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應該是一個更好的「人」

解讀《逃離看護歲月》

韓松

著名科幻作家

在《十二個明天》這本書的序言中,編者韋德·勞什有過這樣一個介紹:你能很明顯地看出,無人機、遊戲和物聯網最終是如何囚禁我們的,而不是解放我們。

《逃離看護歲月》所描述的是一個不算特別新奇的未來故事。它講的是我們生活的一切將由算法控制。有一家醫院,它由人工智能管理,並由其對人類實施實時監控。人工智能認為有位老人需要住院,於是就把她從養老院中接走,強制她住院,不讓出來。這讓老人很鬱悶,因為她本來是住在養老院中的,並與另一位老人相依為命,互相幫助和照顧。另一位老人也很鬱悶,她感到一個人很孤獨,就想把老夥伴從醫院中弄出來,兩人重新生活在一起。為此她把植入自己身上的監控儀挖了出來,這樣機器就找不到她了。她從養老院中逃出來,前往醫院「劫獄」,但在路上,她受到無人機的追蹤,無人機是專為尋找無助的離家出走的老人而來的。但最後這個老人說服了無人機,讓它對她產生了同情。她指出人類不能僅僅被冷冰冰的機器看護,而更需要人情味,這是機器替代不了的。最後她被一架無人機的操控者收留。她想也許今後可以讓無人機飛到醫院,把那些被囚禁的病人統統救出來。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十二個明天》簡體中文版的出版方湛廬文化邀請我寫一篇讀後感,這也許是考慮到我曾寫過「醫院」系列的小說吧。我所寫的醫院也是由人工智能控制的,生命成了一個算法。這也是一個反烏托邦的故事。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工智能代替人類,接管社會,可能是一個趨勢。甚至不少人認為,人工智能比現在的醫生和護士更好,它永不疲勞,不吃不睡,不收紅包,掌握病人的一切信息,比醫生更瞭解疾病原理和治療規律。除了能進行精準的診斷和手術,它還能更好地體察人類的情緒,及時做出針對性的反應,更妥善地解決病人的心理不適問題,而不僅僅是生理問題,這也便一勞永逸地消除醫患關係中的麻煩。總之,人工智能應該是一個更好的「人」。

因此,《逃離看護歲月》給我的最初感覺是,作者描寫的可能是一種不那麼高級的醫療人工智能,它只會生硬而武斷地做出令人不愉快的決斷,但高級的算法能做到的大概恰恰相反。另外,我對那個八十多歲的老太太逃出養老院去醫院「劫獄」感到有些懷疑。我不太明白為什麼兩個那麼大年紀的老人生活在一起,就一定比接受人工智能照料更好。僅僅一句「人情味」就能概括生存的複雜性嗎?人工智能是在監測出老人有跌倒中風的可能性後才讓她住院的。真的出現這種情況,就非常麻煩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為另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天天端屎接尿,這真的受得了嗎?我覺得這更為殘酷。這也是我在「醫院」系列中表達的觀點:人在本質上是不能照顧人的。家庭僅僅是進化中的暫時產物。

不過,《逃離看護歲月》是一篇小說,如很多這類小說一樣,它反映了當下普遍存在的對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擔憂。這種擔憂也並不是今天才有的。它讓我想起八十年代初翻譯過來的《魔鬼三角與UFO》,它裡面收錄的短篇科幻小說中,有一個也是講人類受到了機器人無微不至的看護,但有一天機器人出了問題,它把一家人都關在屋子裡,不讓他們出去,不讓他們與外界聯繫,其情其境與《逃離看護歲月》很相像。還有一篇寫的是對電視時代的擔憂,認為電視機具有智能,它會控制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把人變成傀儡、變成被動的消費者。這都反映出隨著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人類感到焦慮,害怕被外在之物控制,覺得技術並不一定帶來幸福。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就用科幻小說來排遣,或者疏解,或者逃避。當然科幻小說也有一個重要作用,即預警功能,讓社會提前去考慮萬一出現這種局面後,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或者我們可以提前採取一些措施,消除相關的隱患,不讓可怕的結果真的發生。但實際上,我覺得,科幻小說的功能也是被誇大了的,因為掌握決策權的政治家很少讀科幻小說。他們更多考慮實際利益,並且扭曲基本事實。離開了政治僅談技術和情感的科幻小說是缺乏深度的。

《十二個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