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卷終(中)

    只見那龍點了點龍頭,嘴巴不動卻傳出聲音道:「是,你總算是來了!」

    這一下嚇得我不由倒退了一步,之前我還想著興許不是這龍說話,又或者這龍會說話,但不是跟我說話,可是現不得不讓我相信這事實,這龍確會說人話,而且還真是跟我說話!不僅如此,從它話中能夠聽出,它好像一直這兒等我似,此時我是又驚又疑,差點再次嚇蒙了。

    我知道跑是沒用了,於是嚥了記口水,穩了穩心神問道:「你……你等我?」

    龍道:「是,我等你有幾千年了。」

    幾千年了?聽到這話我真是驚呆了,幾千年,那時候有我嗎?別說是幾千年了,就是早個幾十年我也還沒出世呀,它……它怎麼可能幾千年前就這兒等我呢?

    我使勁晃了晃有些發蒙腦袋,急忙問道:「你這兒等我幾千年了?這……這怎麼可能!難道幾千年前你就認識我,還是說你知道幾千年後今天我會到這兒來?唉,不對,你是龍,我是人,你這等我幹啥呀?」

    問來問去,我連自己都問糊塗了,因為眼前這事根本就超出了我認知。

    龍還是未張嘴,聲音再次響了起來:「我們何止認識,你一切我都瞭解,因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什麼?你就是我!」聽到這話,我不由大吃一驚,整個人頓時都驚呆了。

    這怎麼可能,它如果是我話,那我豈不就是龍了?這件事情就是想讓我相信,我也無法相信,因為這根本就不可能。我說:「你到底是誰?」

    問出這話,我便覺得自己問好傻,對方明明是條龍,而我卻問它是誰。

    那龍說:「我是你。」

    「那我又是誰?」可能是這會兒腦子不夠用吧,所以每次問出來問題事後都讓我覺得問得好傻。

    「你是應龍」雖然我問問題很傻,但是龍回答卻讓我著實嚇了一跳!應龍?那可是天上真龍呀,而它卻說我就是那天上應龍,這……這怎麼能不讓我吃驚呢?

    應龍,據說是有翅膀千年之龍,而五百年則被稱為角龍,又有言,應龍為龍中之精,故有翼。龍是不凡之物,壽命其長,應龍是龍中之貴,有傳說應龍盤古開天闢地之時便已存,也有說應龍是遠古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國祖先。

    應龍是天之水神,無所不能,古代就有傳說,相傳禹治洪水時有應龍以尾畫地成江河使水入海,而大地上江河就是應龍畫出來。雖然這些都是傳說,不知真假,但是如今一條活生生龍懸浮我面前,這不得不讓我相信以往種種神話傳說。

    這些信息著實太讓我震驚了,我還是疑惑不解道:「你說我是應龍,而你又是我,那你也是應龍?」

    龍擺了擺龍頭道:「不,我只是你千年前吐出龍丹,一直這裡等你回來。」

    這一下我是問蒙了,眼前這條虛浮巨龍竟然說自己是顆龍丹,而且還是被我吐出來龍丹,這怎麼可能?我急道:「你不是一條龍嗎?怎麼會是丹呢?」

    龍說:「你為元神,我為丹,難道你真什麼都不記得了嗎?唉,也對,你經歷了兩次輪迴,又怎會記得以前事呢。」

    說到後,龍竟然自言自語歎起了氣。

    我經歷了兩次輪迴?我徹底糊塗了,從龍話中就好像我就是應龍似。

    眼前龍好似明白我很疑惑似,它繼續說道:「你之前不是下過陰嗎?三生石上難道你沒見過自己前世今生?」

    「你怎麼知道我下過陰?」我疑惑道。

    「我是你內丹,你做過什麼亦或想過什麼,又有什麼我會不知道呢。三生石上,你難道就沒發現什麼與常人不同嗎?」龍說道。

    我想了想,之前三生石上所見到景象確與常人不同,但是卻並沒有看到自己是龍呀。於是我說:「三生石上所見到東西雖與常人不同,但是也只是看見無邊汪洋與熊熊燃燒大火,這根本就無法證明我是應龍。」

