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晚清政壇十大風雲人物 李鴻章袁世凱盛宣懷

1、曾國藩:特色的創業之路

曾國藩的成功是典型的「厚道又精明」人的成功,用曾國藩自己的話說就是「以樸拙之人而講權術」,在錯綜複雜的人際中,把精明掛在臉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樸拙一點,「傻」一點,會使人感到踏實,反倒受人歡迎。當然,這種「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種低姿態,一種掩飾。高明的騙子絕對不會光說假話,而是三分真話,七分假話。或者三天講真話,七天講假話。相對於講假話,如何講「真話」來得更加重要,更加關鍵。只有把「真話」講得合情合理、真實感人,才能把對方唬住、蒙住、鎮住、忽悠住,才能使對方乖乖地上鉤中套。

作為一個時代風雲人物,曾國藩可謂典範。生前榮獲「中興名臣」之首的美譽,身後崇拜者更不計其數,且崇拜者三教九流、包羅萬象。今天重讀曾國藩,不由得為曾氏的作為而感慨。世人道:「曾文正公以中人之資,成就非凡之功。」

2、李鴻章:在死棋局裡博弈

李鴻章是個非常地道的現實主義者,出來混就是為了當官,當大官,這是他經常的表白,痞子思想是他的外交哲學,龜縮大法是他的保官秘籍,自然,從曾國藩老先生那學來的「挺」經也不無用處,所以他的一生非常成功,「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成就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他絕對不是一個悲觀厭世的人,他也不缺乏勇氣和智慧,二十四歲就中了進士,使他順利地進入官員們的遊戲圈。「笑罵他人由之,好官我自為之。」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李鴻章是看得很開的,他沒有心理障礙,甚至還開口向朝廷要官,至少在政治上,他是很專業的。

3、左宗棠:激情無限的狂人

左宗棠是晚清政壇的一支奇軍,他本來是一個點背的人,四五十歲了都還沒考上進士,這樣就進不了官場核心,讓他很鬱悶。但是牛人自然都是有辦法的,他的發跡來源於一句著名的廣告詞:「中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一句詞兒太牛了,讓左宗棠名聲鵲起,成為大家都期待的神奇人物。所以,廣告宣傳包裝是多麼重要。好的產品再加上經典的廣告創意,銷售神話就是這麼創造出來的。

左宗棠的輝煌來源於對新疆的收復,這一點也體現了左宗棠的精明,因為當時佔據新疆的是阿古柏為首的土匪,雖然後面有俄國的支持,但畢竟是土匪出身,烏合之眾。擊敗他們是理所當然。

4、胡林翼:幾乎被忽略的強人

胡林翼,一個吃喝嫖賭樣樣俱全的「問題」青年,忽然間變成了大清帝國的頂樑柱。這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可以偶爾放鬆一下自己,但是千萬不要把放鬆變成放縱,更不能以此為寄托,聰明的人懂得適可而止,懂得找準自己的方向。在他們準備大幹一場之前,這種「荒唐」的遊戲只不過是一種調劑,一些有趣的經歷而已。但是這也往往需要一些天分,如果你沒有,那還是穩當一點好。

5、張之洞:圓潤的不倒翁

張之洞一生真是充滿傳奇色彩,他本是清流黨出身,最後卻變成洋務運動的殿軍人物,戊戌變法時他和維新派打得火熱,但是最終不僅未受絲毫牽連,反而陞官發財,順便還出了一本書《勸學篇》,大出其名。光這一點,就夠人激動的了。清流以言官居多,主要是「口活」,這個工作可不是那麼容易干的,而張之洞卻自有一套,他平時發言,不像別的言官一樣動不動就以大帽子壓人,而是講道理擺事實。對事不對人,而且善於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設性意見。他也打老虎,不過是打琦善這只死老虎,而且文采飛揚、琅琅上口,就像現在的流行歌曲一樣,一時間粉絲眾多,聲名遠播。

