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寇准冤獄之謎 寇准客死雷州悲劇結局

寇准乃北宋名相,為人豪放而灑脫不拘,為官正直而氣度不俗,敢於犯顏直諫,不畏強權,為世人敬仰。大家知道,北宋澶淵之盟前後,幸虧這位名相處變不驚,力挽狂瀾,堅持真宗親征,宋軍得以略挫遼軍銳氣,最後簽訂城下之盟。百年後就有宋人說:「當年若無寇准,天下已分南北矣!」如此一位功臣,最終卻落得貶死嶺南的下場。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一悲慘的結局?寇准自己的行為應承擔多少責任?宋真宗、劉皇后及王欽若、丁謂諸人又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太宗朝,寇准已為參知政事(副相)。一天,上朝奏事,寇准所言與太宗之意不合,太宗一怒而起,準備退朝回宮,寇准卻上前牽住御衣,要皇帝冷靜坐下,繼續議事。過後太宗細細回味其過程,不覺大加讚賞:「朕得寇准,猶李世民(唐太宗)之得魏征啊!」

真宗即位後的第七年,即景德元年(1004),寇准拜相執政。適逢遼國二十萬大軍南下侵邊,來勢洶洶,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舉朝驚恐,主守主戰,紛紛不決。寇准力排眾議,堅決主戰。某天早朝,參知政事王欽若提出請皇上駕幸金陵(今江蘇南京)暫避,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建議皇上避難成都。真宗徵詢寇准意見,寇准厲聲回道:「若採用此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還能保嗎?何人為陛下畫此策,臣請先斬此人祭旗,然後揮師北伐。」王欽若在一邊聽得面紅耳赤,低頭不敢作聲。寇准又提名王欽若出判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去守前線重鎮,王欽若沒法推辭,只得上路,心中卻記下這筆賬。

在寇准的要求下,真宗同意御駕親征,率軍直抵澶州。皇帝親臨前線,士氣大振,加上號令嚴明,將士用命,開仗之初就射殺遼軍大將,略挫敵軍銳氣。但在真宗厭兵求和的懦弱態度促使下,沒能按寇准的強硬主張堅持下去,終與遼國簽訂屈辱的澶淵之盟,以三十萬歲幣,換來北方邊境的暫時平靜。

正當真宗為此戰「親征」有所成果而感到慶幸,對寇准也敬重有加之時,主欽若經過深思熟慮,開始挑撥離間。一天,真宗目送寇准退朝,王欽若在一旁問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否以為他對社稷有功呢?」真宗點頭稱是。欽若又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為恥,反以寇准為有功,臣實不解。」真宗愕然,頓問何故。欽若答:「陛下貴為天子,卻與外夷作城下之盟,此《春秋》所恥。寇准逼陛下親征,猶如賭博,輸錢將盡而孤注一擲,陛下乃寇准之孤注,逼陛下為如此危險之事,寇准何功之有!」幾句話就把真宗說得面頰發青,悶鬱不快,自尊心被掃盡,對寇准的敬意和眷寵也隨之降格。

同時,寇准在戰後有意無意居功自得的架勢,也令真宗老大不快。自此,真宗待寇准日漸疏遠。不久便罷去其相位,出知陝州。而王欽若卻靠此類手段,再次被用為執政。此人貌狀矮小,且頸項中有瘤,一幅怪樣,時人稱「癭相」。

天禧元年(1017),全國正沉浸在「天書」、封禪等的迷信鬧劇之中,寇准在判永興軍的任上,其屬下軍官巡檢朱能,夥同朝中宦官周懷政,偽造「天書」,想通過寇准上呈,以得皇上恩寵。寇准喜其附己,不辨真偽與忠奸,便忘乎所以地以地方長官的身份上奏朝廷,稱有「天書」降乾祐山中。一些大臣以為此乃奸臣妄誕,以蠱惑天聰,卻不解原來並不相信「天書」的寇准何以會一改初衷。然而真宗已入迷狂狀態,宰相王旦也覺得應該讓寇准奏上來,所以朝廷下詔,令寇准馬上回京奉上「天書」。

入朝臨行前,有門生勸寇准說:「你若稱病,推托不去,實為上策。若入京見駕,便揭發此天書乃奸人偽妄之作,尚可保全平生正直的名聲,其為中策。若由此再入中書拜相,自墮志節,恐怕最為下策。」寇准聽了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入京奉上「天書」。真宗大喜,正遇王旦離世,王欽若坐事罷職,天禧三年(1019),寇准再入中書為相。

寇准二度入相,丁謂也再任參知政事,寇准與丁謂原先關係不錯,所以曾向宰執推薦過丁謂的才能。丁謂雖博學多才,然狡詐過人,善於揣摩奉迎,智謀而奸邪。某夕,中書用餐,寇准飲羹污須,丁謂慇勤至極,起身為他拂拭乾淨,哪料寇准並不領情,略帶酒意地戲語道:「參政乃國家大臣,難道是為長官拂鬚的嗎?」一句話將丁謂說得無地自容,面頰青一陣,紅一陣,心中好不懊惱,由是暗懷敵意,伺機報復。

