馬天民是馬耀南的三弟,第七支隊司令員馬曉雲是馬耀南的二弟。因而,在抗日戰爭中魯北地區人民皆稱之為「一馬三司令」,並廣為流傳著稱頌馬家三兄弟的歌謠:「一馬三司令,得了抗日病。齊心打日本,保衛老百姓。」
1938年5月,五軍攻克了鄒平城。在馬耀南主持下,鄒平第一次選舉了縣長。
1938年6月16日在鄒平城舉行了五軍整編大會。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五軍正式整編為八路軍第三支隊,司令員馬耀南,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楊國夫。下轄三個團一個營。
馬耀南身為司令,始終堅持平易近人與士兵同甘共苦。他待士兵一貫像兄長待兄弟,老師對學生一樣關心愛護。原來長山中學的學生兵,仍然親切地喊他馬校長。部隊到了缺水的山區,找到一點水,都要分著飲,馬司令從不例外。有的山區群眾吃的是「灣水」,也就是村邊池塘裡流聚的雨水。部隊到那裡,都要同群眾一樣吃「灣水」。有的戰士不習慣,馬司令就帶頭喝。馬司令口腔生瘡,吃煎餅難咬。司務長為他炒個雞蛋,受到嚴厲的批評。最後,只好把雞蛋給別的病號吃。
馬司令善於對每次戰鬥進行總結,從中找出成功和失敗的經驗與教訓。因而他由一介書生迅速鍛煉成為一位機智勇敢、多謀善斷、指揮得當的軍事指揮員。在他經歷和指揮的幾十次大小戰鬥中,絕大多數他都是勝利者。
1938年10月,由邊區省委書記郭洪濤和特委書記霍士廉介紹,馬耀南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6月初,日軍糾結5000餘人,配有各種炮10餘門,汽車20餘輛,突然包圍了駐守在鄒平縣劉家井一帶的三支隊。敵人大兵壓境,三支隊處境十分險惡。在馬耀南司令和楊國夫副司令的指揮下,我軍上下同仇敵愾,頑強反擊日軍,並多次同日寇進行英勇悲壯的肉搏戰。最後,斃傷日軍井口司令以下日偽軍共800餘人,隨之撤出戰鬥。當年7月21日,部隊轉移到桓台縣牛旺莊,又遭日寇三面包圍。我軍經一晝夜英勇戰鬥,決定向東轉移。並決定馬司令先撤,楊副司令掩護、斷後。22日當馬司令一行騎馬撤到緊靠牛旺莊東側的大寨村時,突遭日軍伏兵射擊。馬司令身負重傷落馬,爬行到一牆腳,用手槍擊斃數名日軍。當一日軍企圖用刺刀殺害馬司令時,馬司令用最後一顆子彈把那敵人的手臂打斷,並拖倒敵人用手槍擊破敵人的腦殼,自己也因流血過多而壯烈殉國。年僅37歲。
為紀念馬耀南的功績,1946年,中共渤海區黨委將長山縣更名為耀南縣。
作品相關 楊國夫將軍生平
楊國夫,1905年出生於安徽省霍丘縣洪集一個窮苦的農民家庭。1927年冬,在姚李廟南黃油坊幫工時參加農民協會。1928年1月,投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任大別山區地下黨組織的秘密交通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初,楊國夫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軍游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帶領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動於鄂東北、豫東南一帶。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先後任紅四軍十師三十團三營副營長、營長;1934年3月起,先後任紅四軍第三十師二七O團副團長、團長;1936年12月,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後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時,楊國夫任陝北紅四師十二團團長。1937年9月,入「抗大」第三期學習。1938年5月,他奉命到達山東清河區組織發展地方武裝,開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歷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山東軍區第七師師長,是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主要創建者之一。楊國夫對建立清河區平原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問題有獨到的見解。1938年冬,日軍「掃蕩」頻繁,鬥爭異常艱苦,部隊得不到休整。面對這種局面,楊國夫提出不要騎著鐵路打轉,要集中力量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主張。他的這一主張,很快得到上級批准。清水泊根據地創建後,他指揮部隊分三路渡過小清河,經過數次激戰,粉碎了敵偽頑的阻擊和進攻,開闢建立了墾區抗日根據地。隨後又開闢廣(饒)博(興)蒲(台)、蒲(台)利(津)濱(縣)、沾(化)利(津)濱(縣)等邊區抗日根據地,並爭取了蒲台國民黨保安九團王雪亭部起義。使廣饒、博興、蒲台、利津、沾化廣大地區連成一片,打通了與冀魯邊區的聯繫。
楊國夫指揮部隊和民兵勝利地粉碎了日軍對清河地區的無數次「掃蕩」和「蠶食」,充分顯示了他的膽略和智謀,為創建和鞏固渤海地區抗日根據地和開展平原游擊戰爭積累了豐富經驗。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部隊拔掉了廣北三里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裡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200個敵偽據點。冬季反「掃蕩」中,楊國夫指揮部隊採取靈活戰術,使指揮機關和主力部隊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各分區部隊利用敵人集中兵力進攻我中心根據地的時機,運用「翻邊戰術」,紛紛出擊,打得敵人首尾不能相顧,持續21天的大「掃蕩」以抗日軍民的勝利而告終。在根據地人民缺衣少食的困難時期,楊國夫率領部隊與群眾同甘共苦,以野菜充飢。並發動幹部戰士和根據地群眾打魚曬鹽、開荒種地,進行生產自救,從而勝利地度過了災荒。1944年夏季,渤海軍區發起夏季攻勢,8月18日解放利津城。1945年4月,發起濱(縣)蒲(台)戰役,濱縣、蒲台縣城相繼解放。
1945年10月初,楊國夫根據上級指示,率渤海軍區七師挺進東北,歷任東北民主聯軍七師師長、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三軍副軍長等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在保衛山海關戰役中,以1個多師的兵力,抗擊了國民黨4個軍的進攻,堅持半月有餘,為主力部隊順利出關爭取了寶貴時間。在完成任務後,抓住時機撤出戰鬥,保存了有生力量,受到中共中央的通令表彰。後又參加四平攻堅戰和四平保衛戰、「三下江南」戰役。在1946年夏季保衛四平的戰鬥中,他指揮4個旅,根據上級命令執行「死守」的任務。後來敵情發生變化,上級決定撤出。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楊國夫精心指揮,盡力減少部隊的損失,勝利完成了任務。1949年6月,楊國夫調任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楊國夫任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副校長、校長。1954年10月,為中南軍區高幹班文化速成中學學員。1957年8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70年由國務院任命兼任黃、渤海區漁業生產指揮部指揮,1973年兼任山東省海上安全指揮部指揮。1975年8月,任濟南軍區顧問。楊國夫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山東省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獲一級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57年6月獲二級八一勳章。1982年2月4日病逝於北京。
作品相關 上架感言
《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