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自焚背後隱藏什麼 十五萬殷商軍隊去哪了

三千多年前的華夏大地,戰火紛飛,社會動盪,江山易主,政權更迭。對於殷商而言,隨著牧野之戰的失敗,末代君王商紂帝辛以一把烈火,宣告了一個朝代的終結。取而代之的西周接納了商的土地和奴隸,成為中華大地新的主人。

然而,歷史的滾滾車輪一往直前,數千年後,一切都已如過眼雲煙。無論是勝利的號角還是失敗的哀號,都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一粒落定的塵埃。三千年的漫長歲月,無論殷商還是西周都已經成為塵封的歷史,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和視線。然而,同樣發生在這一時期的一個歷史空白,不僅沒有隨著漫長歲月而被人忽略,反而是一直吸引著眾多史學名家紛紛猜想。但是由於年代久遠,相關資料殘缺不全,至今沒有一個可以令世人都信用的答案,於是就有了這個在當今依然是無人知曉的未解之謎,這個謎就是在殷商滅亡後,勤王未果的攸侯喜以及跟隨他的十五萬官兵消逝在史書和記載之間,去向無蹤,無跡可探。

要知道,十幾萬人突然人間蒸發,不可能不引起驚世的效果,但是為什麼在中國史書再也沒有明確記載。於是一場關於以攸侯喜為首的十五萬的大軍,究竟在一夜之間去往何方的討論從未間斷。近年來,由於中外考古學界的相關發現,關於這十五萬的殷人的去向再次成為了史學關注的熱點。

就目前現在流行的觀點來看,相對而言有一定依據和可能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東渡說,就是「殷人東渡」十五萬大軍東渡太平洋,到達了南美洲,是印第安人的先祖。其次是宋國說,十五萬人,在宋公微子封地轉軍為民,過起百姓生活。再次是洛陽說,也就是中國最早的商人,即十五萬人在牧野戰役後,回到河南洛陽界,由於沒有生產資料,開始從事商業,成為中國「商人」的先驅。第四種是朝鮮說,即這些人在東征之路上,歸順箕子,從此生根於箕子的朝鮮封地,成為了高麗人的祖先。

最後還有一種就是滅亡說,其實在周滅商之後,即這十幾萬大軍也在之後被逐漸消滅,已經於世無存了。對於上述觀點,各有各的依據,專家學者莫衷一是。在對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全方面的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更為科學的結論,那就是,從當時及隨後的政治形勢、國家政策、科技水平和相關資料記載的來看,所謂的「十五萬」殷人既未東渡,也沒有被滅族,而是「化整為零」,散落在以殷商貴族封地為主的茫茫大地上,融入了悠悠華夏的芸芸眾生中。

為什麼說十五萬人散落在殷商貴族封地更有可信性,這個說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可以從攸侯喜的身份看出端倪。攸侯喜這三個字,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人名,而是代表著三層意思,攸,是代表商王武丁之子——子攸。侯,是子攸及其後代的身份地位,諸侯。這個子攸在商代諸侯封地就被叫做——攸侯國,它主要存在在淮夷一帶,商代末年在對防範東夷入侵方面有著重要的軍事意義。「喜」是攸侯國子攸的後人,與當時的皇帝商王帝辛同為商代開國之主武丁的後人。攸侯喜就是名為喜的商紂王時的末代攸侯,多年來一直在紂王身邊。所以說攸侯喜也是屬於殷商貴族,與後來周王封的所有商代貴族是同宗一脈,所以率隊回歸後,見帝辛已去,對於宗族觀念十分看重的商周時期,攸侯喜選擇依附於其他宗親具有最大的可能性。

再者,從十五萬大軍的行進方向上看,回歸河南一代的可能性也更大。武王伐紂之時,攸侯喜正率領十萬大軍在遠征東夷,也就是現在的江淮一帶,西周大軍發兵朝歌後,攸侯喜率領十萬商軍和五萬俘虜回轉朝歌,全力勤王。但是未及趕到,帝辛自焚於鹿台之上,此時攸侯喜的大軍必然已在回歸路途之上,而在接到相關信息之後的攸侯喜所部的十五萬大軍應該就在河南一帶,應該是在宋公微子封地附近,就地而化的可能性更大。

