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重視馬謖 因其與馬良的良好關係

劉備永安宮托孤時候,曾經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1!」馬謖何人?以致令劉備如此眷顧,直至臨死前,依然還念念不忘。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人,馬良之弟。馬良兄弟五人,都因才能而出名,尤以馬良最為出色。劉備佔據荊州時,馬謖隨兄長馬良投奔到劉備麾下,馬良官至侍中,是劉備的重要幕僚。馬氏兄弟中最有才能的馬良僅是侍中,說明弟兄五人的才能有限。馬謖以從事身份隨劉備出兵益州,曾擔任綿竹、成都兩縣縣令,後升調越嶲郡太守。

馬謖被殺時三十九歲,劉備對諸葛亮說及此人時,是三十三歲。西蜀朝廷中王侯將相比比皆是,劉備都沒有提及,獨對一個邊遠地區的年輕郡守十分在意,不反常麼?這得從諸葛亮同馬良的關係說起。據為《三國誌》作注的裴松之推測,馬良「與諸葛亮是結義兄弟,或者結為兒女親家,因之馬良將諸葛亮稱為尊兄2」。以尊兄稱呼諸葛亮者,除了馬良外,西蜀滿朝文武中再無他人,所以裴松之大致沒有說錯。劉備之所以特別提出馬謖不能大用,就是考慮到自己身後,諸葛亮因為與馬良非同尋常的關係而重用馬謖。

諸葛亮當國之後,並沒有遵照劉備叮嚀,而是立即將馬謖調任參軍。東漢時沒有參軍一職,曹操以丞相身份總攬朝政時設此職務,意為參丞相軍事,諸葛亮遂加以沿用。參丞相軍事參與到什麼程度,沒有定數,完全看丞相對他的信任程度。馬謖擔任參軍後深得諸葛亮信任,以至於經常整天在一起談論不休3。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諸葛亮置滿朝送行文武大臣於不顧,將馬謖拉上自己的車輛說:「雖然相議了幾年,今日臨別,請你給我再獻良謀。」馬謖說:「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復叛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強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4。」

馬謖所說的是軍事常識,已經在一起議論了幾年,還有拉上車輛再議的必要嗎?既然有必要,馬謖又是參軍職務,何不帶其一同出征?不帶是沒有必要,最後交談只能是一種借口,用拉上自己車輛的特殊禮遇,向朝臣放出氫氣球,用意在於暗示眾人:他要破格啟用馬謖,你們得有思想準備。果不其然,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顧高級將領的一致意見,堅決排斥宿將魏延或吳益,而提拔馬謖擔任督前部一職。督前部相當副帥,或者是前敵總指揮。由此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給予的期待。

註釋:

1見《三國誌·馬謖傳》

2原文為:「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見《諸葛亮集·馬良與諸葛公書》,書中有「尊兄應期贊世,配業光國」句。

3原文為:「引見談論,自晝達夜」見《三國誌·馬謖傳》

4見《三國誌·馬謖傳》註釋《襄陽記》)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