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施耐庵為何要將關羽後代寫進水滸傳?

在梁山108將中,除了以宋江為首的少數人之外,很多人物皆屬虛構。

很顯然,《水滸傳》所要表達的只是社會現狀,而並非歷史真相。因此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對其追根朔源,窮盡想像,辨其真偽。當然,我們也沒有理由或是想當然的認為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是空穴來風,無法捕捉。

其實,作者對於每一個人物的塑造,每一個故事的引申,都是有其來路的,或來源於社會生活,或來自於歷史傳說。但無論真假,我們都能從現實和歷史中找到相似的影子。小說就是如此,它的作用不是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而是通過口口相傳,達到貼近生活、洗滌靈魂、昇華境界的目的。這種境界,並非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遙不可及,而似乎就是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雅俗共賞,並在潛移默化中給人以啟發!否則的話,我們不必看小說,完全可以直接去讀歷史教科書了。

對於《水滸傳》,後人曾經有過十分精準的評論:「如世上先有淫婦人,然後以楊雄之妻、武松之嫂實之;世上先有馬泊六,然後以王婆實之;世上先有家奴與主母通姦,然後以盧俊義之賈氏、李固實之。若管營、若差撥、若董超、若薛霸、若富安、若陸謙,情狀逼真,笑語欲活,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嘔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

可見,作者筆下的所有人物,無非就是三教九流,平民士子。如果不是歷史上確有其人,那定是現實生活中曾反覆出現。但小說就是小說,它不同於歷史,需要求真,需要求實,需要求准。對待小說裡的故事人物,我們完全可以一笑了之,就像對待身邊的家長裡短,應該具備評頭論足、表達感情的權力。如果非要對號入座的話,那也不必是言之鑿鑿的。或許,這就是小說的獨特魅力吧!

當然出於好奇,我們還是會猜測這些人物究竟出自哪裡,有什麼存在的理由,並以此作為談資或笑料。至於真假,卻從來都是不會有人關心的。或許《水滸傳》帶給我們的,無非就是這樣的效果——膾炙人口,老少咸宜。要說水滸人物之「假」,其實每個人都心照不宣。而「假」得最厲害的,在108將中,誰也比不上那個「大刀關勝」。

初看《水滸傳》的時候,就曾經有過這樣的感覺。「大刀關勝」的出場很晚,一直到了第六十三回才現出廬山真面目。如果按小說結構和閱讀習慣來分析的話,關勝無論如何都是算不上主角的。因此按我現在的理解,應該就是作者寫到此處有些力窮,108個人物總是不太好湊。於是就把關羽關老爺的後代也搬了出來,讓人看起來總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事實也證明,《水滸傳》的作者絕非施耐庵一人,而應該還有羅貫中的功勞。

或許就是因為羅先生有了寫《三國演義》的經歷和筆法,不自覺中就把關勝這個人物牽帶了出來。不說別的,單看關勝出場時的描述就可見一斑。《水滸傳》第六十三回中這樣寫道:「此人乃漢末三分義勇武安王嫡派子孫,姓關名勝,生的規模與祖上雲長相似,使一口青龍偃月刀,深通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哪裡是關勝,分明就是關羽嘛!更何況,即便關勝真是關羽的後代,幾經歲月,歷史長河,長相卻從來沒有改變,手中武器也如關羽一般,無論如何都有些牽強了。

這還不算,到了第六十回上,作者更是把關勝描寫的與關羽絕無二致,同樣是喜歡在帳中讀書(不知是否讀得也是《春秋》),同樣是冷漠孤傲,同樣騎的赤兔馬,這不是關羽又會是誰呢?世上巧合的事情很多,但如此的生拉硬套,總會讓人感覺像是在玩穿越。當然對此我們也不必當真,如果非要有一個解釋的話,那就是羅貫中在這部書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從關勝的名字中也同樣不難看出——關勝者,關(勝)聖人也!理由當然就是,歷史發展到羅貫中生長的明朝,關羽已儼然變成了武聖人,而在民間早就成了神的化身!

後來的故事我想也不需多言了。因為朝廷攻打梁山出師不利,最後把關勝也搬了出來。而關勝一如乃祖關羽投降曹操,最終也是投降了宋江。但似乎,這絲毫不影響關勝的形象和地位,就如同關羽被俘投降,反而成了千古流芳的人物。關勝的經歷也同樣如此,到了梁山,不僅沒有受到半點的菲薄和慢待,反而是禮遇有加,備受尊崇。在英雄排座次的時候,這個剛上梁山不久的關勝,理所當然排在了一百零八將的第五位,僅在四個核心領導人物(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之後。

想林沖最早上山,歷經三代,東拼西殺,最終也因了關勝的出現,只能屈居其後。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是否作者的主觀意志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呢!

《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