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棋迷:荊軻因六博打架南宮萬遭辱怒砸國君

從發源至今,中國棋類遊戲演變出許多種玩法,圍棋、六博、象棋、雙陸、彈棋、塞棋,不一而足,也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棋具。其發展高峰,主要是東漢、兩晉南北朝和唐宋。作為當時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地帶的河南,留下有關博弈的大量人文故事和實物遺存,幾乎是必然。

今人也許知道河南有象棋文化之鄉滎陽,有圍棋「百段之城」洛陽,卻可能不知,有關圍棋的最早典故「舉棋不定」,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濮陽;漢代正面肯定圍棋的第一部專業著作《弈旨》,為班固在洛陽寫就;現存最早的與現代圍棋盤規格完全相同的隋代19道棋盤,出自安陽;較早為圍棋確定九品等級的《棋九品序錄》,為東晉南陽人范汪所著。

而孔子、韓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竹林七賢、拓跋宏、杜甫、邵雍、趙佶等一大批在河南遊歷生活過的聖賢、隱士、官員、帝王,或以棋明理,或癡迷手談,或留下詠棋詩篇,棋壇佳話連連。這些還不夠好玩。你可知,堂堂一代刺秦豪俠、鶴壁人荊軻,會因為玩六博棋跟人打架;宋國將軍南宮萬在商丘與國君下棋時連遭羞辱,一怒之下竟用棋盤砸死了國君;洛陽第一圍棋高手范寧兒,曾奉魏孝文帝之命南下,與南朝高手王抗展開驚心動魄的對決……可惜的是,我們的正史更熱衷記載那些嚴肅的「大事」,曾經陪伴了國人成百上千年的棋類「玩伴」,不少卻在不知不覺中灰飛煙滅,難覓蹤跡,留下一座空棋盤,讓今人絞盡腦汁也想像不出古人如何耍樂。尋跡中原古競技這組「博弈風雲」,試圖將曾經在中原大地上流行過的古代棋類遊戲予以梳理,重現它們曾帶給世人的快樂、苦痛與冥思。

堯造圍棋,為了治治任性的兒子

圍棋是最早的棋類遊戲之一,古代專屬名稱叫做弈,它是怎麼來的,恐怕沒人能說得清。有現代學者認為,其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但這三樣都玄之又玄,無論哪個解釋起來,可能都不止八篇十篇博士論文。翻看古籍,倒是古人輕而易舉就把這個問題打發了——古人是怎麼說的呢?古人很喜歡給某樣事物安排一個造物主,比如倉頡造字,有巢造屋,圍棋的發明專利,則被套在了堯和舜的身上。先秦古書《世本》中說:「堯造圍棋,丹朱善之。」丹朱是堯的兒子,老子發明圍棋,兒子擅長為之,這是有關圍棋起源最早的記載。這種說法,在古代流傳甚廣。以致到了西晉,長居首都洛陽、愛好圍棋的大才子張華也相信這種說法,將其收入自己所著《博物誌》中,但張華下筆時,又多添了兩句:「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圍棋以教之。」

於是,圍棋起源至少有了兩種說法,一是堯發現長子頑劣不堪,十分任性,想治治這孩子,便發明圍棋讓兒子收收性子;二是堯的繼任者舜才是圍棋的專利人,他也是為了孩子,不同的是,他是因為自家孩子太笨,智商亟待開發。舜的目的不知道有沒有達到,但堯肯定沒有,不然他的大位八成要傳給丹朱。野史中說,這丹朱倒真迷上了圍棋,心收了,不跑出去野了,但還是不干正經事。堯看他依舊不成器,才把位置傳給了舜。如此說來,不管圍棋是這倆人誰發明的,圍棋在古人意識當中似乎就是為了教育,這倒是與今天很多家長爭著把孩子往圍棋班裡送一脈相承。

神話傳說的內容畢竟還是荒誕了些,唐人皮日休就質疑過堯造圍棋,認為這種高智商的遊戲一定是詭詐的戰國縱橫家所發明。其實,圍棋作為一種複雜的遊戲,其起源必定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古代出土的圍棋實物,考古學者們發現,圍棋棋盤是從縱橫11道、13道、17道,慢慢發展到今天的19道的。西漢以前,主要流行17道,唐代以後才定型為19道。顯然,圍棋的創造並非一蹴而就,棋子由少到多,著法由單一到多樣,由歷代人一點點完善。有趣的是,到了近代,中國人還沒把自家國粹的來歷鬧清楚,英國人卻已言之鑿鑿,在《大英百科全書》中說:「圍棋,公元前2356年起源於中國。」公元前2356年是堯即位元年,這是後人根據辛亥革命時期出版的《民報》上使用的黃帝紀年推算出來的。顯然,它的根據依然是「堯造圍棋」。

「舉棋不定」,衛國宮廷鬥爭的「精神遺產」

比較可信的是,春秋時已經有了圍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衛獻公驕奢殘暴,衛國大夫孫文子和寧惠子發動政變,將獻公趕下台,另立衛殤公為君。寧惠子死後,兒子寧悼子與孫文子不和。此時,流亡在外的獻公也有心復國,派人同寧悼子聯繫,承諾自己回國就讓寧悼子掌權,自己不管朝政。寧悼子當即滿口答應,衛國大夫太叔文子聽說後歎息:「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而況置君而弗定乎?」這番話是說,寧悼子對待國君還不如下棋,隨意行廢立之事,怎麼能免於失敗呢?弈者舉棋不定,將無法戰勝對手,在迎立國君這樣的大事上,更不能如此反覆。

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而事情的發展,正如太叔文子所料,第二年,寧悼子不聽勸說,殺掉衛殤公,追殺孫氏,迎回獻公,但不出兩年,寧悼子就被獻公的勢力所滅,陳屍朝堂之上。這是歷史上有關圍棋的第一次記載,時間是公元前548年。當時的衛國國都在濮陽,就是如今濮陽南郊的高城遺址。黃土已經深埋了宮中的血腥爭鬥,「舉棋不定,不勝其耦」卻成為宮斗的「精神遺產」,警示著後來人。

太叔文子說明事理時,拿下圍棋來打比方,充分說明了圍棋在春秋時期上層社會的普及。事實上,當時圍棋和另一種棋類遊戲六博並駕齊驅,最受人們歡迎,並稱「博弈」。而博弈的大行其道,不僅誕生了中國第一位有姓名記錄的圍棋高手弈秋,也引起了孔子、孟子等聖賢的注意,並在後世引發了一場孔孟是否反對圍棋的爭論。

《荊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