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最真實的三國群雄之袁紹 四世三公官渡落寞

袁紹,一個本應在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歷史上大放異彩的名字。一個擁有著「四世三公」顯赫家世的官宦才俊;一個雄踞冀、並、青、幽四州的諸侯霸主;一個統轄數十萬兵馬的東漢朝廷「大將軍」。然而,這位東漢末期勢力最大、實力最強的一方諸侯,卻隨著一場關乎生死的「官渡大戰」而迅速落敗,最終在憂憤慚羞中命赴黃泉,所創基業也盡付曹操之手,實在令後人惋惜感歎。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由於家族的顯赫,使得少年時的他即聞名天下,據《三國誌》所載,「紹有姿貌威容,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可見,袁紹在天下震盪的東漢末年,在「名門望族」的光環之下,並不是一個虛靡度日的紈褲子弟。相反,他是一個年輕有為、胸懷天下的傑出人才。

東漢後期,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皇帝往往處於傀儡甚至隨時身死的境地,在靈帝駕崩之後,大將軍何進立妹妹何太后之子劉辯為帝,是為少帝,並且與袁紹密謀,想借此機會誅殺宦官。不料何太后卻反對誅殺宦官,不得已,何進只得命西涼刺史董卓入京,想要以此脅迫何太后就範,而此時宦官們的表現卻是「黃門、常侍聞之,皆詣進謝,唯所錯置」。袁紹勸其乘此機會誅殺宦官,而何進卻被宦官們表面的「恭順」所迷惑,沒有採納袁紹的意見,最後被宦官們誅殺。從這件事上,我們可以看出袁紹那敏銳的政治嗅覺,這就足以證明袁紹並不是一個昏聵暗昧之人。

董卓入京之後,欲廢少帝而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在試探袁紹意見時,袁紹意見與其相左,於是二人心生嫌隙,但由於董卓勢大,袁紹最終只能「橫刀長揖而去」,袁紹由此出奔冀州。而董卓在聽了侍中周毖、議郎何顒等人的勸進之後,反而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封邟鄉侯。這就為袁紹積蓄髮展勢力爭取了時間,在董卓荼毒京都洛陽之後,激起了百姓乃至各路諸侯的反抗之心,於是就有了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的「義舉」,而袁紹也因為家世的淵源而被推為「盟主」,但由於各路諸侯心懷鬼胎,討伐最終失敗了。但袁紹卻因禍得福,賺取了冀州,並從此接連取得了並、青二州,使實力進一步壯大。可是,在袁紹的政治生涯中,他卻接連犯了數個致命的錯誤,以至原本所創的大業全部付諸東流,使原本大好的形勢也發生了逆轉。

一、拒接天子,失天下之柄

袁紹因為董卓所立天子不合自己的心意,因此在謀士郭圖提出將天子迎回鄴城的建議時,拒不採納,以至被曹操搶了先機,把天子迎到了許都,最終形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而袁紹此時卻後悔不迭,好在此時幽州已落入他的手中,他坐擁著冀、並、青、幽四州,勢力達到了頂峰。殊不知,此時的袁氏集團已打下了敗亡的伏筆。

誠然,天子在當時已經淪為權臣諸侯手中的木偶,早已威嚴掃地,更不要說號令天下了,從表面看,確實毫無用處。但是,各路諸侯不管實力如何,皆不敢代漢自立,即使是拓展地盤,也要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這也反映出漢室「正統」的影響力,袁紹擁有著如此之強的實力卻沒有認清這個問題,沒有打出這張份量極重的「王牌」,實在是可惜。試問,坐擁四州之地,又有天子在手,在政治上,天下何人敢不奉從?

二、任人唯親,培植小集團

除了自己留居冀州外,袁紹命長子袁譚守青州、中子袁熙守幽州、外甥高幹守并州。這就為袁氏集團埋下了分裂的種子,早在袁紹命袁譚守青州時,謀臣沮授就曾勸諫說:「必為禍始。」但袁紹卻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孤欲令諸兒各據一州也。」事實證明,袁紹死後,諸子爭位,也進一步削弱了袁氏集團的實力,為曹操徹底消滅袁氏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三、因子疾患痛失良機

在建安五年時,曹操攻伐劉備,謀臣田豐勸袁紹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卻以愛子患病為由,拒絕出兵,氣的田豐拿著手杖敲擊於地說:「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最終曹操擊敗了劉備,進一步壯大了實力,日後成為了他的大敵,這實在是養虎為患之失。

四、用人失當,大將被斬

顏良、文丑,乃袁紹兩員大將,可是在遣將與曹軍對陣時,袁紹卻不能知人善任,面對沮授的勸諫,拒不聽從,最終使顏良被斬於白馬,文丑被斬於延津,挫傷了自己的銳氣,對官渡大戰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由此可見,袁紹敗亡之肇始。

五、生死官渡,元氣大傷

在官渡大戰之初,沮授曾勸諫說:「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可是,袁紹卻又一次拒絕了這個極為正確的建議,起兵疾攻曹操。在曹操與其僵持之時,因為糧草匱乏,軍卒多有叛逃,這時沮授又提議:「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再次被拒絕,最終在這場戰事中落得大敗的結局,袁紹與長子袁譚率殘騎退回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其實,早在官渡大戰前夕,謀臣田豐就曾勸諫說:「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可惜,袁紹在盛怒之下,將田豐下獄,執意要攻打曹操,等到兵敗回歸河北,即將田豐殺死,這也可以看出他性格中偏狹的一面。

官渡一戰,決定了袁紹霸業的全面衰退,從此袁紹再無力南進,不久在悲憤中離開了人世。這位「四世三公」的官宦世家子弟,最終沒有敵過曹操—這一普通的士族子弟,在官渡的煙塵中漸漸落寞下去,我想,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勢力一步步壯大後的驕矜之意,更多的還是他性格中那些致命的弱點,《三國誌》言其「內多忌害」,所言不虛啊!

《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