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十八路諸侯反董卓各自有怎樣的小算盤?

十八路人馬為何起兵發董卓?表面上是因為檄文中說的「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其實另有玄機,大家都有各自的小算盤。十八路人馬從起兵原因角度看可以分成幾個派系。

第一:不得不反。包括曹操、袁紹、袁術、袁遺等人

曹操是反董卓檄文的發佈者。其一,曹操從京城逃出來,宣稱有皇帝密詔,很容易取信於人。其二,曹操刺殺董卓之後,董卓下令天下通緝,反董卓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三,曹操希望有機會建功立業,而現在正是大好時機。袁紹因為公開反對董卓,和董卓已經不能兩立,加上袁紹四代五公,門第高貴,家族影響巨大,發董卓正是團結門人,集結力量的大好時機。袁紹當然要反,並且是第一個響應曹操的人。在反董卓諸侯中成為盟主,儼然是漢末新一任領袖,很是風光了一把。袁術是袁紹堂弟。袁紹的行為,已經讓袁家在朝廷無法立足,要想生存下去,甚至是活的更精彩,就必需除掉董卓。況且袁術早有異心,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先忍不住要當皇帝的人。袁遺是袁紹從兄,和張超、曹操友善,兩人都曾經高度讚揚過袁遺。比如曹操說「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但也可以看出袁遺主要是文人,有德行,有學問,此次更多的是追隨袁紹起兵。

第二,渾水摸魚。包括孫堅、公孫瓚等人。

孫堅在黃巾起義的時候就有上佳表現,對於在黃巾之戰中竟然還大敗的董卓,打心眼裡看不起。並且孫堅號稱「江東猛虎」,手下又有四員大將,實力強勁。在反董聯盟中是主動充當先鋒,衝殺在第一線。當孫堅面對殘破的洛陽城,不禁慨然「賊臣亂國,萬民塗炭」,也有幾分憂國憂民之情,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想藉著反董卓的時候撈點好處。於是在撿到傳國玉璽之後,不惜和袁紹袁術翻臉,急匆匆趕回江東。公孫瓚也參與了剿滅黃巾的行動,自然也清楚董卓的軍事才能,也滿心以為可以在反董卓中撈到一點好處。可惜,公孫瓚雖然號稱「白馬將軍」,但是自己缺乏領袖才幹,手下又沒有得力干將,反董運動沒有取得什麼實際利益。

第三,表明清白。包括韓馥、孔胄、劉岱、張邈、張超、王匡、張揚等人。

演義中雖然沒有詳細記載,但在《三國誌》及《資治通鑒》中卻記載了,在朝廷大臣周毖、伍瓊的推薦下,董卓任命韓馥為冀州刺史,孔胄為豫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當年董卓為了展現自己也愛才重賢,曾經提拔了一些公認的賢臣,這四人就在其中。王匡本是何進的屬下,在何進死後逃回家鄉,後來被董卓任命為河內太守。在演義中,擔任上黨太守的張揚曾經在和匈奴人的作戰中失敗,直接也成為俘虜,後來在袁紹的幫助下才得以脫身。後來投靠董卓,被任命為河內太守。這些人因為是董卓提拔的,在世人眼中多看成董卓一黨,為了證明自己和國賊勢不兩立,這些人豎起反旗。而廣陵太守張超是張邈的弟弟,兄弟自然利益一致。但是五人在聯盟行動中都徘徊觀望,出工不出力。

第四、為國興兵。包括孔融、鮑信、陶謙等人。

孔融在演義中是志向高潔,忠於漢室的典範,後來,面對曹操的種種逆行,也多次表示抗議,最終被曹操殺害。鮑信早在董卓入京之時,就請求袁紹殺死董卓,袁紹優柔寡斷,鮑信於是出走。現在諸侯起兵,鮑信當然出兵。陶謙在演義中也是少有的忠於漢室,心懷長生的優秀官員。其實在正史當中,陶謙並沒有參與諸侯反董卓行動,羅貫中這麼寫是為後文陶謙多次讓徐州的高尚品行做個鋪墊。橋瑁在演義中只是一個名字,沒有詳細的介紹。其實在歷史上,真正假稱三公命令,號令天下諸侯起兵的不是曹操,而是這個橋瑁。是橋瑁主動聯合袁紹韓馥等人組成關東聯軍。此人自然是漢之忠臣!此四人都有心為國,可惜政治和軍事才能都平平,手下也沒有得力大將,只能充當一個擺設。

至於劉備,表面上看,確實是主動請戰,其實也是想撈點好處。可惜三人光身追隨公孫瓚,注定沒有前途。但是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讓天下諸侯都知道了三位的威名,也是一種收穫。另外,在整個反董卓行動中,曹操以顧全大局,胸有韜略成為一大亮點,劉關張三英戰呂布,武力卓絕成為一大亮點,孫堅為洛陽殘破而傷感,心懷天蒼生成為一大亮點,這都為後來三家分裂天下埋下伏筆。而袁紹虛有其表,袁術小肚雞腸,諸侯各自勾心鬥角,後來被歷史所淹沒,也是勢在必然。

《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