每個時代的當政者,都有這麼個分工:一撥兒負責幹事,一撥兒負責挑刺。挑刺者說說風涼話,發表發表評論,自詡為清流。

還有另外一撥兒的境界比較理想,既會幹,更會說。張之洞就是這樣的人物。

張之洞,河北南皮人,13歲獲秀才考試第一名,15歲中舉,26歲中進士。是晚清三重臣裡學歷最高、出道最早的。

他經科舉入仕,文才天下第一,初始入黨清流而為健將,中間從事洋務而為殿軍,最後參與新政而為主角;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五朝,親涉鴉片戰爭、庚子之變、戊戌變法、洋務運動等晚清所有重大事件,與曾國藩、李鴻章並稱為晚清三重臣。在清末的「洋務運動」大潮中,張之洞與李鴻章無疑都是領潮頭的人物。他還是位大學者,創立的「中體西用」的思想,舉世聞名。

他真是說什麼話,就流行什麼話,幹什麼事,就流行什麼事。他做清流,就做最會說話的清流;搞實業,就搞最尖端的實業。

辜鴻銘對於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的評價是:張之洞為儒臣,曾國藩為大臣,李鴻章則為功臣。三公論道,則儒臣之事。計天下之安危,論行政之得失,則大臣之事。國無大臣則無政,國無儒臣則無教。政之有無,關國家之興亡。教之有無,關人類之存滅。且無教之政,終必至於無政。而李鴻章則為功臣,弊在純為利己,無所變更。

他身經宦海風波、驚濤駭浪,不僅安然無恙,而且步步高陞,享受殊榮,可謂極擅官場之術。其術是會同中西、權衡新舊的絕學,應時代之變化,集官場之大成,可圈可點,可學可用。

6、榮祿:政壇上的野狼

在政治上,榮祿是一個徹底的冷血殺手,是一匹野狼。與他競爭的對手一個個被他踢出局,他是當之無愧的勝利者,就連袁世凱這個大梟雄,如果不是在最後關頭痛哭流涕地出賣維新派,向榮祿表決心,恐怕也早是人頭落地了。

在鬥爭中,榮祿只認一個字-「狠」,任何對他有威脅的人他都要想盡辦法弄掉,維新派自然就不用說了,就連李鴻章,最後也被他逼得靠邊站。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連慈禧也敢忽悠,慈禧想廢光緒另立端郡王載漪之子為帝,被他忽悠得只立為「大阿哥」(太子),然後他縱容載漪父子上竄下跳與八國聯軍對抗,而他卻在戰爭中做小動作,最終載漪父子灰飛煙滅,他榮祿卻是護駕有功,更加重用。

榮祿是一個名氣小於實力的人。他的面孔模糊,他的形象含糊,他的一切,都似乎是個謎,但沒人能繞開他。他是一個巨大的存在,對今天的歷史研究者是這樣,對讀者是這樣,對當時的巨頭們更是這樣。

「誅榮祿如誅一狗耳」,這句抑揚頓挫的話,是袁世凱拿來晃點憤怒青年譚嗣同的,本當不得真,不過老袁卻說對了一點,那就是:榮祿確實是條狗,一條很厲害的狗。

在維新派眼裡,奕?死後,榮祿這個「後黨」是他們最頭疼、最痛恨的人物。為什麼呢?因為榮祿狡猾而有能力(用清政府的「正面語言」來評價,是「翊贊綸扉,竭力盡心,調和中外,老成持重,匡濟時艱」),總之,是個非常難對付的人物——他要是像載灃那樣無能或者奕匡那樣既貪財又無能,那事情還好辦。因此,維新派認定,榮祿不除,變法勢必難成。而且,榮祿還當著康有為的面對光緒皇帝說姓康的不可用,更加招致了維新派們的忌恨。

康有為所謂的「殺一兩個一品大員,變法即成矣」,恐怕首當其衝的便是榮祿。然而,造化捉弄人,變法的事兒弄崩了之後,極力平息老佛爺憤怒,保護光緒和維新派人士的也是榮祿。有證據云:「現今風浪胥平,皆中堂保全善領之力。」

