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節

  「不對!」我打斷二丫。「我在古羅地的地下,見過一整支三十六侍羅,他們並沒有缺人,三十六個人都在。」我腦子裡回想起,在那座石頭宮殿裡看見的那些黑袍人,雖然當時沒有細數,但是目測差不多應該有三十多人。
  「你有沒有看過隋唐演義?」面對我的質疑,二丫卻問了我這麼一個奇怪的問題。
  「看過啊!」我訝然的回道,心想,咋就又扯到隋唐去了。
  「隋唐十八傑中排名第七的是誰?你知不知道?」
  「羅成啊!」我稍微回憶了一下。
  「那羅成的父親又是誰?」
  「你到底想說什麼?」我這時已經有些不耐煩了。
  「羅成的父親就是大隋靖邊侯羅藝。」二丫說道。「羅藝傭兵數十萬,割據一方,為大隋朝守護萬里北疆,而他旗下有一支極其恐怖的王牌,稱為燕雲十八騎。」
  「燕雲十八騎?」我越來越糊塗了。
  「相傳,燕雲十八騎是由靖邊侯羅藝領導的騎兵部隊,是羅藝馳騁大漠數十年的殺手王牌。」二丫接著說道:「燕雲十八騎總共由十八個人組成,他們身著寒衣,臉帶面罩,頭蒙黑巾,只露雙眼,外身還披著黑色長袍,腳踏胡人馬靴,身後背有一張大弓,每人負箭十八隻,同時都配有清一色的圓月彎刀。」
  「燕雲十八騎一般都是在大漠活動,很少會進入中原。其常常神出鬼沒,並且個個都帶著面罩,從來沒有人看到過他們的真面目,殺人如同割草,個個身經百戰。」
  聽到這裡,我不免心中一凜,隨即驚愕的看了看無名,目光落在她腰間的彎刀和背後的大弓上,此時只覺得隱隱約約好像窺見了一些端倪。
第四十九章 龍之九子
  無名依舊對我和二丫的談話,不置可否,但是從她臉上的細微變化來看,二丫說的關於燕雲十八騎的事,似乎她也不太清楚。
  「你的意思是,燕雲十八騎其實就是三十六侍羅?」我對二丫問道,繼續著和她的談話。「你這麼說,有確鑿的依據嗎?」
  關於隋唐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過是口口相傳的民間傳說而已,所傳之內容,並不能視作正史,藝術加工的成份更多一點,所以歷史上是否真的有燕雲十八騎,那都還是個問號。
  「歷史未必不是傳說,傳說也未必不是歷史。」二丫笑了笑說道:「我想,你也覺得燕雲十八騎和三十六侍羅有些殊途同歸的地方吧,你認為這難道僅僅只是一種巧合?」
  不可否認,二丫的這個問題,確實讓我無法迴避,同樣的武器制式,同樣的一席黑袍,同樣的絕世身手。甚至是同樣不苟言笑的處世之道,以及那雷厲風行的行事風格,要是硬要說兩者之間有些關聯,也確實未嘗不可。
  「那你覺得燕雲十八騎就是從三十六侍羅中分裂出來的,也就是那幫人的前身?」我朝山頂的方向虛指而去,既然無法推翻她的論點,我也就只好順著這樣的假設,和她繼續探討下去。
  「其實並非如此。」
  「哦!」我心中一驚。「那是怎麼樣的呢?」
  「你別忘了,燕雲十八騎的主人是靖邊侯羅藝。」這時已經行至半山腰了,一路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假寶哥派出去探路的那三個手下也沒回來。而奪了無名一支箭的那傢伙,應該也沒有發現有什麼特殊情況,否則那支箭早就被他丟回來了,所以眼下眾人都有些放鬆警惕,再加之山路難走,基本都只注意腳下了。
  越上一個陡坡,二丫繼續說道:「羅藝的身世,我不太清楚,歷史上記載的也是非常籠統,但我認為他極有可能就是古羅國王室後裔,也就是說,他擁有掌管三十六侍羅的權利。」
  「那按你的推斷,燕雲十八騎是正統三十六侍羅,可為什麼傳至羅藝手上就只剩下十八人了。」我微微揚了揚眉。「你的意思是,另外那十八人,才是那幫人的前身,他們早就背叛了羅國王室和三十六侍羅,分裂了出去?」
  「不然!」二丫搖了搖頭。「當年乘公從強楚手中,奪回羅國故土一戰,可謂是抱著必死的決心,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雖然秦王借給乘公十萬大軍,助他重返家園,但那都不是精銳鐵騎,甚至可以說是一群烏合之眾。」二丫繼續說道。「所以,那一役真正的主力,還是三十六侍羅。」
  「你的意思是,那一戰之後,三十六侍羅折損近半,三十六人只剩下了十八人?」我這時不免一陣唏噓,心中已經隱約有些明白了。
  「沒錯。」二丫點點頭。
  「可你這說來說去,也沒有說明白那幫人到底是什麼時候從三十六侍羅分裂出去的,還有讓你產生這樣一種推斷的依據是什麼。而且如此一支身懷神秘力量的隊伍,早已被訓練洗腦成為死忠之士,又怎麼會輕易出現分歧,背叛主人?」我聽二丫說了那麼多,還是沒能說到點子上,這時候已經有些心急了。
