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決定楚漢之爭的成敗 劉邦占敖倉獲物資保障

戰神項羽起初所向披靡、無往不勝,但滎陽(今古滎,下同)相持數年後,「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即疲)食絕」。什麼原因,讓項羽在滎陽由盛而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楚漢在滎陽相持四年,雙方各數十萬兵馬,後勤供應無疑至關重要。雙方決戰滎陽,正是因為滎陽是天下水運樞紐,是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決戰地點。在這場消耗戰中,敖倉 和鴻溝水運對戰局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敖倉是秦代水運網的重要節點,敖倉的存在,凸顯滎陽天下水運樞紐的地位。楚漢爭霸中,劉邦控制了敖倉,而在項羽身後,運送糧草的睢水屢屢被劫,導致最終「食絕」。可以說,楚漢爭霸與鴻溝水系息息相關。

楚漢爭雄的戰火,是在彭城(今江蘇徐州)點燃,蔓延到滎陽的。彭城是楚霸王項羽的都城。項羽定都於此,曾飽受非議。秦並六國,後方極為穩固,可謂佔盡地利,關中因此被認為是王者之地。項羽佔領關中時,有人勸他說,關中「阻山河四塞」,土地肥饒,可定都於此成就霸業。項羽見秦朝皇宮已被燒得殘破不堪,又懷念故鄉彭城,急於東歸,就拒絕了這個建議,並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聽了項羽這話,那人頓時對他十分鄙夷,也說了句很有名的話:「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聽聞此話,大怒,「烹說者」。

項羽定都彭城,並非全無道理。此地交通四通八達,是著名的商業都會。如果說滎陽是鴻溝的起點,彭城就是鴻溝數個終點之一。彭城北邊,獲水與泗水匯流,其南邊不遠,睢水與泗水匯流。獲水、睢水都是鴻溝水系的重要水道。彭城還處於泗水岸邊,泗水也非常重要,其上游連著菏水、濟水和著名的商業城市「陶」,下游則連著江淮。不管自滎陽、大梁、睢陽前往江淮,還是自陶前往江淮,都必須經過彭城。項羽放棄地勢險要的關中,選擇四通八達的彭城,「其中就有遷就經濟方面的理由」,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曾做出如此判斷。

時至今日,定都彭城的是與非,仍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認為項羽用兵屬於主動出擊型,防守不適合他,因此沒必要選關中;也有人認為,正因為他是主動出擊型的,更需要穩定、安全的後方。事實上,彭城是無險可守的四戰之地,的確容易受攻擊,第一個攻擊項羽都城的,就是劉邦。項王定都彭城後數月,劉邦即回軍打下關中,齊國、趙國也亂了起來。項羽率兵攻打齊國,戰事一度陷入膠著,劉邦乘機自洛陽經滎陽,向東進攻彭城,他糾集了五位諸侯,軍隊有56萬人。腹背受敵,且敵軍眾多,項羽處境危險萬分。但戰神就是戰神,他令部下繼續攻打齊國,自己率領三萬精兵悄悄南下,迂迴到劉邦側後。劉邦率軍順利攻入彭城,大喜過望,「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項羽看時機成熟,下令第二天拂曉從西向東進攻漢軍。奇襲使戰局超乎尋常的順利,3萬人打敗了56萬人,漢軍潰敗,被殺十餘萬人。隨後項羽率軍追擊,漢軍則一路潰逃,被楚軍擠壓,「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劉邦本人也差點被擒。劉邦收拾敗兵殘將,一路西逃,「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楚軍自彭城追來,與漢軍在古滎南邊京水與索須河之間(約在今鄭州大學新校區到連霍高速一帶)交戰,漢軍擊敗了楚軍,於是雙方在滎陽故城下形成僵持。秦並六國,曾把滎陽當成東方門戶;劉邦在彭城戰敗,部下不約而同都逃到滎陽,足以說明在他們的心目中,滎陽仍是東進與項羽作戰的門戶。

滎陽是天下水運樞紐,在滎陽作戰,雙方都便於轉運糧草。蕭何從關中籌集的軍糧,通過黃河,可以轉漕滎陽;而項羽在彭城籌集的軍糧,也可通過鴻溝的分支睢水、獲水轉漕滎陽。雙方能在滎陽一帶僵持四年之久,正是因為都得到了漕運 支持,各自大後方的軍糧,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楚漢各有數十萬人馬,如果沒有足夠的水運能力,雙方不可能在滎陽僵持四年之久。在滎陽形成的僵局,只有一種可能被打破:誰的後勤供應鏈斷裂,誰就將支撐不下去。

敖倉位於鴻溝和濟水(在這段是一個河道)從黃河分流的地方。秦朝時期,濟水流域和江淮之間,是中國最重要的產糧區,秦朝將這些地區的糧食大量漕運到關中。由濟水和鴻溝運來的糧食,進入黃河時要換船運輸,秦人就建立了這個敖倉儲糧。這個糧倉儲量驚人,直到楚漢相爭時,倉中的糧食仍不可計數。敖倉是因為建在敖山上而得名。《水經注》說:「濟水又東經敖倉北,其山上有城,即仲丁所遷,秦置敖倉其中,故曰敖倉。」其位置,在廣武山北,今天已是黃河河道。

劉邦從彭城敗退到滎陽時,修了條甬道,從城內越過廣武山,直達黃河邊的敖倉,用這個辦法獲得糧食。靠著敖倉的糧食,劉邦與項羽對峙了一年多。項羽看出門道後,頻頻派人繞道侵奪甬道,斷了劉邦的糧食供應,不久劉邦就支持不下去,派紀信扮成自己,謊稱要出降,引導楚軍都去東門觀看,他帶著幾十個人從西門倉皇逃走。後來劉邦又堅守成皋,項羽進兵攻擊,打得劉邦出北門過黃河逃到修武。此時滎陽、成皋、敖倉,盡入項羽囊中。

奇怪的是,項羽似乎不太看重敖倉,他竟然沒派人固守這麼重要的地方。無論如何,這都是項羽的一大失誤,不過也說明一點,儘管長期在滎陽作戰,項羽的部隊並不缺糧,他身後的鴻溝水系,大約為他運來了充足的軍糧。不過,項羽的麻煩在於兩線作戰。劉邦身後的關中和漕運很穩定,項羽身後的彭城和漕運卻屢屢被攻擊。佔領成皋後,彭越頻頻在項羽的後方搗亂,項羽只好「東擊破之,走彭越」。劉邦乘機引兵南渡黃河,「復取成皋,軍廣武」,並再次佔據了敖倉。與項羽再度形成相持。

可以說,滎陽之戰,幫劉邦最大的是彭越。此人「數反梁地,絕楚糧食」,令項羽十分頭疼,他既無奈深溝壁壘、堅守不戰的劉邦,又殺不絕後方搗亂的彭越,兩線作戰,漸感吃力。他烹劉邦父親、約劉邦單挑的舉動,都是在這個時期,這些故事,透露著楚霸王的萬般無奈。楚漢相持不下,雙方其實都在苦苦支撐,「丁壯苦軍旅,老弱罷(疲)轉漕」。但劉邦佔據了敖倉,後方通過漕運又安然無憂;而項羽後方的運糧船、糧倉,頻頻被彭越、劉賈搶掠燒燬。於是,項羽一方先堅持不下去。「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

劉邦乘機派人前去遊說,與項羽約定「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 定約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本來也想引兵西歸,張良、陳平勸他:「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於是劉邦率兵東進,會合韓信、英布等,將項羽圍於垓下。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