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

  朱驥聞言大吃一驚,問道:「這消息可信嗎?」
  吳瑾道:「可信,是第一手消息。那商人名叫阿蠻,常來大明做生意,我也認得他。這次他運貨南下途中,歇宿在某部落,正好當晚可汗也先僅率數十騎逃來此處。原來也先跟阿剌知院大起內訌,阿剌知院偷襲了也先,也先戰敗逃脫。當地部民不滿也先殺害了蒙古第一勇士錫古蘇台,趁也先勢單力孤,聯合起來,一舉將他殺死。也先雖然狂妄自大,擅自稱汗,還逼死了前蒙古可汗脫脫不花,但他畢竟統一了全蒙古,威名赫赫,算是不世出的英雄人物。阿蠻親眼見到也先被暴怒的部民殺死,很是害怕,料想蒙古從此再無寧日,說不定也先部下還會趕來報復屠殺部民,便連夜動身上路,甚至拋棄了大批貨物,只帶了少許皮貨輕騎南下。」
  原來也先並非黃金家族成員,按照蒙古慣例,他並沒有當蒙古可汗的資格。為了穩定蒙古內部政局,也先即大汗位以後,一面設法取得大明實質性的支持,一面有計劃地開始了一系列剷除異己的動作。
  蒙古部落中,科爾沁錫古蘇台部擁有很強的實力。科爾沁部落始祖哈撒爾是成吉思汗二弟,錫古蘇台則是哈撒爾的十一世孫,曾經砍殺了衛拉特部神箭手圭林齊,號稱「第一勇士」,在蒙古部落中威望很高。他對也先自行稱汗一事,一直公開表示譴責。也先擔心錫古蘇台會威脅自己的汗位,決定搶先將其剷除。他派人通知錫古蘇台前來汗廷議事。錫古蘇台自恃驍勇,不疑有他,同其弟兀魯灰墨爾根僅帶領三十名隨從前來。
  錫古蘇台抵達汗廷後,也先以可汗身份命令他交出當年砍死圭林齊的那把刀。錫古蘇台認為也先不懷好意,想要動手,被弟弟兀魯灰墨爾根勸阻。結果,錫古蘇台交出那把大刀後,也先果斷下令殺死了錫古蘇台兄弟及其隨從人員。但由於錫古蘇台威名遠揚,也先這一舉動對鞏固權勢毫無益處,反而造成了惡劣影響。
  而瓦剌內部也是矛盾重重。也先當上可汗後,阿剌知院想當太師,請求道:「主人穿新衣,希望您能以舊衣賜臣。」但也先拒絕了阿剌知院的要求,任命自己的次子阿馬桑赤為太師,阿剌知院因而懷恨在心。也先為了削弱阿剌知院的勢力,將對方的兩個兒子派往西部邊境駐守,同時派自己的一個兒子跟隨前往。
  途中,阿剌知院次子突然中毒身死。阿剌知院猜想這是也先所為,立即要求調回長子。結果在回來的途中,其長子又被也先派人毒死。阿剌知院痛失二子,勃然大怒,勒其部落兵三萬攻擊也先,數其三罪,並道:「漢兒血在汝身上,脫脫不花血在汝身上,兀良哈血在汝身上。天道好還,血在我矣。」
  也先無以對答,只派人與阿剌知院約好再戰。阿剌知院趁也先出獵時,率部眾突然襲擊。也先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率騎兵數十人倉皇逃走。逃到蒙古商人阿蠻歇宿的部落時,湊巧當地部落首領是錫古蘇台的狂熱崇拜者,遂發動部民刺死了也先。足見也先攻殺脫脫不花大汗及剷除異己等一系列舉動,相當不得人心。
  蒙古商人阿蠻親眼見到也先被殺,隨即丟棄貨物,騎馬南奔,如同逃命般進入大明之境,亦不敢輕易聲張。而漠北地廣人稀,交通不便,也先被殺後,消息並未立即傳開。大明邊軍竟不知曾經縱橫漠北的英雄人物,已經落了個悲情淒慘的結局。最終,明廷竟是從蒙古商人阿蠻口中輾轉得知了也先被殺的消息[1]。
  也先一死,瓦剌部立即喪失了對蒙古諸部的統治地位,不得不退居西北舊地。此後,活動在明長城防禦線以外的主要是韃靼部和兀良哈三衛部眾。
  蒙古東部最強大的孛來、毛裡孩韃靼兩部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奪也先母妻及傳國玉璽,立脫脫不花之子麻兒可兒為汗,因其年幼,被稱為「小王子」。後來孛來殺小王子,毛裡孩又殺了孛來。時隔不久,毛裡孩又為朵顏部所殺。蒙古重新陷入互相攻訐仇殺的分裂狀態。
  蒙古各部落進行內訌的同時,並未停止對大明邊境的侵擾,屢犯明邊遼東、宣府、大同等鎮。毛裡孩、孛來等部先後進入河套,並以此為根據地:出河套,則寇宣府、大同、三關,可以震畿輔;入河套,則寇延綏、寧夏、甘肅、固原,可以擾關中。明廷稱佔據河套地區的這部分蒙古部眾為「套寇」,逐漸成為大明的心腹之患。
  為了阻遏蒙古騎兵南下,明廷投入更多的財力物力修繕加固長城,明朝全線連接的、完整的長城防禦體系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即後世所稱「萬里長城」。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為防禦北方邊患,就對已經破爛不堪的長城開始進行補修。建文帝朱允炆時,明廷修築了山西大同境內的長城,稱之為「極邊」。明成祖永樂十年(1412年),「敕邊將治壕垣,自長安嶺堡迤西,至洗馬林,皆築石垣,深壕塹,以固防禦」。明英宗朱祁鎮執政之初,下令從河北龍關經獨石口至薊縣北,修築了墩台、煙墩二十二座,用來加強瞭望警戒。不過,這些基本上還是修修補補的工程。
