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為何與學生反目成仇?明代的師生關係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師生關係如何?是否也有師生反目的情況出現?

明代科舉中的座主、門生關係

古代科舉,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試做官。這種晉陞的台階,也逐漸催生出一種特殊的師生關係——座主與門生。所謂座主,指的是科舉考試中錄取考生的主考官,而座主們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而對於座主,則更為尊重。科舉本身有很大的偶然性,一旦金榜題名,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前途。正如明代一位狀元所言:「飲水則思源,依木則思蔭;一冠、一組,安所非老師賜也!」

士子們自然對座主感恩戴德,一旦高中,在科舉考試放榜後,門生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座主投「門生刺」,並「拜謁」和「贄見」(執持禮物以求見)座主,以確認座主、門生關係。

這還只是開始,門生們會經常登堂、贄見老師,除了這些人情往來,還要為老師結集出書,自覺地靠攏,在官場惟老師馬首是瞻。老師生前要為其奔走效力,死後也要為其治喪,撰寫紀念詩文,並照顧其家屬。

而身為老師的座主對門生也會投桃報李,極盡照顧之能事,比如優先提拔門生,積極擴大他們的政治影響力。門生犯錯,也會盡力助其開脫罪責。

師生之禮之所以成為明代公認的親密關係,因座主不惟是老師,他們更是科舉新鮮人的仕途引路人。通常擔任科舉考試主考官的,都是內閣重臣,能夠與這樣的重臣攀上關係,是很多士人求之不得的。

座主與門生既是施恩與報恩的關係,同時又構成利益共同體。對於門生而言,朝中有人好做官,老師的提點和照顧對他們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人脈資源。對座主來說,愛護和提拔門生,也就是在培養自己的政治勢力。所以門生們對座主除了感情上的師生關係,更多的是身為利益共同體的自覺。

內閣首輔張居正遭學生彈劾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座主和門生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反目成仇的。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張居正。

張老師自從隆慶年間成為內閣首輔,後來又得李太后和萬曆皇帝信任,先後執掌大明政權達十年之久,可謂明朝有史以來最有權力的首輔,沒想到在他身上卻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學生彈劾老師的醜聞。

第一個彈劾他的正是他的門生劉台,此人是隆慶五年的進士,張居正是那年的主考官,兩人是實打實的師生關係。張居正對劉台有恩,本身是他的座主不說,在劉台中進士後只做了兩年刑部主事的情況下,就提拔他做監察御史,巡按遼東。

這樣的際遇,是很多人一生都難得的機會。劉台對張居正自然是感恩戴德,但在他擔任監察御史期間卻出了一樁事,當時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在對蒙古的戰鬥中取得大捷。

李成梁也是張居正信任的邊臣,劉台大概是邀功心切,搶先把這件事上奏了朝廷。但是按照制度,奏捷本應該是總兵和巡撫聯名上奏,劉台身為巡按,根本沒有上奏的權力。

奏捷邀功,雖然不是大事,但按例應該降謫。按說以張居正當時的權力,是可以照顧一下門生,把這事壓下來,但他大概想敲打一下這個弟子,就請旨予以申斥。

沒想到劉台反而不幹了,他憤懣難平,在萬曆四年上了一道奏章,做了一件開天闢地的大事,直接撕破臉皮,公然彈劾自己的老師張居正。

張居正故居

在這份奏章裡,劉台列舉了老師的七大罪狀:一是驅逐高拱示威,又遺書市德,使朝廷無禮於舊臣;二是違反祖制,贈成國公朱希忠以王爵;三是任用張四維、張瀚等親信;四是威福自用,目無朝廷,朝臣畏居正者甚於畏陛下;五是利用考成法,挾制六部;六是摧折言官,仇視正直之士;七是以權謀私,奪遼王府地,為子弟謀鄉試,在江陵造豪宅,接受武臣賄賂。

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克」,這七條罪狀,件件戳到了張居正的痛處。由於劉台的特殊身份,更增加了這次彈劾罪狀的可信度。

劉台在奏折中甚至指出,張居正「輔政未幾,即富甲全楚,何由致之?宮室輿馬姬妾,奉御同於王者,又何由致之」?這種隱指張居正有不臣之心的誅心之語,可見必欲置張居正於死地而後快。

利益維繫的師生共同體

張居正當然更是震怒不已,最令他憤怒的是「二百年來無門生劾師長者」,大明開國二百年,從未出現的學生彈劾老師的事情,居然落到自己頭上。所以他當庭向萬曆皇帝提出辭呈,「計惟一去謝之」。

張首輔感情激動,當場伏地大哭,以至於萬曆皇帝親自下御座攙扶他,再三慰留。張居正才勉強答應,但是依然杜門不出、不理朝政。

萬曆皇帝一看事情不可了結,立即派司禮太監孫隆帶著自己的手諭親自押解劉台回京,把他下詔獄,廷杖一百,並充軍流放。

張居正此時表面上做足文章,上疏為劉台求救,求皇帝把他廢為庶民。但是背地裡,卻對他深恨不已。有人看出張首輔的真實心思,暗地裡又羅織罪名,誣告劉台,終於把他流放廣西,連他父親和弟弟都不能倖免。

然而這事並不算完,張居正此舉非但沒有震懾住反對者,反而在自己的門生中引起軒然大波。就在劉台彈劾他的第二年,張居正因為父親病逝,按例應當丁憂守孝三年,但他戀棧不去,便使人上疏奏請,讓皇帝以奪情的名義挽留自己。

很多反對派都以此事上疏彈劾張居正,首先發難的人正好是他的門生——吳中行和趙用賢。他們與劉台一樣,同是隆慶五年的進士,二人相隔一天,先後彈劾自己的老師。

張居正後院失火,勃然大怒,對兩個學生施以廷杖,吳中行當場幾乎被打死,被人用布拖出長安門,趙用賢則被打得腿肉潰爛,「肉潰落如掌」。此事之後,兩人成為正直的典範,「直聲震天下」,博取了極高的聲望。張居正卻對他們恨之入骨,直到萬曆九年,還指示對自己兩位學生特殊照顧,永不敘用。

廷杖由錦衣衛行刑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戲劇性的是,劉台與他在同一天死在流放地。張居正死後,很快遭到彈劾,萬曆皇帝下詔查抄張家。張任用的官員或被革職,或遭殺身之禍,吳中行和趙用賢卻先後被平反,為這段曲折的師徒關係畫上一個句號。

不過,劉台、吳中行、趙用賢之所以敢為天下先,彈劾自己的老師,其實也是擔心張居正行事過於跋扈,樹敵太廣,擔心他政治生命終結之後,被政敵反撲,成為權力的犧牲品,所以早早與老師劃清了界限。

古人講「天地君親師」,人世間,除了君王和父母,最受尊敬的就是老師,然而在座主與門生關係中,也是以利相交,張居正師生終不免相殘,可見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再親密的關係也得讓步。

後記:在現代社會,還要用「斷絕師生關係」這種復古的詞彙,背後的邏輯正是學術圈長期「近親繁殖」形成的「學術血親」紐帶,彭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有意的固化這種師徒關係,恐怕也並不是學術之福。

《張居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