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方式[1]

我們可以通過3種方式來獲取真實的知識:個人經驗、觀察和其他人的報道。第一種方式最可靠,但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這種方式是遠遠不夠的。

個人經驗

我們不只收藏經驗,還會將其與先前的經驗對比,對它們進行分類、解讀和評價,對它們做出假設。所有這些過程都可能是在無意中不知不覺地進行的,其中的任何紕漏,都會讓我們的經驗有別於現實。

我們來看個例子。艾格尼絲成長於一個宗教家庭,她上的是教會學校,慶祝所有宗教節日,包括聖誕節。她知道聖誕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從小到大,聖誕節一直是個神聖的日子。按照艾格尼絲的經驗,聖誕節在基督教中的地位一直如此。不久後,這種模糊的認識變得更為確定了,她甚至能想像在課堂上聽到過這個觀點。是的,她知道聖誕節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節日。

事實上艾格尼絲錯了。在17世紀的英國,清教徒是禁止慶祝聖誕節的,他們認為這是異教徒的風俗。同樣,當時英國的新殖民地英格蘭也禁止慶祝這一節日。直到1856年,聖誕節才在馬薩諸塞州被確立為法定假日。

還有一個更為普遍的情況。我們所有人都會經歷童年。多數人從來不會想有人沒有經歷過童年,因為我們很容易確信童年總是存在的。然而,研究證明,這個想法是錯誤的。歷史學家J.H.普拉姆寫道:

我們認為的童年(童話、遊戲、玩具、童書甚至童年這個概念本身)都是過去400年裡歐洲人的發明。我們用來指稱年輕男性的詞語「男孩」(boy、garcon、knabe)在17世紀以前一律被用來指稱處於依賴地位的男性,包括30~50歲的男性。而7~16歲的年輕男性並沒有專屬用詞,「孩子」這個詞表達的是親緣關係,與年齡大小無關。11

由於我們的理解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受情緒和心理的影響,所以它們很少能準確地反映現實。事實上,有時它們甚至會歪曲現實。

[1]在這裡我們關心的是被討論得最多的那種「知道」——知道是什麼,其關鍵是信息。另一種同樣重要的「知道」是知道如何做,其關鍵是程序和策略。衡量知道如何做或做的訣竅的標準不是瞭解內容與否,而是是否運用了技巧。我們在後面的章節裡要學習的解決問題和爭議的策略就屬於做的訣竅。

《思考的藝術(原書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