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神秘名士是誰?

田疇在公孫瓚手中僥倖逃過一死後,回到了家鄉他沒有消極避世,而是創造出了一個自己理想中的國度,並且獲得了初步成功。

田疇先是招集宗族「遂入徐無山中,營深險平敞地而居,躬耕以養父母。百姓歸之,數年間至五千餘家。」田疇又通過選舉的方式成為領袖。然後按照自己的理想實施了一系列的政策:

疇乃為約束相殺傷、犯盜、諍訟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餘條。又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班行其眾,眾皆便之,至道不拾遺。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袁紹數遣使招命,又即授將軍印,因安輯所統,疇皆拒不當。紹死,其子尚又辟焉,疇終不行。

按照現在的說法,田疇制訂了明確的刑法、婚姻法、教育法條例。從田疇開始招集說的「君仇不報,吾不可以立於世!」,說明田疇事先就已經提出了一個政綱:為劉虞報仇。作為團結部屬的口號。另外,從「北邊翕然服其威信,烏丸、鮮卑並各遣譯使致貢遺,疇悉撫納,令不為寇。」來分析,很可能田疇還成立了自己的軍隊。

田疇的理想社會大概維持了十三年左右的時間。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北征烏桓。由於田疇聲名遠播又熟悉當地情況,曹操事先便派人徵召田疇。田疇立刻收拾行裝趕赴曹營,並被曹操任命他為司空戶曹掾。但是經過一番交談之後,曹操對田疇亦是讚賞有加,「即舉茂才,拜為蓨令」。但是田疇推辭不就,跟隨軍隊駐紮在無終。

當曹軍因氣候及道路的影響,行軍困難時,田疇向曹操提出:「沿海的這條道路在夏秋時節經常漲水,不利於行軍。過去從盧龍口到達柳城有過一條路,雖然已經毀壞了有二百年,但是還是有小路可行。從盧龍越過白檀,出其不意,可以一舉消滅蹋頓。」這個建議馬上得到了曹操的採納並立刻實施。也就是因為田疇的這個正確的意見,曹操得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北征烏桓的勝利,完成了統一中國北方的事業,從而結束了中原地區長期混戰的局面。田疇在這場戰爭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後來曹操論功行賞,決定封田疇為亭侯,邑五百戶。但是田疇還是固讓不受。曹操也只能作罷。

如何理解這個時期田疇的心態呢?我們可以從兩段史料進行分析。首先是在《三國誌;邢顒傳》中記載了一段對話:

顒謂疇曰:「黃巾起來二十餘年,海內鼎沸,百姓流離。今聞曹公法令嚴。民厭亂矣,亂極則平。請以身先。」遂裝還鄉里。田疇曰:「邢顒,民之先覺也。」

由此不難發現:當年還在嘗試自己理想的時候,田疇就已經對曹操有一定的瞭解,而且評價很高。這也是後來田疇幫助曹操的原因之一。

二是《三國誌;田疇傳》中的記載。當得到曹操的邀請時,田疇顯得毫不猶豫這種現象來進行初步的分析。當時有其門客問他:「昔袁公慕君,禮命五至,君義不屈;今曹公使一來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袁紹請了你五次,你都不去,怎麼曹操的使者一來,你就迫不及待要走呢?田疇的回答很簡單:「此非君所識也。」筆者認為:這是田疇內心思想的一次轉變。烏桓入侵已有百年,這種矛盾使得田疇暫時放棄了自己繼續完成實現理想社會的探索,加入到民族戰爭的行列之中。曹操北征烏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消滅袁氏的殘餘勢力,而田疇的加入,則完全是為了民族大義。(《三國誌;田疇傳》中說:「疇常忿烏丸昔多賊殺其郡冠蓋,有欲討之意而力未能。」就充分證明這一點。)。在民族大義面前,田疇顯示出一個讀書人的民族氣節。

田疇此時的思想似乎也發生了轉變。或許這個時期的田疇對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建立一個「世外桃源」,僅僅能保全自己宗族和幽州部分百姓的安全,但是根本不能改變後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所以,田疇不但加入了曹操的陣營,還把自己的家屬和同族三百餘人全部遷居到鄴城。看來是把希望寄托到曹操的身上了。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