而且,榮祿還認為「亂黨既已伏誅,而中國一切變法自強之事,亦當擇其緊要者次第舉行」。而剛毅等人主張新法萬不可用,維新黨人應屏斥一空,榮祿以中外情勢與之反覆辯論。(《國聞報》,1898年10月23日。)與頑固派相比,我們的榮中堂,儼然一維新黨人!因此時人評價「榮祿是一善惡中間人,其一生黽勉誠懇,以事太后,贊成太后所持之主義,即斟酌與執中主義也」。

7、袁世凱: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袁世凱是個典型的為政治而生的人,所以能夠風雲際會,翻雲覆雨。這種人沒有原則、沒有立場、甚至於沒有個性。當權者的原則就是他的原則,「老佛爺」的立場就是他的立場,至於個性,那更得像變色龍的顏色一樣隨時改變。對於這種人來說,試圖瞭解他是徒勞的,因為他們的情感就像川劇「變臉」一樣,隨心所欲,收放自如。有如此手段和道道,再加上深諳「厚黑學」真諦,袁世凱在晚清這汪政治渾水裡是游得自由自在,最終跳上龍門,登上大位。

如果白癡能飛,那晚清最後二十年的政壇就是個飛機場。

在那風雨如晦的機場上空,無數的一品二品直至九品的白癡飛來飛去,像無頭的蒼蠅。有一個矮胖的北方漢子,端坐在一邊,目光堅毅而冷靜。他的心裡是最明白的。

是他,結束了一個長壽的王朝,也創立了一個短命王朝;他結束了一個時代,也開闢了一個時代。

8、翁同龢:攪局之王

帝師翁同龢是個職業的「攪局者」,如果碰到這樣的對手,你得加倍小心,因為這種人難對付。這難就難在他就像一個刺蝟一樣,你找不到地方下嘴,但是他卻能隨時刺你一下,讓你不得安生。翁同龢出身名門望族,是兩朝帝師,身世顯赫,家道殷實,不貪錢財,所以無慾則剛,不怕「紀委」來查,而且是南派清流領袖,佔據了道德高位,隨時都能放你一炮。所以這時他的中心工作就是拆對手的牌,只要你李鴻章、榮祿和不了,那就等於是我翁同龢和了。

「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這是有人諷刺李鴻章和翁同龢的話,合肥是代指李鴻章,常熟則代指翁同龢。以前只有當了大官,才能以他家鄉的名字稱呼,而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所以常被稱為「李合肥」。翁同龢是常熟的,所以稱為「翁常熟」,而「司農」是對戶部尚書的稱呼,翁同龢曾經是戶部尚書。

李和翁鬥了一輩子,死後挨罵還被相提並論,也真是緣分啊。李宰相「笑罵他人由之,好官我自為之」地「一路扶搖」了幾十年,而大清的日子卻一天不如一天,當宰相的自然難逃干係,說他一句「宰相合肥天下瘦」還算夠意思了。

至於常熟的翁部長,「司農常熟世間荒」的罵名,卻可能出乎他的意料。因為他一直都認為自己是個忠臣,就像台灣現在的「打馬捍將」王仕堅一樣,是可以自比古時候的比干的。然而我們發現,這個所謂的「兩朝帝師」「中國維新第一人」在其任上卻幾乎沒有任何值得我們懷念的東西。他也許是個好人、好學者、好書法家,但絕對不是個好的戶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也不是個好的「帝師」,更不是個合格的改革家,他甚至連個真正的「維新派」都算不上。唯一值得後人稱道的,也許就是他的學問和書法了。

