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孫中山不敵軍閥袁世凱竟只因為錢?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第二天,他就致電荷蘭海牙萬國和平會,表示之前所有滿清政府與各國締結的各項國際條約,「均由中華民國擔任實行條約上之效力」。袁氏這麼說,各國都相信。

同樣的話,孫中山也說過。民國肇始,孫就發表《對外宣言書》,宣佈其對外政策:「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清政府與各國締結之條約,民國均認為有效;凡革命以前,所有滿清政府所借之外債及所承認之賠款,民國亦承擔償還之責,不變更其條件。 」然而,各國都不信。

對於各國來說,革命後最擔心的,莫過於賠款和還債,這方面,誰能讓他們放心,他們就支持誰。 《紐約太陽報》的說法,便反映了各國共識:「孫中山和他的朋友們非常缺乏管理國家的經驗,他們沒有維持中國領土完整和恢復和平的能力。 」而袁氏就不同了,擁有了前朝的遺產,他跟銀行打交道,要抵押有抵押,要擔保有擔保,有的是真傢伙,所以,銀行都追著他放貸,他還能選擇,有能力跟四國銀行團討個價。

四國銀行團,由英匯豐、美花旗、德德華、法東方匯理四銀行組成。新政權更需要錢,孫、袁「光榮革命」,進行了一場漂亮的權錢交易,袁氏成了大買家。清室退位,他要買單,南京讓權,他也要贖買。

袁氏派親信,其內閣度支部副大臣周自齊往四國銀行團遊說,說南京政府善後需銀七百萬兩,其中二百萬兩為急需,應緊急放貸。善後首款,就是為了贖買南京政府,由匯豐銀行經手,很快付銀二百萬兩,作南京政府軍政維持費用。此乃四國銀行團為民國政府所做的第一筆墊款,為「善後大借款」之緣起。

其時,孫主持南京臨時政府,可謂朝不保夕,時時面臨破產,革命軍來催餉,催得黃興吐血。所以,孫也向外,主要是向日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謀求貸款。孫曾放言,若能貸款,必不和談,告貸無門,才不得不談,此時,孫、袁交戰,實非兵戰,乃銀戰。袁氏因有四國銀行團做後盾,故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