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謀士郭嘉為何不贊成曹操去殺了劉備?

曹操一生有過好幾次殺劉備的機會,但最終沒有殺成,這其中自然有劉備自己的處事風格起到的保護作用,但曹操陣營裡的謀士郭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國演義歷來都被認為是一部薈萃了五千年中華謀略文化的奇書,而在這一部奇書裡面,諸如反間計、空城計、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等等的計謀都很好地體現了出來。郭嘉,明顯是三國演義前期,羅貫中用以展示謀略的重要角色。

郭嘉一生可以說是獻計無數,從投奔曹操開始就為曹操奔波勞碌,而最終得到曹操在赤壁兵敗後為他歎息一句:「若奉孝在,決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這一次要探討的,是郭嘉的不殺劉備建議這條計策,以及曹操聽郭嘉的建議不殺劉備是否明智。相對於遺計定遼東等著名的計謀,郭嘉的這個計謀可以說是表達的極為隱晦。可是,其帶來的效果卻是十分深遠。如同往常,在探討這條計策,以及是否明智這兩個問題我們還是需要將整件事情在重溫一便。下面請看:

關於郭嘉建議曹操不要殺劉備這件故事的記述,是從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開始,描述張飛奪取呂布馬匹,導致呂布大舉進攻,劉備兵敗投靠曹操。而對於劉備這次的投奔,曹操麾下一眾謀士也是議論紛紛,也就有了郭嘉的不殺劉備建議:

「卻說玄德前奔許都,到城外下寨,先使孫乾來見曹操,言被呂布追逼。特來相投。操曰:『玄德與吾,兄弟也。』便請入城相見。次日,玄德留關、張在城外,自帶孫乾、糜竺入見操。操待以上賓之禮。玄德備訴呂布之事,操曰:『布乃無義之輩,吾與賢弟併力誅之。』玄德稱謝。操設宴相待,至晚送出。荀彧入見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嘉曰:『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薦劉備領豫州牧。程昱諫曰:『劉備終不為人之下,不如早圖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與吾有同見也。』遂不聽昱言,以兵三千、糧萬斛送與玄德,使往豫州到任。進兵屯小沛,招集原散之兵,攻呂布。」

可以看出,曹操麾下謀士,幾乎大多數都希望曹操早圖劉備,唯獨郭嘉反對,曰劉備在四海信望顯著,在目前曹操軍依然需要發展的階段,殺之不宜。而曹操也是力排眾議,接受了郭嘉的建議,安撫了劉備。可以說,曹操此時不殺劉備,原因有三:

1,立信義之旗幟,招募俊傑。

2,劉備顛沛流離,暫不足為患。

3,對付呂布。

其實郭嘉此刻的建議也的確是不錯的,由於曹操當時實力尚不是十分雄厚,有了劉備為羽翼,共同對付呂布可以說是事半功倍。而其後的結果也證明,暫時不殺劉備,也的確對討伐呂布有利,可是說是明智之舉。不過,如果諸位以為郭嘉不殺劉備的這個建議就到此為止,那可是大錯特錯,實際上郭嘉這個建議,還有內在的一層意思。下面繼續:

及後連番征戰,終擒得呂布。而此時劉備卻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一反往常的仁德之態,倒是心狠手辣,說起狠話來面不改容啊。

消滅呂布後,曹操、劉備回到許昌。而此刻的劉備參加了董承發起的討伐曹操的聚會,商議共謀曹操。為了避禍,聰明的劉備選擇了種田來隱藏自己的志向,而其後上演的煮酒論英雄更是演義中曹操、劉備兩位主角的重頭對手戲。可以看出,如果說曹操真的不防劉備那是肯定錯誤的。從種種試探看來,其實曹操是絕對防範劉備的。這時呂布已死,劉備已經沒有了利用的價值。試探之,是為了對其去向做出抉擇。沒有立刻剪除劉備,恐怕曹操心中還是記著郭嘉之前的一番言語——不殺劉備。而實際上,從演義其後的兩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郭嘉主張的只是暫時不殺劉備,可惜的是我們的曹丞相並沒有理解到奉孝「暫時」這一理念,滿以為郭嘉是要自己不殺劉備那就不殺,從而鑄成大錯,放虎歸山。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