9、盛宣懷:時代之器,曠代紳商

盛宣懷這個人,他是大清帝國當之無愧的第一號買辦,正而八經的紅頂子商人,經手的企業可以說是海了去了,到手的銀子也海了去了,然而他這個「官商」的「官」字成分要更重些,沒有這個官字,他也成不了商父。盛宣懷的訣竅就是「靠」,大生意一定要有大靠山,有多硬的後台,就有多大的生意。反過來,經濟上的紅火,又能為政治上的發達提供財力支持,這就是屢見不鮮的「帶病提拔」。大樹底下好乘涼,這就是盛宣懷的聰明之處。還有就是「快」,他做事果斷,勇於嘗試,肯下血本,有棗沒棗,先打幾稈子再說。

提起胡雪巖,幾乎無人不知。提起盛宣懷,很多人會問:「他是幹嘛的啊?」呵呵,他是幹嘛的,咱慢慢說。首先,他是打敗胡雪巖的人。胡雪巖認為:盛宣懷外君子而內小人。其次,他號稱中國商父。最後,他還是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他不但懂得賺錢,而且甲午之戰,李鴻章戰敗,他卻不必放逐流亡,反而繞一個圈跟光緒帝建議設立西式大學,便是第一座大學——天津的北洋大學堂。

他雖然是第一位大學校長,卻曾經是個科舉場上的失意人。由此可見,唸書好不好與能不能發財,能不能當校長,自古就是兩回事。

他1844年出生於浙江海寧,父親是進士,當過副省長。盛家雖然是知識分子家庭,卻歷來重視社會實踐,對孩子的「學歷」教育抓得不緊。所以,盛宣懷並沒有書獃子氣,八股文寫得一般,應試能力也不行,所以他中了秀才後,鄉試三次不中。落榜後,他乾脆就不再去擠獨木橋了,從此只琢磨「有用之學」。

雖然沒有正規文憑,但憑著家庭背景,盛宣懷還是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給李鴻章當秘書。如此高的起點,跟的人又是舉國的大權臣,再加上盛宣懷也確實能幹,所以「上位」很快。沒幾年,李鴻章就委任唐廷樞創辦上海輪船招商局,由盛宣懷當會辦。

從此之後,盛宣懷踏足實業界,「一手官印,一手算盤,亦官亦商,左右逢源」。在李鴻章的愛護下,作為洋務運動的實踐者,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洋務運動。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垂及後世。盛宣懷的一生活動就是一部翻騰的近代中國史!直到今天,他的名字仍然是早期中國企業家的一種精神象徵。

10、張謇:狀元也能下海

張謇是一個成功的「儒商」,這個昔日的狀元郎,習慣與八股文打交道的文人突然用數字說話,向世人展現了他的實力。其實張謇的出道並不順利,首先是在科考路上受盡磨難,最後雖然中了狀元,但只能投身他的老師翁同龢率領的清流陣營中去,自然是不得權勢,備受打擊,但是張謇卻能另闢蹊徑,棄政從商,從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張謇的轉型頗值得我們學習,因為他的轉型並非是盲目的,他從商前先調查了中國海關的進口數據,發現棉紗是大項,於是就選擇了從創辦紗廠入手。

概念可能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但是理念和智慧卻是不會變的,如果你想從商,有一番作為,不妨學學張謇。

自從最高層搞了科舉以來,公務員招考制使平民子弟有了奔頭。無數的年輕人放下鋤頭,放下算盤,放下麻將,投身到轟轟烈烈的科舉彩票摸獎中去。一旦中獎了,則光宗耀祖,衣錦還鄉。要是摸到了狀元的頭彩,就贏了大滿貫,位子、票子、車子、面子、娘子,全都有了,就可以爽得掛著大紅花帶著車隊滿北京城地走秀。

狀元雖每屆選一個,但這麼多年累計起來,人數也很多了。不過狀元下海辦公司的,在上千年的狀元史上就只有一個人了,此人便是張謇。在過去,經商是被大家鄙視的,連秀才都不屑於幹的事,更不用說舉人、進士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張謇應該是最特立獨行的狀元,也可說是最成功的狀元了,因為其他的狀元都是「獨樂樂」,而只有他是「眾樂樂」,一生不倦地拼經濟,建設他心目中的富強國家。

《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