    龍說:「非也,那汪洋大海就是你自己,你是天之水神,當然能見到無邊汪洋了。」

    我眉頭一皺:「就算你說理,但是那火呢?那火又作何解釋?」

    龍沒有立即回答我,而是將龍爪伸了出來,指向我身後那片火海,說道:「那火就是她!」

    我順著龍所指方向一看,她所指不就是之前那個身火海中女子嗎?這一下我徹底糊塗了,問道:「她?她是誰?她怎麼會出現我前世與今世命象之中?」

    龍說:「她是女魃,是你為龍之時正緣之人,也是被你辜負了可憐女子。」

    「什麼?女魃?我正緣之人?而且我還曾辜負過她?這……這怎麼可能?」一個一個驚世駭俗秘密如驚濤駭浪般拍撞著我腦袋,我只感覺自己此時已完全不知何為真,何為假了。

    龍盤旋了一圈,然後說:「不管你信不信,她就是你正緣之人,她是為了你所以才困此處,也只有你才能解救於她,這都是你應得因果。」

    女魃我知詳一些,相傳女魃是天之女,開天闢地之時便已存。她長得極美,是天之旱神。當然,民間也有流傳說女魃長二三尺,袒身而目頂上,禿無發,走行如風,見之國大旱,赤地千里。意思是說女魃是個禿頂醜陋之怪物,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民間把女魃當成了旱魃之祖先。《山海經》與東晉《圖贊》有言:「江有窈窕,水生艷濱。彼美靈獻,可以寐神。交蒲喪佩,無思遠人。」足矣說明女魃是一美麗女子。

    我望了一眼火海之中女子,確生窈窕美麗,可是就算這女子是女魃,但是我怎麼可能會與她有關係呢?而且她困這火海之中還與我有關?

    就我百思不得其解之時,龍再次吭聲了,它說:「不管你現信與否,我先跟你說說你與她故事,若是聽完之後你還不信,你將我吞噬之後便也能想起以前記憶。」

    接著,龍便開始跟我講起了我與女魃故事……

    原來事情是這樣,應龍因其法力無邊,開天闢地之時,開江畫海,功勞極大,但是因其生性頑劣,後來常據前之功勞不服天之管治,隨性而為,使得世間洪水大作,大地洪澇,人民怨聲載道。而後,天神眾將施法將應龍鎖了雲端之上。

    可是天神之中有一仙女,名為女魃,她卻很是佩服應龍率性,認為應龍才是真正男子,於是默默地愛上了應龍。

    可是應龍與女魃,一個神性為水,一個神性為火。原本就擁有相斥相刻,無法相互靠近命運,怎奈命運捉弄,火之女魃卻愛上了水之應龍,無法面對面互相見面情況下,女魃只能每日來到囚鎖應龍那棵樹下,以天界美歌聲,來撫慰被鎖雲端上應龍。應龍逐漸愛上了擁有美麗歌喉女子,但是,卻始終無法見到女子面容……

    數千年之後,一次聖戰中,應龍被黃帝自雲端釋放出來。黃帝與蚩尤大戰涿鹿。當時,蚩尤得風伯雨師、魍魎魑魅、山精鬼怪之助;然,黃帝則有風後力牧、應龍女魃、天女之輔等眾神幫助,使得後讓黃帝贏得了後勝利。聖戰勝利打敗蚩尤同時,眾神等莫不舉聲歡呼。然而,大將應龍與女魃,卻因感染了人間污穢濁氣,無法回到天界……