再者,攸侯喜所率的十五萬之眾,這一數字是否真實可信,據相關史料記載,攸侯喜是率領十萬大軍東征的,經過激烈戰爭而俘虜敵人五萬,在這種情形之下,十萬大軍毫髮無傷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定然已經損失過去。再說那五萬俘虜,在商朝滅亡之後,是否依然臣服於攸侯喜,也是未知之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回師勤王的攸侯喜所率部隊應該已經沒有十五萬之眾,而且部隊構成十分混雜,所在在商代滅亡之後,這些部隊十分可能已經就地解散,各奔前程,而對於攸侯喜所率的親衛部隊來說,應該會隨著攸侯喜一道併入了宋公的封地。

再說,為何史書對於這部分人的去向沒有記載,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點,其一,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而使大量史冊付之一炬,關於這個事件的記載極有可能也在其中,所以後世看來也就成為了空白。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當時的周代也剛剛建立,對於歷史記載不夠重視,而且經過牧野之戰以後,西周的戰事並沒有停止,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及時記載的可能性很大,而後來,隨著這些人的「分崩離析」,不再掀起什麼波瀾,根本沒有引起西周史官的注意,而成為了被歷史忽略的一筆。

試想一下,如果這十五萬大軍在一夜之間消失不見,那必然就要引起史官的注意了,必須會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所以說,這些人應該是「悄然」的消失在了朝廷的視線。

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可以認定殷人應該是散落在中原大地,至於人們傳言的玄之又玄的殷人東渡,應該說可能性不大:首先,牧野之戰西周只有四萬多人的兵力,如果真有十五萬大軍,根本沒必要逃走,所以理由是不成立的。再者,當時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造出跨洋的大船,如果依靠竹筏過大洋,那成功的幾率似乎太低,而且如果真有這種可能性,那何以要在兩千多年後,中國的造船技術才能支持鄭和下西洋。所以說,無論從哪一點上來說,殷人遠走南美,確屬無稽之談。

紂王自焚的故事

周文王在一次戰鬥中生了病,帶著未能實現滅亡商朝的遺憾就死去了。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王位;就是後來的周武王。他繼續拜姜太公為軍師,並用自己的弟弟周公旦等為輔傻。君臣同心協力,上下齊心。抱定了有朝一日滅商復仇的決心。

周武王即位的時候,商朝已經很腐敗了。商紂王終日尋歡做樂。荒淫無度。他為建造宮苑。花了七年時間,在首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建了一座佔地方圓三里、高達千尺的鹿台。鹿台上巍峨的樓觀、精緻的亭閣,比夏桀的瑤台還要壯觀。他還特別喜歡吃肉喝酒。便學著當年夏桀的樣子,在宮院中挖了個大池子,裡面灌滿了酒,稱做 "酒池",據說酒裝滿後可以行船;又在池邊的林木上掛上肉塊,稱做「肉林」。紂王和王公貴族們在 "酒池"、"肉林"中盡情享受。對廣大百姓。卻實行殘酷而暴虐的鎮壓,稍有反抗便施之以酷刑,百姓們的生活真是生不如死!

商紂王這樣荒淫殘暴,很多正直的大臣都規勸他。有個大臣叫梅伯,擔心商王朝如果這樣下去會有亡國之禍,就向商紂王忠言進柬。然而,商紂王不但聽不進去,還把梅伯施於炮烙酷刑。紂王的叔父比干也好言勸說,紂王卻說;"我聽別人說你是個聖人,長著一顆玲攏心。今天我要把你的心挖出來,看個明白!"只因幾句忠言,比干落得個被剖腹挖心的悲慘結局。這樣一來,誰也不願惹火燒身,再去對他進行規勸了。

紂王把商朝的天下搞得烏七八糟,眼看就要崩潰了。這時候,周武王和姜太公已經率領大軍來到了黃河南岸的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消息傳開,鄰近部族首領們也紛紛前來參戰,據說有八百路諸侯之多。武王面對滔滔的黃河,對周軍將士和各部族的首領們說道:"我們周國接受上天的使命,從先王起就致力於順天滅商,拯救萬民。先王不幸早逝,歸天前將重任托付於我。你們要全力助我,上順天意,下合民心。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偉大的功業!"說罷下令渡河,只見人人奮勇,個個爭先,千舟齊發,不一會兒使到了對岸。不料周軍剛渡過河,武王又下令退了回來。這一來,不僅那些前來助戰的各路諸侯覺得奇怪,就連周軍武士們也鬧不清,不知出了什麼事。

原來,這武王別有計較。他想:"商國內部雖然腐敗,但到底是有一定實力的。真打起仗來,只靠周軍難以取勝。"他今天率兵來到孟津,一是避行一次渡河演習,查看一下周軍備戰的情況;二是借此機會,觀察一下眾諸侯國的態度,是否真的與周聯盟伐約。他看到周軍今天令行禁止,避退有序,而前來助戰的諸侯國首領們,有的帶來了參戰的隊伍,有的只是來看看風向而已。周武王認為,伐紂之事還不到出兵的時間。