  「羅藝死後,將燕雲十八騎傳於其子羅成,而羅成當時已經決心反隋,有意歸唐。他怕燕雲十八騎殺戮太重,恐遭李家防範猜忌,遂在羅藝死後,就地解散了燕雲十八騎。並且唯恐這支殺人機器,為羅藝報仇,屠戮中原,羅成還下令其永世不得入關。」
  「就地解散了?」我嘴巴張了多大。「那後來呢?燕雲十八騎去了哪裡?」
  「自然是回了關外,不過回到關外之後的去向,這可就說不清楚了。」二丫歎了口氣。「燕雲十八騎神出鬼沒,無人能探其蹤,自被羅成就地解散之後的去向,別說歷史了,連民間傳說都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不過……」二丫繼續說道:「風雲際會,七百年後,華夏大地再一次迎來一場劇變,而以上古神獸命名的一支神秘力量也再一次登上了歷史舞台。」
  我感覺重點要來了,當即豎起了耳朵。
  現在已經快要接近山頂,這時候山路愈發的陡峭起來,大歲儼然變成了帶路的人,走在最前面打著手電。只不過依舊什麼事也沒發生,一路順暢無阻,一行人只管注意腳下,埋頭趕路。
  「長話短說吧!」二丫隨即將其中始末對我簡單說明了一番,無名則一直跟隨在我們左右,當一個默不出聲的聽眾。
  二丫所說的那場劇變,就是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饑荒遍野,戰火不斷的年月。當時一代雄主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一路披荊斬棘稱霸中原,直至一統江山。而世人皆知,朱元璋麾下有一位神人相助,此人就是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先知先覺,料事如神的大軍師——劉伯溫!
  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象形一直都是位列仙尊,被傳為神人,世人皆傳他是玉帝身前的一位大神。因為凡間動盪,百姓疾苦,民不聊生,被玉帝派下凡間,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
  據傳,劉伯溫授玉帝賜予斬仙劍,可以號令四海龍王,隨即率領龍之九子出世,以助朱元璋謀定天下,一統江山,平息了連年戰火,福澤天下百姓。
  當時追隨劉伯溫輔佐朱元璋的龍九子,分別是:囚牛、趴蝮、睚眥、贔屭、嘲風、椒圖、螭吻、蒲牢、狻猊,而這九子,或者說是九個上古神獸,在三十六侍羅的編制中,也是佔有一席的。關於這一點,我當時還特意向身旁一直在聽的無名求證了一番,她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她們三十六侍羅中,確實有九人,是以龍九子命名的。
  如果燕雲十八騎的傳說,你要硬說成是巧合,那麼這個關於劉伯溫和龍九子的傳說,難道也是巧合?
  自羅國王室後裔乘公之後,三十六侍羅折損一半,經由羅藝之子羅成將其遣散,在到七百年後的元末明初,原本的十八人再次打了對折,就只剩下九個人了。
  「七百年間,又發生了什麼事,造成到了元末明初時期,三十六侍羅只剩區區九人?」我們這時已經上到了山頂,我一邊注意著腳下,一邊繼續問二丫。
  「錯。」二丫鏗鏘有力的回道。「還是十八人,不過是分化成了兩撥人馬,各自為營罷了。」
  「額!」我略微一驚。「這話怎麼說?」
  「天下已定,百姓安康,朱元璋之後,燕王朱棣奪了朱允炆的皇位,登基稱帝。龍九子見其英明,天下也歸於安生,便萌生退意,但是朱棣出於私心,不肯放龍九子歸天,後來見龍九子實在不從,便設計將其石化,成為九尊石獸雕像,正所謂不能為我所用,只有將其毀之。」
  「以三十六侍羅的實力,在只有冷兵器的時代,想要將其一網打盡,豈不是難如登天。所以龍九子並非消亡,只是被朱棣設法困在了中原,無法出關而已。」
  二丫說到這裡,我頓時醒悟,那九個三十六侍羅成員,留在了中原,和另外九人相隔關內關外,而古羅地隸屬中原,也就是說,無名他們現在這支三十六侍羅,很有可能就是那所謂的龍九子之後。
  「兩撥人馬,分道揚鑣的真正原因,就源於當年羅成的那一道永世不得入關的命令。」二丫看出了我已經洞察了其中的玄機,便接著對我說道。「三十六侍羅一生只認一主,從無二心,在羅藝死去的那一刻,他們的主人就變成了羅成,主命絕不可違,遂十八騎浩浩蕩蕩返回關外,世代罔替,一待就是七百多年,期間從未踏足中原半步。」
  「因為羅成將十八騎就地解散,所以從那以後,十八騎便不曾再有過主人。」二丫歎了一口氣。「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傳承下去的,不止僅僅只有羅成那道永世不得入關的命令,還有三十六侍羅誕生於世,最原始的使命。」
《尋羅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