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軟弱的黎元洪為何敢免去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黎元洪簡介:黎元洪字宋卿,漢族,是湖北黃陂人,祖籍為安徽省宿松縣。人稱「黎黃陂」,中華民國第1任副總統、第2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學習,1906年擢升暫編陸二十一軍統領。武昌起義時,任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當選為副總統。袁世凱死後,繼任總統。後段祺瑞利用張勳將其驅走,由馮國璋代理大總統。晚年投資實業。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都督,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

民國初年第一次府院之爭,相爭的兩方是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這兩人的爭鬥折射著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在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無論在資歷還是實力方面,都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北洋系的代表。而黎元洪則成為了中間勢力和革命黨人比較親密的合作夥伴,從此這兩個人背後的政治力量來看,實力相距是懸殊的,但是職位高低略微彌補了黎元洪實力的不足。僅憑這點還是無法和段祺瑞的北洋系抗衡。

在1917年,府院之爭達到了一次高潮,爭端起於外交。此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2月3號,美國宣佈與德國絕交,於是段祺瑞和黎元洪一致贊成對德宣戰,此時府院在此事上沒有矛盾。3月3號在段祺瑞的主持下,內閣會議通過了對德絕交案。次日段祺瑞率全體閣員到總統府,請黎元洪在對德絕交咨文上蓋印,但此時黎元洪卻拒絕蓋印。

原來黎元洪走的是親美路線,美國對德絕交,他自然緊隨其上,而段祺瑞是親日派,美日都希望通過促使中國參戰,取得他們各自在中國的霸權,於是美國一旦發現中國參戰對日本的好處是大於美國的好處,馬上就改變主意,不再支持中國參戰了。那麼段祺瑞氣勢洶洶,黎元洪卻以不變應萬變,以拖延應付段總理。

段祺瑞當時不肯示弱,憑藉著軍中的威信,段祺瑞說服各省督軍和代表,一致贊成段內閣的外交政策。5月1日,內閣舉行會議,督軍團居然要求參加,軍人干政在這次會議上,是徹底地體現了。當時參加內閣會議的閣員,可憐只有3個人,而軍人倒有一大半,於是宣戰案順利通過。黎元洪此時也只能屈從了。

但是黎元洪是留有後招的。本來總統已經簽署了宣戰案,國會通過應該問題不大,然而一個毀滅性的新聞,給段祺瑞以致命的一擊,英文的《京報》披露了中日秘密簽署了一億元的軍事借款,這就使得段祺瑞在國會所作關於中日之間絕無秘密外交的證詞,完全是一個謊言。

輿論大嘩,藉著這個機會,一向以軟弱示人的黎元洪,突然挺直了腰桿,下令免去了段祺瑞國務總理和陸軍總長的職務,段祺瑞離京去津,並指出根據臨時約法,總統無權撤銷總理的職務,不承認黎的免職令。至此第一次府院之爭白熱化,又到了只有槍炮才能解決問題的程度。

《段祺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