  大規模地修築長城始於明憲宗成化年間。明廷發動軍隊和民夫,對東起山海關西至雁門關一段長城進行了全面修築,將原先不相連接的關隘和長城連接起來,防止蒙古利用空隙山坡小徑滲透入關。這一時期修築長城,同明朝建國之初沿邊修建關隘的性質完全不同,已經蛻化為消極防禦的軍事工事。
  明憲宗成化七年(1471年),負責陝北邊防的延綏巡撫都御史余子俊發動軍民修建了東起清水營,西到花馬池[2]長約一千七百多里的長城和十一個城堡,以及上百個烽火台。工程十分浩大,竟然在很短的時間內便完成了。
  明武宗正德年間,修築宣府鎮及大同鎮所管轄的長城一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明穆宗隆慶年間,名將戚繼光擔任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總管時,組織人力,花費三年時間,重修從山海關到昌平的長城線,修築敵台一千零七座。
  可以說,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築的萬里長城,在秦始皇手中連成了一氣,但一直到明朝才算完成。彼時工程技術較之從前也有了很大改進,長城結構更加堅固。但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長城仍然未能起到有效的阻遏作用。這一現象並非人力因素,而是由形勢決定的。從軍事角度而言,長城長逾萬里,如此漫長的邊防線,明軍軍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而蒙古軍隊通常是突襲而至,來去如風。由於通信手段有限,明軍即使能夠做到常備不懈、居安思危,也不能準確預料蒙古軍隊攻擊的時間及地點,因而對規模較大的突襲難以有效阻擋和防禦。
  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蒙古東部韃靼勢力再次興起,其首領巴圖孟克先在韃靼內部實現了統一,隨即開始實現他統一蒙古的雄心壯志。巴圖孟克首先擊敗了瓦剌,接著又收服了土默特,並於弘治元年(1488年)在成吉思汗大廟前,向全蒙古宣佈稱達延汗。巴圖孟克稱汗後,又兼併了兀良哈部,最終將韃靼、瓦剌和兀良哈部三大部落基本統一。在達延汗統治初期,由於他主要集中力量統一蒙古,無暇騷擾明邊境,所以和明廷基本上保持著和平的關係。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達延汗死,其子孫爭權奪利,重新開始分裂。達延汗的第三個兒子阿勒坦勢力日盛,成為蒙古部落中最有影響的人物,即中原史書所稱的俺答汗。俺答勢力的崛起,對明廷重新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隆慶初年(1567年),明廷開始了一系列針對俺答的應變措施。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鞏固邊防的工作。自從明成祖朱棣放棄大寧,大明朝就沒有恢復三衛的決心,於是拱衛京師的重心便著落在薊州和大同。嘉靖年間,名將戚繼光受命抗倭,功績顯著。到嘉靖末年,倭寇之患基本消除。因北方蒙古俺答勢力大增,經常侵擾中原,戚繼光又被調至北方抗擊俺答,被授為神機營副將,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宜,總兵官以下,悉受節制。從此,戚繼光到北邊練兵,北部邊防大大得到加強。
  隆慶四年(1570年),韃靼內部發生矛盾,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子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到大同請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府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
  原來,俺答第三子死時留有遺孤,即把漢那吉,為俺答正妻一克哈屯所育。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後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並再娶。三娘子蒙古名為鍾金哈屯,是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恆阿哈之女,為俺答長女所生,依名分上論來,是俺答的外孫女,把漢那吉的表妹。表哥娶表妹,也算是近親結婚,親上加親了。
  然三娘子美麗出眾,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打算據為己有,把漢那吉大為不滿,於是祖孫之間為此結怨。把漢那吉到底爭不過祖父,便上演了失戀青年離家出走的一幕。在明廷看來,把漢那吉算是棄暗投明了。
  大明朝可從來沒有碰上過這等事。加上當時俺答從嘉靖朝開始就是明廷最大的敵人,把漢那吉是其嫡子,身份特殊,大同巡撫方逢時不敢擅作主張,轉報總督王崇古。王崇古認為可以收留把漢那吉一行。