    好不容易有此機會能夠見上應龍一面女魃,戰後,曾經躲至一旁,遠處偷偷看望,才知,原來自己偷偷愛慕人,竟生得如此俊逸,但眉宇間卻帶著一股化不開憂鬱,愁讓她心疼,對應龍愛慕因此加深。但得知應龍也與自己一樣因染了人間濁氣而無法回到天界時,女魃便暗自設法將應龍身上濁氣全數轉移至自己身上。為此,女魃卻也付出了代價,永遠無法再次回到天界。

    回到天界應龍,對女魃心意於犧牲毫不知情,還以為是眾神大獲特赦,他才能再度返回天界;也以為之前常唱歌給自己聽女子,是聖戰時,那名不斷協助他那個紙女仙,因而將愛意轉至那名女仙身上,對她疼愛有加。再說那女魃,時光流逝,困守人間女魃得知了應龍愛上了另一女子,於是泣不成聲,心生絕望一頭撞進了崑崙山山底之下……

    女魃因為神氣失,加上因愛而生怨,使得邪氣支配了心神,搞得整個崑崙山下變成一片火海。不僅如此,因崑崙山是天地之山祖,祖山受著火烤火煎,整個大地又怎會好過?於是人間春夏秋冬四季失調,人間四處皆大旱,人民因此苦不堪言。

    之後,因為人民怨怪、指責於諸神相繼勸柬,不得已,上天只好下旨,要應龍前往討伐女魃,因只有應龍之水才能收伏女魃之火。兩人相戰於崑崙山地心之處,戰到後,女魃恢復了神智,抬眼一見,站眼前與她對戰人,竟是自己日思夜念、深愛男子-應龍,再者看到腳下那片荒涼無青大地,這時女魃才知為何應龍會站這裡。也明白自己喪失理智後所做出,竟是一件這麼不可原諒過錯。女魃笑了笑,面對眼前他,她已無心再戀戰,放下了手中武器,張開雙臂,等待應龍給予她後致命一擊。而應龍見女魃竟然滿眼深情望著自己,加之對方停止了抵抗,於是疑惑問女魃為何不打了,女魃淚流滿面將一切原由通通說了出來……

    應龍得知自己要討伐女魃竟然就是唱歌給自己聽那名女子,而且還是她將自己身上濁氣轉移走,滿心愧疚,哪還願繼續討伐女魃。可是女魃已救不回天界,若是不將女魃除之,那麼人間必將受苦。應龍後長歎一聲,悔恨交加,吐出一顆自己龍丹鎮守火海,自而亡……

    應龍死後,因為沒有了內丹,所以雖為天之神龍,卻也無法返回天庭,而是來到了陰曹地府。而陰曹哪能隨便讓一天神入輪迴,後應龍便停留了陰曹地府。

    有龍丹鎮守著崑崙山火海總算是緩和了下來,天地也回復了正常,因為火海中女魃有變幻成應龍模樣龍丹陪伴,雖然她明知道應龍已經死了,但是她卻寧願相信那變幻成應成模樣龍丹就是應龍。

    可是天不隨人願,千年之後,女魃再次被體內邪氣控制了心神,這一回沒有元神龍丹都鎮壓不住火海。隨著火海不斷升溫及擴大,很顯然不久將來這火海就將從崑崙山底破土而出,到時整個天地將處處是炎熱,人們將無處生存。

    上天眾神看著人世間每年逐漸升高氣候,不由心急如焚,可是奈何那女魃是開天闢地就存上古之神,眾神拿其根本毫無辦法。後,眾神祇得將辦法打到了停留陰曹應龍身上。

    上天眾神明白應龍是不可能去討伐女魃,於是便讓其投入輪迴,喝孟婆湯,忘記一切。那一世,應龍成為了人,上天冥冥之中指引著他去往崑崙山,可是應龍卻半路與一凡塵女子生出了情素,耽擱時辰,後死了人間災禍之中。那一世,應龍叫做李拐子。

    龍丹說到這裡,頓了一下,指了指我,說:「第一次輪迴失敗後,上天再次讓應龍入輪迴,這一世,就是你了……」
《茅山道士之靈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