天禧四年(1020)真宗忽患風疾,病情時好時壞,不能上朝視政,事多決諸劉皇后,丁謂和知制誥錢惟演等人朕合起來迎奉劉皇后。寇准和參知政事李迪等人卻有後宮擅權的擔憂,正好宦官周懷政此時向寇准傳達了真宗要讓太子監國的想法。一天入宮請安,寇准便向真宗說:「皇太子不負眾望,願陛下傳以神器。」真宗點頭稱是。寇准既得皇上允准,便密令翰林學士楊億草表,請太子監國。此時寇准已覺丁謂奸佞,有意讓楊億代丁謂之職。然而,寇准一時酒後漏言,傳入丁謂耳中。丁謂當即入訴劉皇后:「皇上稍有不適,即當痊癒,奈何令太子監國?寇准諫立太子,當有異圖。」

此前,發生過劉氏宗人在蜀地不法事,真宗以皇后親屬之故,便赦其罪。而寇准卻偏提出要依法處置,所以與劉皇后早有芥蒂。此時寇准又站在太子立場上,想限制劉後之權,所以劉後早就想整一下這個寇老兒,便向真宗誣告,說寇准要太子監國將有異圖,丁謂也在真宗面前極力詆毀寇准。而真宗不知是病體暈暈,還是出爾反爾,竟記不起自己曾允准過寇准的有關建議,便下詔罷去寇准的相位,以丁謂代之。

宦官周懷政在內廷頗有權勢,前因偽造「天書」事,更恩寵有加。此次寇准欲令太子監國,懷政亦預謀其事。寇准因此被罷相,懷政亦遭斥責,並漸被疏離。懷政在憂恐略定之後,想挽回敗局,便陰謀殺丁謂,廢劉皇后,奉真宗為太上皇,立刻傳位太子,並恢復寇准的相位。懷政與其弟懷信,潛召大臣楊崇勳、楊懷吉等人密謀,約以共同舉事。不料,有人向丁謂告密,丁謂與樞密使曹利用計議後,入奏宮中。真宗立即下令逮捕有關諸犯,組成眾大臣審理法庭,周懷政很快招供伏罪,被斬首示眾。此案被牽連的有關官員、親屬有數十人,都被發配邊遠,寇准也因此被遠貶,出知相州。

丁謂又揭發永興軍巡檢朱能也是周懷政偽造「天書」的同黨,朝廷接著便派使者去永興軍捉拿朱能等人,朱能自度不能兔罪,竟然武裝反抗,殺死使者,率軍造反。最後在數路大軍的圍剿下,很快潰敗,朱能自縊而亡。而寇准曾是朱能上司,且聯手進奉「天書」,所以再坐朱能反叛之事,貶為道州司馬。

不久,真宗駕崩,仁宗即位,才十三歲,由劉太后垂簾聽政。丁謂更是飛揚跋扈,與太后再次將寇准貶為雷州司戶參軍。雷州半島為廣南最邊遠地區之一,與海南島遙遙相望,自然環境相當惡劣,生活條件更是艱苦。將寇准這位六十餘歲的老人謫放此地,無疑是要將其置諸死地。越年,寇准便病歿於雷州。

此冤獄中,奸臣王欽若的貶損、丁謂的誣害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寇准自己的行為也存在相當的闕失。在判永興軍的任上,寇准居然與軍官朱能、宦官周懷政聯手,附和當時全國癡愚病狂的迷信鬧劇,用「天書」下降當地的謊言和偽作來博取皇帝的寵信。這樣,原來並不相信「天書」的寇准為什麼會一改初衷,最終也扮演了一個小丑的角色,而採用這種低級手段來博取相位呢?據說名臣張詠認為寇准有奇才,可惜學識不足。這一行為僅僅是學識不足的原因嗎?或者說寇准為了再次入相掌權,而不擇手段,哪怕利用奸人和做荒唐事。這就不是學識不足的問題,而是政治品質的問題了。有人說這是中國大多數政治家的一種習慣性思路,它是中國皇權政治的必然產物,所以毀壞自己的名譽或走向冤獄的結局,這都是宿命。那麼,寇准到底屬於哪一類性質的官員呢?

這案中宋真宗扮演的角色,最令人迷惑。明明是自己先有讓太子監國的想法,也親自同意了寇准的提議,最後居然出爾反爾,不但將寇准罷去相位,貶其出知小州,甚至還要差點追究太子的責任,幸虧參知政事李迪提醒道:「陛下有幾個兒子,竟要這麼做。」真宗這才覺悟,自己僅此一個繼承人。不過也有跡象表明,真宗晚年已病重而糊塗,許多詔旨實為劉皇后一人擅行,就是說寇准冤獄主要是劉皇后矯詔製造的。所以,在寇准早已被貶出京城,真宗還時或會問;「眼前為何久不見寇准?」左右不敢據實回答。總之,此案約在天禧四年之後所下的詔令,已很難分別哪些是真宗清醒時的旨意,哪些是劉皇后矯詔擅行的。在君主專制的中國,每到皇帝晚年,這樣的宮中之謎,其實是經常性的節目。(文章轉自互聯網)

《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