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商紂簡介 歷史上的暴君 商朝的亡國之君

商紂王(商紂)殷帝辛名受德,帝辛,商朝的亡國之君。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臂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辛,名受,後世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後世評價褒貶不一。

人物生平

帝辛,是中國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後世稱商紂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謚帝辛,周武王稱其為「紂王」,部份文學小說則稱其為「壽王」,夏商周斷代工程認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世,都城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母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裡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之敗有兩說,其一,說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使用炮烙等酷刑,鎮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年年征戰,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力衰竭,對俘獲的大批俘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該段早已無法考究,由周武編寫。(對於荒淫一說,有一點要說明的是,紂王只有兩個兒子,而周文王百子,另,宦官制度起於周文王。)

另一個說法是,帝辛重用奴隸,觸犯貴族利益。周武一方給帝辛設立的六大罪狀裡,排前的便是「任用賤民為官」以及「以賤民辱貴族」。說白了就是紂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圖終結奴隸制社會,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試想,商鞅一千年後開啟封建制都落個身死的下場,何況一千年前?所以當時以周姬昌等為首的大奴隸主便一起聯手抹殺了帝辛。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俘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焚於火而死」。商亡。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

毛澤東對帝辛的評價耐人尋味,因為所處地位,毛澤東的著眼點和洞察力顯然更令人信服:「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很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當時微子是裡通外國。為什麼紂王滅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對他,還有箕子反對他,比干反對他。紂王去打東夷,把那個部族征服了。紂王是很有才幹的。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不要聽。」「紂王那個時候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紂王自殺了,他寧死不投降。」(《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P1157,轉引自高水然:《對紂王的評語》,淇園文萃)

《商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