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張遼除了勇武外 還有哪點讓曹操另眼相看

讀三國的人都知道,張遼可謂是呂布手下的重要將領,在他身上,有呂布善戰的影子,但與呂布不同,張遼身上不僅僅擁有勇武的一面,還有為將之智和為將之略。我想,這與張遼的出身和早年經歷頗有淵源。

方詩銘先生《三國人物散論》中提到呂布、張楊、張遼同屬於并州軍事集團。《三國誌 魏志 呂布傳》中記載「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以驍武給并州。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同書《張楊傳》也記載「張楊字稚叔,雲中人也。以武勇給并州,為武猛從事……刺史丁原遣楊將兵詣(蹇)碩,為假司馬。」

而《張遼傳》記載:「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漢末,并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籍貫上說,呂布屬五原,張楊屬雲中,張遼屬雁門,五原、雲中、雁門均屬并州。

因此,無論是呂布、張楊還是張遼,均有著北方并州軍兵驍勇善戰的特點,這與并州、涼州的風土和地理位置都有關。但是方先生指出,張遼在以呂布為首的并州集團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三國誌 魏志 張遼傳》載「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方先生指出,呂布、張楊、張遼三支武裝,張楊的地盤在河內,與呂布一直保持密切的聯繫;張遼雖然「以兵屬呂布」,但其以北地太守或魯相的名義,在并州集團中處於相對獨立的地位。隨後指出,曹操招降張遼有籠絡并州集團的傾向。這一點我是同意方先生的意見的。但是,方先生也指出,呂布之流,均是憑借自身的勇武,如呂布「驍武」,張楊「」武勇,張遼「武力過人」躋身并州集團的高級將領。在這一點上我有異議,主要是針對張遼這一人物,我個人認為,通過歷史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張遼的早期應該和呂布、張楊之流還是有一定區別。

(圖)呂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漢族,東漢末年名將

首先看《張遼傳》的前幾句話:「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聶壹就是著名的「馬邑之謀」的主角之一,根據《史記》聶氏家族應當算是富戶,雖然在兩漢三國,對商賈富戶採取打壓的政策,但不難看出,張遼祖上在地方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屬於地方豪族,只是由於馬邑之謀的失敗,逐漸落寞。

陳壽在記載的時候特地突出張遼的身世,個人覺得有說明張遼出身並非一般的所謂「剽輕遊俠」,而是落寞的地方豪族(至於聶壹是否與張氏有關還有待考證),這樣的出身,一定會比單純的遊俠出身接受的教育要好。

其次,我們可以對比呂布、張楊、張遼的任職情況,張遼是先為郡吏,後以武力過人為從事,而呂布、張楊均是直接擔任武職(呂布是武職後又任文職主簿),這一點雖然細微,但也可以說明張遼先從事了郡內文職後轉為武職,這就可以說明張遼經過了一定的文吏訓練,因此之後才有能力擔任魯國國相,可見,身為武人的張遼並非呂布一類的「剽輕遊俠」,而是有著一定的治理能力。綜上,張遼雖然屬於并州集團高級軍事統帥,有著并州軍兵善戰的特點,但又與一般的并州軍官有所區別,我想,這即使後來曹操對張遼另眼相看的原因之一。

方詩銘先生在論述呂布時提到一個概念,即是俠的概念,看過書後,我個人認為先生所敘述的俠應該有兩類:

一則是以呂布為典型代表的「剽輕遊俠」,這類遊俠驍勇善戰,但心中毫無遠大的理想,也缺乏戰略眼光,在亂世即是盜賊。

另外一種則是「生於武毅,不撓久要,不忘生平之言,見危授命,以救時難而濟同類,以正行之者謂之武毅」類的遊俠,這類遊俠有理想和抱負,也極具戰略眼光,曹操、袁紹少年時即屬於這類遊俠。

而并州集團的張遼個人覺得亦是屬於第二種類型。從曹操賞識和張遼在曹營的一系列表現而言足可驗證這一點。如三公山勸投降、長社鎮亂、合肥之戰,皆非大將有韜略者不能為。

此外,張遼與呂布相比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張遼的是非觀很清晰,看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張遼、徐晃與關公友善,徐晃在沔水之戰秉公無私,而張遼在關公降曹之後其實也是秉著先公後私的態度與關公交往的,說明張遼並非一般戰將。能夠結交關公這樣的豪傑,也說明了張遼的過人之處。

因此,從早期張遼的活動可以看出,張遼他屬於并州集團的一個另類,既有著并州豪族的基因,又有呂布之流的勇武,本身還具備著一定的治理能力和將才。正是因為如此,我想曹操一則為了籠絡并州集團,二則是為了推行其唯才是舉的策略籠絡大將,兩個原因綜合考慮才成就了曹操知人之明,也成就了張遼百戰名將的名聲。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