回去後,周武王一方面擴充軍隊,積極備戰,另一方面又派出偵察人員,去探聽情況。周武王出兵渡河的消息讓紂王大吃二驚,慌亂過後,正準備派軍隊迎戰,又聽報告說周軍不戰自退,於是以為周武王怯戰退縮,不敢與他抗衡,就放鬆了警惕,繼續過著那荒淫靡爛的日子。

過了一段時間,周國派出的偵察人員相繼回來,把偵察到的情況報告給武王。周武王看到出兵條件基本成熟,決定迸攻商國。

第二年春天,周武王出動了三百輛兵車、三千名勇猛的先鋒,四萬五千名士兵,又召集各諸侯國和小部落的支援隊伍,浩浩蕩蕩地從孟津向商朝的首都朝歌出發。這支討伐大軍所向無敵,一路上沒有遇到多大的抵抗,就到了牧野(今河南汲縣北),離朝歌只有七十里路程。

在牧野,周武王召集部隊,立起討紂大旗。他站在高高的王車上,當眾誓師大聲說道:"尊敬的友邦國君、諸位官員和所有遠征的將士們,暴君紂王敗壞朝政,殺害忠臣,荼毒百姓。天怒人怨。現在,我遵照上天的意志來討伐商紂了。所有參戰的將士們,拿起你們的武器。奮勇作戰吧!你們要勇猛向前,我們是正義之師,是任何敵人也不能戰勝的!勇敢的將士們,在這場戰鬥中建立你們的功勳吧!"誓師完畢,就揮動旗幟,發出命令,千軍萬馬開始了進攻。

這時候,商紂王正帶著他的寵妃和一幫大臣,在鹿台上醉生夢死,吃喝玩樂,絲毫沒有準備。手下的人把周軍進攻的消息報告紂王,他這才著忙。召集大臣們商量如何應戰。商朝的軍隊當時正在東南地區對付少數民族,即便調動回來也遠水不解近渴。約王只好下令抱大批奴隸和俘虜編入軍隊。號稱七十萬人,極為倉促地向牧野避發。與周軍對陣,於是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是我國古代史上規模空前的一場大戰。雖然在軍隊數量上。周武王的討伐大軍遠遠少於商紂王的部隊,可是論士氣,周武王的伐紂大軍同仇敵愾;論戰鬥力,周武王的伐紂大軍訓練有素。這就不是封王的烏合之眾所能比擬的了。

大戰開始了。周軍的先鋒隊象下山猛虎,衝向商軍。慘烈的戰鬥一觸即發。就在這緊要關頭,商軍前排的兵士們突然掉轉矛頭。朝後排衝去。原來這些都是被強征的奴隸和俘虜。他們早就恨透了殷紂王,根本不願為他作戰。商軍前排倒戈,隊伍頓時大亂潰不成軍。

商紂王本以為人多勢眾,周武王哪是自己的對手:所"滿以為穩操勝券。突然傳報商軍大敗,周軍正 朝歌攻來。商紂王聞訊大驚,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可他臨死還不肯放棄他的財寶,於是命人將宮裡的珍寶全部搬到鹿台上。自己用菱羅纏身,躺在珍寶中,點火自焚而死,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周武王帶著伐紂大軍衝進了朝歌。朝歌的老百姓都來到了外面,迎接和慰勞周武王的軍隊。周武王一進城,百姓齊聲歡呼,感謝他從商紂王的暴政下解救了他們。

武王來到鹿台,不禁大吃一驚。鹿台上的亭台樓謝已成一片焦土,沒燒燼的宮梁殿柱還冒著縷縷青煙。武王便下令士兵們尋找紂王的下落。不一會兒,武士們果然發現在灰燼裡有一具屍體。那屍體倒在許多珠寶玉器堆中,相貌還依稀可辨,正是罪大惡極的商紂。武王怒不可遏,朝著商約的屍體連射三箭,然後命令士兵將紂王頭顱砍下,號令在大旗桿頂上。周武王莊嚴地宣告伐纖戰爭勝利結束,商朝已經滅亡。他建立了周朝,自稱為天子,定都於鎬,得到各諸侯國的擁戴。周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國家,在周朝,社會生產力又有了很大發展,是奴隸制社會最興盛的時代。

《商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