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的歷史教訓 要學會當職場上的夾心餅乾

周瑜字公瑾,由於智勇兼備,二十四歲時,便出任建威中朗將。當時程普是江東資格最老的武將,大家尊稱為程公,相對地周瑜便成為周郎。孫策取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孫策和周瑜,成為喬玄的大小女婿,在當時傳為佳話。周瑜精於音律,每聽唱歌奏樂,都能聽出錯誤的地方。他的長河吟,被諸葛亮彈得幽雅深刻。令他十分不安,決心和諸葛亮一決生死。

其實,周瑜的內心,並不是妒忌孔明的才華,才顯得如此心胸窄小。魯肅原來是袁術的部屬,因為不能重用而萌生去意。周瑜打聽到魯肅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才,趕快把魯肅的母親接過來,然後全力說動魯肅來歸。不但為孫權增添了一位賢才,而且在臨終時,極力推薦魯肅。孫權接受他的建議,讓魯肅繼任都督 。

他大肚能容魯肅,卻千方百計,要迫害孔明,這是什麼道理?我們從他初次和孔明見面,便請孔明的兄長,同在東吳任戰的諸葛瑾前來商議:「令弟孔明有王佐之才,如何屈身事劉備?」相信孔明若是和魯肅一樣,能夠棄劉備而事東吳。他也會像對待魯肅那樣,善待孔明。說不定向孫權推薦,以孔明為都督,也很有可能。

周瑜最大的錯誤,在缺乏宏大的國際觀。以為東吳可以獨力抗拒曹操,不需要外力的支助。倘若他和孔明一樣,知道只有兩家聯合在一起,才有足夠的力量來抗曹。相信他對孔明的態度,就會比較理性,不致如此偏激。包容、厚待孔明,對東吳和周瑜本人,都有好處。

當然,從長遠看,孫權和劉備遲早要一爭高下。這一點孫權心裡十分明白,他和孔明都知道:曹操所不喜歡的人,呂布、劉表、袁紹、袁術,都已經滅亡。只剩下劉備和孫權,曹操不可能放過。兩人聯合抗曹,恐怕也是權宜之計。將來兩雄相爭,看來也免不了。

周瑜大概就是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急於除掉孔明。實際上凡事都需要有一個過程,許多事情真的欲速則不達,急不來的。周瑜如果做出階段性的計劃,先和孔明合作,以後再做其他的盤算,是不是緩和一些?我們相信他也想到這一點。只是一向十分順利的人,往往不會顧慮這麼多。認為事不宜遲,不如當機立斷,在劉備還沒有站穩之前,殺掉孔明。以免劉備勢大,孔明更為難以應付。於是想做就做,甚至於不和孫權商量,便決定下毒手。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反而被自己氣死。

我們從周瑜的死,應該可以推想,孫權以及他的後代,都無法一統天下。否則上天不會這樣安排,讓周瑜年紀輕輕,便活活氣死。同理可以看出,孫權和劉備當中,劉備獲得孔明的協助,會逐步強大。孫權的存在,不過是聯合劉備,使曹操不敢南下而已。當然,孫權如果由周瑜的死亡,能夠深一層體會其中的道理,認真地反影自省,做出合理的調整。周瑜的死, 便很有價值,貢獻很大。可惜古往今來,特別是居高位的領導者,殊少有這樣的素養。認為周瑜早死,換上魯肅,將來再換一個。總是,自大不要被換掉,才是最重要的。郭嘉的死,對曹操也是如此,悲哉,痛哉,還不是依然故我!

孫權為什麼一方面表劉備為荊州牧,一方面又來討荊州?

曹操為求離間孫權和劉備的關係,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魯肅為江夏太守。周瑜原本就對孔明憤憤不平,趁機上書孫權,請派魯肅前去封還荊州。孫權問魯肅:你身為保證人,知道劉備什麼時候還荊州嗎?魯肅回說文書上寫得很明白,得了西川便還。孫權很不高興,責問他說:只說取西川,至今還不動兵,不是要把人等老了?魯肅不得已,只好再度硬著頭皮,前來催討。

孫權如果具備良好的國際觀和未來觀,應該對魯肅三番兩次,為了孫劉聯盟而委屈求全的表現,給予肯定和讚賞。然而,他的腦海裡,只有做強、做大的夢想,並沒有做久和做得有價值的念頭。以致魯肅的苦心,完全不加以與理會。一心只想要討回荊州,擴充版圖。

孔明一眼便看穿孫權的詭計,一方面表劉備為荊州牧,要刺激曹操,告訴他劉備有了地盤,看曹操怎麼辦?一方面派魯肅來催討,看劉備如何應付?這種一石兩鳥的伎倆,其實並不稀罕。誰都會玩,也都看得出來。

劉備最擅長的,便是哭。男人眼淚不輕彈,哭起來的力量,有時候比女人還要大。劉備大哭,孔明趁機解釋,益州劉璋是劉備宗親,打自己人惹外人唾罵。若是不取,還了荊州在那裡安身?果真觸動劉備的苦衷,哭動槌胸頓足,連魯肅都掉下淚來。孔明拜託魯肅,回去報告孫權,再容一些時候。魯肅返回,周瑜說他又中了孔明的計策。要魯肅再找劉備,乾脆由孫吳代攻西川。途經荊州時,殺劉備,奪荊州,真的一個比一個更狠。

魯肅有如夾心餅乾,承受兩邊的壓力。聽到周瑜的高見,不禁大喜。再到荊州和孔明商議,說孔權十分稱讚劉備的仁義盛德。和諸將商量的後果,決定替劉備打西川,將來再以西川交換荊州,大家都有好處。再老實的人,有時候也無法老老實實,說老實話。孔明看到魯肅這麼快又轉回來,已經實定他根本沒有和孫權見面。便帶著周瑜「假途滅虜」的計策,想借代打西川的名目。途經荊州時,把荊州搶奪回去。但是,他也裝得很像。聽完魯肅的話,趕忙點頭說:「難得吳侯好心!」劉備更是拱手稱謝,說都是魯肅的功勞,十分感謝。兩個人把魯肅哄得十分高興,賓主喝酒盡歡。魯肅告辭離去,孔明大笑:周朗死日近無!當即吩咐趙雲,依計而行。魯肅回到江東,向周瑜報告 孔明的回應,顯然不知是計。

周瑜這麼聰明,竟然也沒有發覺,為什麼孔明問都不問,便會信以為真?居然大笑說:原來今昔也中吾計!他對孔明,又不是不瞭解,怎麼會如何粗心大意?莫非是天意要他這樣?否則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又將如何解釋。他這一去,氣死在半路上,豈不是自作自受!他臨終時,向眾將說: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可見心裡十分明白,自己的眼光,沒有魯肅那麼長遠。自己的胸襟,不如魯肅那麼寬闊。自己的修養,也不及魯肅那麼高明。因此專書呈請孫權,薦魯肅以自代。終算做了一件好事情,等於向孫權報告,他也應該重新體認魯肅的心情。可惜孫權只看到書面的文字,以魯肅繼任都督。卻不能體會出文字以外的用意,說起來也是天意!

《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