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母親自殺而死 為何他不直接回劉備身邊

「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成語有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大名鼎鼎的關羽,而另一個就是三國時期的謀士徐庶。由於兄長的妻子甘糜二夫人被俘,關羽不得已只好暫時投降曹操以護自己嫂嫂安全。曹操仰慕關羽的義氣,故而香車寶馬外加美女伺候著,然而無論曹操表現地如何真誠,關羽都不為所動,得知了劉備的下落後帶著自己嫂嫂頭也不回地走了。而徐庶原本是劉備的軍師,一不小心被曹操的謀士程昱以自己母親的名義騙到了曹營,從此便身陷曹魏,但立下誓言,終此一生都不為曹操謀劃半句。因此,雖然徐庶在曹魏有官階有職位,但人們通常還是把他歸入劉備一方。

這兩個主人公都是因為不得已的原因被迫呆在曹營,但二人的結局卻是如此不同。按理說徐庶的母親已經自殺而死,曹營再也沒有什麼能夠牽絆住徐庶,那徐庶為何不像關二爺一樣瀟灑轉身呢?筆者認為,徐庶之所以不回劉備身邊,大致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徐庶講求面子,為自己的名節所累。徐庶出身不高,少年時比較玩世不恭,結果因為替朋友插了別人兩刀而坐了牢,幸好有人相救才不至於丟掉性命。經歷了生死的徐庶認識到自己之前的任性與荒唐,開始收心斂性,追求孔孟之道,悉心求取聖人之學。經過長時間的儒學熏陶,徐庶已然變成一個標準的儒士。儒士講究什麼?無非就是潔身自好、忠君事父之類。徐庶對於自己的母親可謂是十分孝順,要不然也不會一接到母親的親筆信就立刻心慌意亂地趕往曹營。很多時候,忠孝不能兩全,徐庶原本投靠的是劉備,現下不得已易主曹操,已是不忠,但若是不去,又是不孝,想必在做決定的時候徐庶內心是經歷過無比激烈的掙扎的。

對於劉備這個主君,徐庶可謂是十分滿意,否則不會放棄劉表轉投劉備,還誠心誠意地為他推薦自己的好友諸葛亮。徐庶母親自殺之後,徐庶一定考慮過重新回到劉備身邊。但是自己身為一介儒士,棄了劉表轉投劉備已算了易了一次主,離開劉備被迫前往曹營已是易了兩次主,這次要是離了曹營再回蜀漢,豈不是三易其主?對於一個依靠替別人出謀劃策以求揚名立萬的謀士來講,三易其主可是大忌,不僅容易招致猜疑,也會使自己名聲受損、殃及自己的家人。徐庶年少時曾經犯過一次錯,自那以後分外愛惜羽毛,因此斷不肯冒著名譽受損的危險再回到劉備身邊。

其二,徐庶認為劉備那裡已經沒有了自己的發展空間。徐庶投靠劉備的時候,劉備尚且勢單力薄,並沒有多少善於籌劃的有識之士在身邊輔佐。因此徐庶剛一投奔劉備就被拜為軍師,而且大大小小也立了不少功。其中,徐庶最大的功勞就是為劉備引薦了諸葛亮,正是諸葛亮的出現才讓劉備有了成大事的可能。諸葛亮和徐庶一樣都以智謀見長,但其聰明才智遠在徐庶之上。作為漢營中的同類型人才,徐庶勢必競爭不過諸葛亮。徐庶出走後,劉備其實沒有任何的損失,頂多心塞一陣。而劉備也無需擔心徐庶會為曹操所用,畢竟他對徐庶也曾有知遇之恩,若是徐庶忘恩,劉備一方的諸葛亮也足以與之抗衡。徐庶一定也是思慮到了這一層所以才不急著回去。徐庶雖然不打算為曹營效力,但在這裡自己好歹也算是曹操眼中的一個人物,若是回到了漢營,自己怕是永遠得屈居諸葛亮之下,既是這樣,還不如不回去。 其三,徐庶怕是已經對劉備產生了意見,覺得他不值得自己輔佐。徐庶當初為什麼要放棄更有勢力的劉表轉投劉備呢?劉備不僅勢單力薄,而且除了賢德之外也沒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但徐庶偏偏就是看中了劉備的賢德和仁義,這一點可以從他臨走前提醒劉備勿忘霸業可以看出來。儒家崇尚以德治國,在徐庶心裡,只有仁德的劉備才能擔得起一統天下的大任。但火燒新野一事,讓徐庶看清了劉備仁德外表下的為圖霸業不擇手段的一面。劉備不僅火燒新野,還散播流言鼓動大批百姓跟他一起逃命。劉備真的是擔心這些百姓會遭受曹軍的蹂躪嗎?

不見得,曹操雖然在政治上像狼一樣,但對百姓還是心存仁義。為防止士兵破壞農田,他還特意裝模作樣地斷掉自己的頭髮以儆傚尤。劉備之所以污蔑曹軍,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百姓中提升自己的聲譽,順便還可以用這些百姓為自己作掩護。身處數十萬百姓之中,想必曹軍若是追殺過來也不見得能找得到劉備他們幾個,所以即使帶著那麼多人逃跑多有不便,劉備也依舊不嫌麻煩。這其中的彎彎繞繞老百姓們看不明白,但智謀過人的徐庶豈能不知道?徐庶恐怕是看到了劉備性格中偽善的一面,仁君的幻想破滅,這才決定完全棄了劉備的。劉備不是什麼好東西,曹操更是不堪,徐庶只好緘口不言,在亂世中艱難自保。

徐庶原本可以驚才絕艷的一生,在被迫入曹之後徹底歸於寂靜。他不像關羽那般對劉備忠肝義膽,也不像關羽那般灑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說走就走。由於自己的思想局限和對劉備的仁君理想的幻滅,徐庶還是決定與劉備分道揚鑣,於夾縫中求生存。對於徐庶來說,東漢亂世容不下一個想盡心效忠以安天下的謀士,更容不下氣節與名譽並有的臣子,這個時代能帶給正義之士的,只有陰謀、陽謀、無奈和傷害。徐庶雖然之後一言不發地在曹魏做官,但他本身就是一聲強有力的吶喊,呼喚著治世的到來。(原文來自山川文社的頭條號)

《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