  部將諫阻道:「一個孤豎,何足重輕,不如勿納為是。」
  王崇古道:「這是奇貨可居,為什麼不收留呢?倘若俺答前來索還,我軍有叛徒趙全等人,尚在韃靼處,可叫俺答送來互易。我們還可以學習漢朝質子的故例,讓把漢那吉招引舊部,寓居近塞。俺答年紀老邁,去死不遠,他的兒子都不及俺答,到時我們可命把漢那吉出塞,前去與辛愛相抗。彼為蚌鷸,我作漁人,豈非一條好計?」
  王崇古的計策固然不錯,但也不過是個有些見識但並無遠見的人。何況把漢那吉的這件事情到此為止,不可預見的因素太多,還很難判斷將來會有什麼結果。但王崇古的運氣好極了,因為整個事件的起因——三娘子,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巾幗人物,只是她的作用暫時還未顯露出來。
  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再次寫信給王崇古:「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要王崇古妥善安排把漢那吉,並派人通報俺答,並命王崇古、方逢時上奏,請明穆宗納降。
  明廷得知把漢那吉投降一事後,很多大臣極力反對納降,認為敵情叵測。只有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認為王崇古的處理很得控邊要策,力主照行。明穆宗朱載垕也贊同內閣意見,連稱外人慕義,前來降順,應加優撫。於是,明廷正式授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阿力哥為正千戶,各賞大紅紵絲衣一襲。
  俺答正妻一克哈屯生怕大明誘殺愛孫把漢那吉,日夜與俺答吵鬧。俺答也有些後悔起來,立即召集十萬軍隊,如黑雲壓城至北方邊境,氣勢洶洶地要找明朝要回孫子。
  王崇古早有準備,飛書傳檄各鎮,堅壁清野,嚴兵戒備。俺答攻無可攻,掠無可掠,弄得進退兩難,不得已遣使請和。王崇古早得張居正授意,公然以其孫要挾,稱不退兵就殺了把漢那吉。俺答雖然奪走了孫媳婦,但依舊愛惜孫子的性命,終於被迫妥協。張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明朝叛臣綁送明軍大營。
  把漢那吉穿著大明皇帝欽賜的大紅絲袍回到韃靼,俺答見到後非常感動,稱以後絕不再侵犯大明,要與明朝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1571年),明廷詔封俺答為順義王,並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蒙古進行貿易,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隆慶和議」。
  把漢那吉回去蒙古後,俺答依舊將三娘子霸佔。祖孫二人在一克哈屯的調停下,倒也相安無事。蒙古人性情爽直,他們那時還沒有發達的文化,亦沒有太深的城府,不善於互相勾心鬥角,和好了就是徹底和好了。三娘子似乎無所謂,就此正式嫁給了俺答。但她非常渴慕中原文化,所以力主和平。由於三娘子精明能幹,逐漸在蒙古軍政中佔據了重要地位。俺答對她非常寵愛,「事無鉅細,鹹聽取裁」。
  萬曆九年(1581年)十月,七十五歲的俺答汗病死,俺答長子黃台吉任韃靼首領。按照蒙古族習俗,黃台吉可以娶繼母三娘子為妻。但時年三十二歲的三娘子嫌黃台吉年紀太老,容貌又醜,不願意接受,帶著部眾往西出走。黃台吉垂涎三娘子的美麗已久,認定繼母也是父親的遺產,自己當然有繼承的權利。加上繼母地位非凡,沒有她的支持,自己很難入承王位,於是帶著輕騎向西追趕。
  明內閣大學士張居正想用三娘子來羈絆黃台吉,以對明廷有利,連忙派人勸說三娘子。識大體的三娘子這才重新回頭,嫁給黃台吉,成為第二代順義王夫人。此時的三娘子已經成為韃靼的核心人物,「群情依為向背」。當時奉表稱謝者,皆以三娘子為主名。凡赴內地,均須攜帶三娘子簽發的文書,方准通行。
  黃台吉在位僅四年便死了。順義王王篆和兵符都在三娘子手中,她一度打算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卜他失禮。但黃台吉長子扯力克很不滿意,欲自立為王。三娘子權衡利害後,最終將王篆交給了扯力克。扯力克也娶三娘子為妻。三娘子的年紀比扯力克要大許多,但扯力克絲毫不介意。為了娶到繼祖母,他事先將所有的姬妾都趕走。扯力克於萬曆十五年(1587年)三月襲封順義王,冊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
  王崇古、方逢時卸任後,吳兌繼任宣府巡撫。三娘子經常到吳兌的軍營中來。吳兌待她如親生女兒一般,關係十分親暱,曾經贈她明朝貴婦穿戴的八寶冠、百鳳雲衣、紅骨朵裙等物。吳兌好友徐渭[3]當時也在軍營做客,有《邊詞》記錄了三娘子來到吳兌軍營中的情形:漢軍爭看繡裲襠,十萬彎弧一女郎。
  喚起木蘭親與較,看他用箭是誰長?
