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用哪兩道遺囑保住劉姓江山四百多年?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呂太后本紀》

呂後問高祖曰:陛下百歲之後,蕭相國既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所立的遺囑可謂環環相扣,百密無一疏。兩道遺囑不但是漢初政局的直接反映,也是漢朝後來發展的指示燈。人事安排的遺囑使漢朝劉氏江山得以穩固,而白馬之盟,更是讓劉姓江山延續了三百七十年。劉邦的遺囑,有一小部分是對秦朝歷史的反思,更大一部分是對當時形勢的總結。

人事安排的玄機

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中旬,六十二歲的劉邦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到來。此時朝廷內外,皇宮內外氣氛很不正常。皇宮外的重臣們知道皇帝命不久矣,但無計可施;經常在劉邦病榻前伺候的呂後不知夫君到底還有什麼打算,也是忐忑不安。

一天晚上,她走近劉邦,試探地詢問還有什麼遺言,劉邦不回答。她只好以政治家的身份追問道:「您走後,丞相蕭何也死了,誰還能承擔百官之主的重任?」

丞相一職在秦時就已經成為百官之首,是名副其實的政府首腦。而皇帝只不過是皇族的首腦,一個皇帝如果不是昏庸透頂,那他對丞蕭何像漢高祖像相一職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丞相為皇帝服務,但卻直接管理百官,也就是政府。如果說,皇帝是一個國家的代言人,那麼,丞相就是讓這個國家運轉起來的指揮人。

所以,一向有政治頭腦的呂後開門見山,直接把最關鍵的問題挑了出來。劉邦雖然已將死,但大腦仍很清醒。於是,他說出了第二道遺囑(第一道遺囑是指白馬之盟)。

他回答呂後:「曹參。」

呂後又問:「之後呢?」

劉邦道:「王陵。」但隨即又補充道,「王陵這個人有些迂愚剛直,可以讓陳平幫他。陳平智慧有餘,但是難以獨當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來幫他。而周勃可以做太尉。也許外人會認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觀地說,將來安定劉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呂後心裡有些不高興,尤其是最後一句話,什麼叫安定劉氏天下?她又問道:「這些人都死掉了,誰還能代替他們呢?」

劉邦高深莫測地回道:「那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事了?」劉邦心想你也活不到那個時候了,操那麼多心幹嗎?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劉邦死在長樂宮,政治家呂後秘不發喪,她把理由說給幸臣審食其聽:「朝廷大臣當年都與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稱臣就怏怏不樂,現在要讓他們在我兒劉盈面前俯首稱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若不統統將他們誅殺滅族,天下恐難安定。」

審食其沒說好也沒說不好,但曲周侯酈商聽說這件事後就大叫不好,他告誡審食其說:「太后要殺人,絕對不好。陳平、灌嬰在滎陽有大軍十萬,樊噲、周勃在燕、代有大軍二十萬,若聞諸將遭誅,必定聯兵回攻關中。到時候,大臣內叛,諸侯外反,高祖基業就煙消雲散了。」

審食其聽罷,立時感到事態異常嚴重,不敢有絲毫耽誤,急忙進宮去找呂後匯報。呂後不愧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她能分清事情的輕重,從而改變了初衷。

於是,她按照劉邦的遺囑,在蕭何死後,任命曹參為相。之後又陸續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

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劉邦遺囑中所提到的幾位可以重用的大臣以及他們的排名順序:曹參—王陵—陳平—周勃。

曹參,是劉邦堅定的追隨者。在對秦軍、項羽及叛軍的無數次戰鬥中,他立下了汗馬功勞。但這並非是他被劉邦看好的因素,劉邦之所以看好他,是因為此人好黃老之學,並懂得進退周旋之道。果然,曹參接任相國後,無為而治,「蕭規曹隨」。

表面上來看,這是黃老之學和當時的漢朝政局所要求的。深一層來講,他不能攪動呂後掌管的漢政權,因為當時的形勢是,呂後隨時都會掀起一場宮廷政變。

曹參之後的王陵,治國能力並不強,但此人寧肯掉腦袋,也不會放棄原則,使得呂後往往在一些為自己家族爭取利益的情況下碰軟釘子。呂後在這種情況下去詢問陳平,陳平是個詭計多端、保身有術的傢伙。他滿口答應呂氏的一切意見,而背地裡卻跟周勃聯繫緊密。

