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李亨策劃馬嵬坡兵變誅殺楊貴妃?

這是大唐王朝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開元盛世讓唐軍將士忘記了還會有戰爭,連兵器都散發著安逸祥和的光輝。不想,安祿山史思明的叛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長安。唐玄宗避亂逃出長安,關於楊貴妃魂斷馬嵬坡這一段,很多文史學家都認為是禁軍憤慨要挾李隆基,千古宦官高力士的審時度勢,玄宗無奈傳手諭賜貴妃死。可禁軍要挾皇帝是誰策劃的,到底是誰逼死了楊貴妃?又是誰在幕後組織抵抗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發生在756年,叛軍長驅直入,兵鋒直指長安,玄宗被楊國忠的說服,率後宮和侍衛向蜀地逃跑。就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英姿卓然的人物顯得與眾不同,他就是皇太子李亨。李亨是在六歲的時候被拜為安西大都護,所任職事只系遙領,並不出閣就職。隨著年齡的增長,初明世事就顯露出過人的天賦,後以忠王身份居於十王宅。他看慣了宮中的風雲莫測,親身經歷激烈的奪儲鬥爭,裝出毫不在意的樣子,一直沒有鋒芒畢露,在二十八歲時被立為皇太子。李亨一下子被推到了政治的前台,威脅主要來自李林甫及後來的楊國忠。李亨始終在周旋保全自己的實力,經歷了兩次大案,兩次婚變,高力士曾向玄宗讚譽太子亨仁孝與謹慎,很識大體。但李亨並沒有向玄宗求助,玄宗認為李亨是可以托付大事的。

實際上,李亨應付事變的能力,超乎了李隆基的想像。策劃馬嵬坡兵變,誅殺楊貴妃,組織抵抗安史之亂的就是這位太子亨。楊國忠勸玄宗逃往蜀地是有緣由的,楊家是四川大戶,在楊玉環受寵、楊國忠為相的十幾年裡,已經將四川經營成為了楊家的天下。在這種情況下,李亨不得不為李唐王朝的命運著想,為皇室宗族的生命著想。李亨若跟隨父皇進四川,很有可能父皇被廢,自己遭貶,甚至客死他鄉,而且肯定是橫死。率領兩千軍馬殿後的李亨開始了自己的活動,他首先暗示高力士,楊國忠對他不利,必要的時候他要先下手,高力士首肯了他的意見。李亨隨後拉攏了御林軍的總管陳玄禮,密謀策劃以非常手段對付楊國忠,這一行動在長安城內就已經開始。

當時玄宗避亂出逃,離開京師的隊伍約有三千餘人,李亨殿後的人馬就有兩千人,包括軍中的精銳部隊飛龍禁軍。李亨掌握這麼多人馬,且令廣平王和建寧王點親兵扈從,顯然是早有安排,若李亨在這荒郊野外發動政變,已可穩操勝券。從表面上看馬嵬坡兵變,是陳玄禮發動的。實則不然,陳玄禮只殺楊國忠家族、逼死楊貴妃,卻對李隆基還是很恭敬,說明陳玄禮的背後謀主必是李家人。而能夠擔當這個重任的,還能有誰呢,只有李亨有這個資格,況且李亨還是這次政變的最大受益人。

逃亡的隊伍騷動給太子李亨提供了絕好時機,禁軍將士因饑疲勞頓,已有不遜怨言。當楊國忠的騎馬被幾位吐蕃使者攔住,向他討食並請示歸途時,禁軍中有人大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禁軍鋒芒指向楊國忠,楊國忠見勢不妙,拔馬想走,被禁軍騎兵一箭射下,然後追趕上亂刀砍死,割下首級示眾。宰相魏方斥責禁軍,被一刀砍死,楊國忠的兒子楊暄及韓國夫人也被砍死。兵士們已然明白,這次兵變是做了周密計劃,早已確定了攻擊目標,於是揮舞刀槍響應。

玄宗自告諭軍士,加以慰勞各自歸隊,但禁軍隊伍仍不散去,刀槍的撞擊聲,聲聲入耳。玄宗的話失去了威力,陳玄禮出面奏請玄宗將楊貴妃正法。李隆基神情悲愴間,高力士忙上前跪稟,楊國忠已死,若貴妃仍在左右,將士們豈能自安?玄宗見無法挽回,傳諭賜貴妃死,同時與她訣別。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一幕,李亨一手策劃馬嵬兵變,誅殺楊氏,矛頭已指向了玄宗。但陳玄禮身為禁軍首領,在處死楊貴妃後,帶頭向玄宗表示效忠,這確保了玄宗的人身安全,陳玄禮的政治立場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馬嵬兵變的結局,聽從於策劃者李亨的安排。

李亨在馬嵬坡與父皇玄宗道別,玄宗入蜀不可逆轉,李亨分兵另謀發展。756年,李亨在靈武城登基,改年號為至德,玄宗被推尊為太上皇。李亨登上帝位,首要任務就是平息叛亂,組織起了自己的中樞機構,啟用李光弼、郭子儀等忠臣名將,致力叛亂,收復兩京。

《楊貴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