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的客觀性

新聞報道的邏輯和記錄歷史的邏輯是相通的。在兩種情況下,儘管所涉及的事件均含有大量的背景信息,但也都只能在極有限的空間裡呈現。因此,結果是一樣的,99.9999%的「事實」根本沒有被提到。

如果新聞報道中的客觀和公平意味著呈現所有的事實,而且是只呈現事實(刊登一切適合刊登的新聞),這樣的客觀和公平只是人們的一種幻覺。人們只能瞭解全部事實的冰山一角,呈現所有的事實(就算人們能夠獲得全部的事實真相)是不可能做到的(見圖12-1)。甚至呈現所有「重要」的事實都是不可能的,因為定義「重要」的標準是不同的。我們必須經常問問自己:哪些內容沒有被收納到這篇報道之內?要是不同的事實得以強調,又會怎樣?如果這篇報道的作者和報道人物的觀點截然相反,又會怎樣?

圖 12-1 任意一天世界上發生的事報道成新聞事件的百分比

例如,人們一般會根據事件是否對他們自身有重大意義來判斷事件的重要性:事件報道會對我產生怎樣的影響?這會花費我多少錢?會怎樣影響我的收入、居住環境、休閒活動和我享用的便利條件?這些報道的事件又會對他人產生怎樣的影響?尤其對那些離我們很遠甚至從未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那些人,對我們來說事件對他們的影響完全又是另一回事,是根本不值得考慮的。因此,對於世界上哪些事件是重要的,媒體間的分歧很大。

媒體關注讀者個人關心的問題。因此,儘管人們可能存有非理性的信念(例如,他們懷有非理性的怨恨),媒體也會將人們這些怨恨和敵意合理化。當美國普遍接受奴隸制時,媒體在報道中稱奴隸制是自然的存在;當美國國內對奴隸制的存在產生分歧,媒體也隨之改變,做出配合(每份報紙都會和讀者的意見保持一致,將讀者認為是準確無誤的信息報道為是正確的)。

想想媒體是怎樣處理社會中「聳人聽聞」「激動人心」「令人厭惡」「大快人心」的事件的。例如,一名女性在法國蔚藍海岸不穿衣服曬太陽浴是常事,不會招致人們批評,她的行為也不是新聞。但是,同樣是這名女性,如果她在黎巴嫩海灘以同樣的方式曬太陽浴,她的行為就會招來批評,她的行為也會被當做新聞來報道。或者以奧運會為例,每個國家的新聞媒體都密切關注著本國運動員可能會取得突破的項目。當某一運動員在這樣的運動項目上取得金牌時,媒體會密集地進行相關的報道,好像這個項目比那些沒有贏得金牌的項目重要得多。這些報道的受眾也會為這些項目的「勝利」「激動不已」,而對其他項目的勝利不感興趣。

人類的「客觀性」是一個沒有人能真正達到的理想。他需要一個人思想上的謙遜,以及在做判斷時既考慮自己觀點,也考慮其他來源的信息和觀點。

觀點

一般來講,任何新聞事件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和解釋。對不同觀點持開放態度,願意接受對自身觀點的質疑,這對保持「客觀」至關重要。通過圖12-2我們可以看到不同觀點和同一事件的關係。只有當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吸收不同角度的觀點、看到每個角度的弱點和偏頗、並將所有瞭解到的觀點綜合成一個更為全面、更為廣角的整體觀點時,人們才能盡可能地接近並達成客觀性。每一個角度都能夠「糾正」其他觀點中誇張和歪曲的部分,並且補充其他角度沒有提到的事實。

圖 12-2 關於同類事件的六個視點

只有將故事和敘述放到一個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中,並且從多角度來進行評論,我們才能(在記錄歷史和報道新聞中)獲得「客觀性」。例如,要理解英國與其殖民地北美的戰爭(1776~1783),人們至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英國政府的角度、殖民地領袖的角度和本土民族的角度。

為了達到客觀性,我們需要:

(1)確定新聞報道和歷史記載中作者的觀點。

(2)確定新聞報道和歷史記載的目標受眾。

(3)確定文章中否定和忽視的觀點。

(4)區別新聞報道中的原始事實和報道中加進去的解釋和編造。

能做到以上幾條,我們就能夠更好地進行獨立判斷,能夠更具洞察性地理解哪些信息是最可信的、哪些是最不可信的,這樣,新聞媒體想操縱影響我們就沒那麼容易了。當然,如果我們不能查找多方面的信息,不能確定信息的可信度,要做到不受媒體的影響就很難了。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