這正是劉邦的英明之處,陳平雖然足智多謀,但他沒有軍權,而太尉周勃正彌補了這一缺陷。呂後去世前,呂氏的勢力已經達到頂峰,作為丞相的陳平和作為太尉的周勃幾乎被排擠得無事可幹。可當呂後一死,在諸呂欲作亂之時,陳平立即跳了出來,因為深諳保身之術的他知道,一旦呂氏得了天下,他陳平就只能等死。所以,他立即聯合掌握帝國軍隊的太尉周勃和劉氏宗室成員,迅雷不及掩耳地誅滅了諸呂。劉邦說「安定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果然言中。

但是,僅憑這道對人事安排的遺囑,劉邦就有那麼大的自信保住劉氏天下嗎?劉邦對呂後的瞭解,恐怕要遠比我們深刻得多。呂後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女政治家,難道僅憑這張人事安排的網,劉邦就自信能罩住呂後?

牽制:高超的藝術

稍有常識的人通過劉邦立的人事安排遺囑,都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劉邦把遺囑交付呂後,本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和秦始皇交託給趙高的遺囑一樣,這也是一個信息的單向傳遞,在漢初政局不穩的形勢下,發生問題的概率非常之大。

劉盈像尤其是當太子劉盈是個懦弱怕事之人的情況下,確切地說,太子劉盈會成為懦弱者,完全拜劉邦所賜。劉盈在童年時曾受到過兩次很嚴重的驚嚇,第一次是項羽的軍隊對劉邦的家鄉進行大掃蕩,擄走了劉盈的祖父和母親。當時,小劉盈不過五歲,因為個子小而藏在草叢裡倖免於難,但驚嚇是肯定有的。第二次更是可怕,他跟著劉邦躲避項羽的追殺,而劉邦嫌車上載重太多,影響逃命,於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將劉盈姐弟從車上踹下去。那可是親爹啊,親爹把自己從車上踹下來送給了前來追趕的仇人。任何人都不能接受這種「連摔帶嚇」,從此以後,劉盈有一種很「寶貴」的性格:懦弱怕事,一遇事就如驚弓之鳥。

劉邦在太子一事上曾想過動大手術,拿下劉盈,立他最寵愛的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但是,在劉盈母親呂後和眾大臣的反對下,他最終沒能成功。

在劉邦看來,因為要被廢掉的是呂後的親生兒子,在「母以子貴」的傳統下,呂後的反對於情於理都說得過去。可連大臣也反對,劉邦就覺得很納悶。雖然大臣們給出的理由是廢黜太子關係到國家安危的大事,但劉邦覺得這種理由並不充分。

呂後當然有控制劉盈的想法,而那些大臣們也未嘗不做如是想。即使這些人沒做如是想,現實情況也確是如此。當時的情況是,能夠危及劉盈執政的勢力一個是以呂雉為代表,包括呂澤、呂產、呂祿叔侄在內,我們稱其為「後黨」。另一個是以蕭何為代表,包括曹參、周勃、灌嬰在內,我們稱其為「相黨」。雙方都與劉邦至親至密,劉邦實在不能將他們明目張膽地幹掉。但劉邦有他自己的一套辦法,這種辦法也只有流氓才可以想得出來。

在遏制「相黨」上,劉邦為劉盈培育了一位剛毅堅忍的母后,而且母后的身邊還有一群能征善戰的「後黨」!在「後黨」的遏制下,由於蕭何羽翼頗豐,威望又高,劉邦就逼其髒污自保,給他戴上「與民爭利」的帽子,使他得不到百姓的擁護。同時他又把呂後的妹妹嫁給了大將樊噲,讓蕭何不能指揮,在經過一番動作後,劉邦的預想達成了。

首先,兩股勢力互相牽制、互相制衡,誰也不能奈何誰,誰也不能消滅誰。「相黨」的人如果有非分之想,就要考慮考慮呂後;而呂家如果有人存非分之想,那必須要看看丞相是什麼態度。

這也就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在漢朝時期丞相位置的重要性,所以,只要呂氏肯按照劉邦的意思來任命丞相,那麼,漢帝國就會按照這些丞相的意思向前走。

但是,劉邦的這種牽制藝術之所以能得逞,是因為他在上這一道保險前早已經上了另外一道保險。這道保險就是誅滅異姓諸侯。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