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治國的致命弱點 對於國家沒有宏觀規劃

司馬光和陳壽都是帝制時代的儒生,他們同時具備儒生的長處和短處。儒生的長處是治史認真,敘述客觀;儒生的短處是分析和評論歷史時著重處世態度而不著重處事的方法。正史裡對諸葛亮的讚揚,基本上是他處世的態度。

正史對諸葛亮的肯定,簡單地說是他的清高、憂國、憂民、鞠躬盡瘁為國捐軀以及他治理四川的認真和嚴明。諸葛亮足智多謀和未卜先知的軍事天才,在正史中卻找不到!根據《資治通鑒》和《三國誌》有關諸葛亮足智多謀和神機妙算的記載如下:

(1) 火燒博望坡沒有記載;

(2)空城計沒有記載;

(3)借東風、草船借箭、激將周瑜、三氣周瑜,沒有記載;

(4)看星象、卜未來和錦囊授計,沒有記載;

(5)木牛流馬的記載是:231年,諸葛亮自製了木牛,運輸糧餉,使士兵都感到輕快如常。

特別應該提的是,正史中的曹操冷靜而不急躁;司馬懿謹慎而果斷;周瑜有謀略;魯肅處事以大局為重,大智若愚;張飛也不魯莽!

有關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資治通鑒》這般記載;

(6)207年,諸葛亮與劉備隆中對策,提出鼎立三國的理論。從207年到234年的27年間,諸葛亮備受劉備和阿斗的重用。221年劉備自立為皇帝,即封諸葛亮為丞相,可見劉備器重諸葛亮的一斑。

(7)三國鼎立的理論是奪取四川和聯吳抗魏,然後內部積極建設而外觀局勢的變化,等待時機,統一天下,完成霸業。在法正的協助下,劉備取得了四川。在聯吳抗魏的實踐上,劉備和諸葛亮都處理得不妥當。劉備借荊州,多次說還都沒有還,劉備和諸葛亮都在這方面多次得罪孫權,使吳、蜀的關係鬧得很僵。從209年到217年,幸虧吳國統帥魯肅以大局為重,多次忍讓,才能維持三國鼎立的局面。魯肅一死,孫權便遣派呂蒙白衣渡江,殺了關羽,奪回荊州;陸遜接著大敗劉備,三國鼎立的局面便立刻動搖了。

(8)內部積極建設,外觀時局的變化,等待時機完成霸業實踐工作,諸葛亮也處理得不好。227年到234年,諸葛亮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兵力比他強的魏軍。

第一次出祁山,諸葛亮敗在張郃的手下。中間四次的戰役,司馬懿不願意和諸葛亮對壘。每一回,諸葛亮在四、五個月內,軍糧吃完了,便不得不退兵。最後一次,諸葛亮叫人送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要激怒司馬懿出戰,不成。月底,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

諸葛亮死後,蜀國衰亡。

其實諸葛亮是一個小心謹慎,處世和處事都非常注重儒家道德的讀書人。在治理四川的工作上,諸葛亮親力親為,執法嚴明,把四川管理得很安寧是事實。

隆中對策,顯示諸葛亮在理論上也相當強。

軍事上,諸葛亮也是一個能力相當強的戰術家。

但是這一切的總和都不足以推論諸葛亮是個大智大慧的人。單憑以上的素質,諸葛亮絕對不能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

諸葛亮有一個致命的弊病,那就是諸葛亮缺乏宏觀智慧!

諸葛亮處事過於謹慎,凡事親力親為,而不能發揮屬下的才能,因而不能充分發揮整體的力量。

諸葛亮經常親自審閱薄書,223年主薄楊顒直接勸諫說:「治理國家有一定的體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權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親自閱審薄書,流汗終日,難道不覺得辛苦嗎?」

諸葛亮感謝他的提醒,後來楊禺顒死了,諸葛亮哭了三天。

然而,臨死之前,諸葛亮仍然犯親力親為的老弊病!234年 諸葛亮六出祁山,司馬懿堅持不出戰。諸葛亮派人送婦人的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還是拒絕出戰。

諸葛亮派使者到司馬懿軍中探問,司馬懿只是回問諸葛亮飲食、睡眠的瑣事。使者回答:「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並且處分在二十鞭以上,就要他親自批示;所吃的飯菜還不到幾升呢!」就在月底,諸葛亮死於軍中。

諸葛亮不會栽培人才且不善用人:諸葛亮器重馬謖;劉備臨終前告訴諸葛亮說:「馬謖言過 其實,不可大用,你要仔細觀察他!」諸葛亮不以為然。228年,諸葛亮不用魏延出子午谷在前,馬謖在後,結果被張郃大敗於街亭。220年,諸葛亮顧慮劉備的義子劉封個性剛猛,擔心往後不易控制,而叫劉備斬劉封。

諸葛亮掌權27年,特別是在223年劉備死後,不管朝中政事大小都交由諸葛亮判決。然而,二十多年中,諸葛亮並不能栽培出蜀國的人才來!蜀國人才凋零是很明顯的,諸葛亮六出祁山,主將仍然是老將趙雲、黃忠等。連捧諸葛亮不留餘力的《三國演義》都會露出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話來。栽培人才是領袖最重要的工作。

諸葛亮先求戰而後求勝,以蜀國單薄的軍力,從227年到2 34年,七年六出祁山,攻打強大的魏國。結果,司馬懿輕輕鬆鬆的不戰而屈服了蜀國的軍隊;諸葛亮卻勞民傷財,而最後是人亡國衰。

《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