  當看慣了逐敵千里的壯志、立功塞外的豪情,「黃金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之類的慷慨,以及久戍不歸的憂傷和馬革裹屍的慘烈,再來看徐渭的這首《邊詞》,無疑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因三娘子貌美不衰,三代韃靼首領都對她非常寵愛,言聽計從。數十年中,三娘子「主兵柄,為中國守邊保塞,眾畏服之」。她參與掌握兵權,主持貢市,為維護韃靼和明朝和平友好的局面,起了極其關鍵的作用。自「隆慶和議」之後,從宣府、大同至甘肅,邊陲晏然,數十年不用兵革,其實三娘子個人的功勞佔了相當大一部分。
  這段時期,也是明朝歷史上與蒙古相處最好的時期。大明從建國以來,不斷受到蒙古的騷擾,持續了二百餘年。明廷一直視蒙古為大敵,採取了種種措施,但無論是北征,還是防備,都沒有消除禍患。然俺答封貢後,「邊境休息,東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鎮,數千里軍民樂業,不用兵革,歲省費什七」。為此,清人魏源評價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弛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仁人利溥,民到今受其賜。」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扯力克病死。按照慣例,應當由扯力克孫卜石兔台吉即位,但三娘子之孫素囊台吉也窺覷王位,一心想從祖母手中得到王篆。因為俺答汗生前與明廷達成的「世代相傳為王,以長部落歸心」的約定,三娘子不徇私情,毅然將順義王印移交給卜石兔。為此,素囊台吉多次咒罵三娘子,憎恨她不將王篆授予自己。
  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三娘子病逝,終年六十四歲。當地人為了紀念她,將她居住過的歸化城叫作三娘子城。這之後,原俺答汗所統治地區逐漸分裂成許多小的獨立領地。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族傑出領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努爾哈赤對蒙古族採取聯合的政策,先將女兒、侄女等許嫁給蒙古族一些首領為妻,又讓自己的兒子娶蒙古部落首領的女兒,對來降的蒙古各部均給以很好的接待,分散的蒙古族各部便相繼臣服於努爾哈赤。後來大清立國,康熙皇帝將北方蒙古視為長城,推行滿蒙一家,總算徹底解決了邊防問題。這是後話,不再贅述。
  朱驥聽到吳瑾轉述蒙古可汗也先被殺的情形後,心中一沉,失聲道:「這下可糟了。」
  也先在蒙古大肆剷除異己的同時,也派了心腹人手來到北京,在明廷內應的協助下,積極策劃營救太上皇朱祁鎮,欲助其重登皇位。事情一旦成功,朱祁鎮感激涕零之下,必然全力支持也先稱汗,大明遂成為也先強有力的外援。
  但目下也先因內訌被殺,他派到的北京手下應該很快就會得知消息,他們會如何應對呢?
  按照常理來說,他們會半途而廢,放棄營救太上皇的計劃,即刻動身返回蒙古本土,以應對後面的局面。只是他們又會如何處理蒯玉珠呢?若僅僅是蒙古人參與其中,還有可能就此釋放蒯玉珠,但既有明廷內應牽涉其中,事情便變得複雜起來。那內應已經殺了錦衣衛百戶楊銘滅口,為了保護自己,穩妥起見,多半也會就此殺了蒯玉珠。
《大明驚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