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的下場 曹操孫權為什麼要聯手殺關羽

在大三國時代,曹操、劉備和孫權這三個老冤家打打殺殺了數十年,也難分伯仲。雖互為勁敵,但為及早實現一統天下的宏圖大業,戰略聯手已成互利雙贏的必然選擇。在這其中,最富戲劇性的聯合莫過於孫權與曹劉的戰略結盟了。話說,起先的孫劉聯合是其必然結果,而非偶然為之。當時的戰勢是,大敗袁紹之兵的曹操實力大漲,進取遼東、北征烏桓並一統了北方。中國六大地區中的大部分領土被曹操所控制,「統一江南」也是大勢所趨,只不過是收復時間早晚的問題。而深謀遠慮的孫權,此時再也坐不住了,在劍拔弩張的關鍵時刻,如何獨善其身成了每次與謀士共商大計的核心議題。而就在此時,被曹操「五千鐵騎」敗退的劉備殘眾逃到了江夏,在江東謀臣魯肅的撮合下,孫劉為了自保暫時結成了聯盟,並利用火攻之計在赤壁打敗了銳不可當的曹操。善抓時機的劉備果斷出擊,在曹軍北撤之際,迅速佔領荊州及江南四郡。這接踵而來的好事已讓劉備喜不自禁。不久,與劉璋分崩離析的劉備,一舉攻下成都,並最終建立了霸業。

這每一步棋子,都與諸葛亮隆中對所言相合,可以說劉備在依諸葛亮所想按部就班的行事。由此可見,若不出意外,劉備「興復漢室」的宏圖大業便可指日可待了。就在劉備拿下西川漢中等領土,與鎮守荊州的關羽遙相呼應之時,這時的戰勢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劉備與孫權的聯盟因眾多原因而告終。而此時,曹操與孫權因劉備實力的強勁而變得愈發不踏實。因為,他們明白,劉備所取的西川、漢中和荊州,就好似一柄利劍,西川、漢中是劍柄,荊州(位於長江上游)則是劍鋒,北指曹操,東向孫權,長驅直入,易如反掌。倘若,劉備發飆了,令關羽領荊州水軍直下江南,則對東吳不利;若劉備令關羽進攻魏國重鎮襄陽,併合圍樊城,一旦樊城失守,則關羽便可攻佔許昌,到那時,曹操也只有向劉備俯首稱臣的份兒了。

所以,無論是曹操也好,孫權也罷,絕不會任由劉備「妄為」的,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孫曹聯盟,圍攻關羽,從而使荊州易主,只有這樣,曹操和孫權才能擺脫危機。此時沉浸在無盡幻想中的劉備,全然沒有預料到危險的臨近。於是,「聯吳抗劉」就成了曹操自認為此生最正確的決定。這也直接形成了關羽以一人之力而獨戰曹操與孫權兩強陣營的凶險局面。就這樣,一代英傑關羽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敗走麥城,爾後被東吳大將伏擊,英勇就義。

這就是促使曹操與孫權聯手合圍關羽的一大原因,這一切都因為劉備依諸葛亮「隆中對」的構想行事實在是太可怕了,可怕到曹操與孫權雙方都受到亡國的危險。然而,這一切都會隨著關羽的死而化為烏有,劉備也只能被迫蝸居在益州一隅,這才正是曹操與孫權所願意看到的結果。戰勢的變化,直接決定著聯合的對象,在這其中,您可能是受益者,有可能是失利者,我們唯有審時度勢的理性看待變化,才可以趨利避害,獨善其身,並最終使自己身處不敗之地。

《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