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的儲位亂局 劉邦更希望劉如意繼承其皇位

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立呂後生的兒子劉盈為太子,後來劉邦發現劉盈比較懦弱,不適合當一國之君。劉邦比較看好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於是劉邦決定廢長立幼。但是在廢立的過程中,精明強悍的呂後通過跪謝周昌,請出商山四皓等手段,保住了太子之位。當我們回過頭來再看這個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戚夫人是有很大可能取得勝利的,因為劉邦是站在戚夫人一邊的。但是戚夫人最終還是失敗了,那麼戚夫人到底敗在哪裡呢?她為什麼會失敗呢?

戚夫人的失敗,涉及到了三個人--戚夫人、劉邦、呂後。我們先看看戚夫人,她敗在什麼地方?首先我們看戚夫人的能力。從歷史的記載來看,戚夫人最大的能耐是在玩兒上,就是歌舞、吹拉彈唱這些方面。再一個是哭,她沒有其它的能力,她沒有呂後的政治才幹,她本身的能力太弱。第二,勢力單薄,戚夫人只有她自己和她的兒子趙王劉如意,她沒有形成一派勢力,她在朝臣之中沒有朋友,沒有支持者,沒有交往的人。所以,戚夫人能力太弱,勢單力薄,她要辦的廢立這件事情阻力又特別大,主觀上能力弱、勢力小,客觀上阻力太大。

我們再來看劉邦。在戚夫人廢立太子失敗這個問題上,劉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劉邦的責任首先是立儲過早,他既然沒有看準,為什麼那麼早就把劉盈立為太子?當時立太子的時候,他才有兩個兒子,到後來有八個兒子,開始只是在兩個人之間選,後來到八個人中選,等到了八個人時,覺得立得不合適了,當時為什麼要立那麼早呢?第二,慮事不周。考慮事情戚夫人可以說是個無知少女,但是,劉邦你不能說無知吧,50多歲了,老謀深算,難道不知道辦這個事嗎?他想立小的取代大的,結果大的不願意,朝臣不願意,攪得大家都不願意。

這很難辦到的事情在沒有把握之前,怎麼敢輕易向戚夫人許願呢?一許願,一支持,戚夫人鬧騰得更厲害,最後這個事辦不成了,他一撒手而去,把他的愛妃和愛子撂在那兒任人宰割,所以說,劉邦負有很大的責任。劉邦在處理國家大事上是一把好手,但在處理家庭事上他確實不行。第三,優柔寡斷。他開始想廢,後來四個老先生一來,他又改變主意了。劉邦是戚夫人惟一的靠山和支持者,他來了個單邊撤軍,戚夫人豈不就絕望了?歷史上廢立太子確實不容易,但是並非沒有做成的。我們看看劉邦開國的漢代,漢景帝繼位以後就廢了舊太子,立了王夫人的兒子劉徹為新太子,這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漢武帝,如果不是廢太子的話,漢武帝就不可能做皇帝了。漢武帝當了皇帝以後也廢太子,當然他廢太子動靜更大,京城打起仗來殺了人。但是,不管是漢景帝也好,漢武帝也好,他們不做則已,做則必成,手腕特別強硬。劉邦是開始要廢,後來又軟了,表現得十分優柔寡斷。

我們再看第三個人呂後。呂後在這個事情中是勝利者,呂後的勝利首先是她的政治才幹。呂後是很有能力的人,戚夫人遠不是她的對手。呂後最出色的能力表現在她借力打力,借朝臣之力,打擊劉邦和戚夫人;借輿論之力,打擊廢立這個計劃。再一個,呂後妻黨勢力不可小覷,她作為劉邦的妻子,有整個外戚的一派,她的兩個哥哥都封了侯,呂家已經形成了一個呂氏外戚派。我們前面講過漢初宮廷三派,其中一派就是呂氏外戚派,這一派儘管力量弱小,但它是一派勢力。而戚夫人是一個人,一個人面對一派,這個結局也是可以想像的。所以,戚夫人的失敗,是她本人和劉邦、呂後三人錯綜複雜關係,以及各種力量較量的最終結果。無論如何,呂後是靠著手腕保住了位子,她最有效的政治手腕就是請了商山四皓,使劉邦徹底改變了主張,最後保住了太子之位,也住了她的皇后之位。

不管怎樣,戚夫人最終失敗了。但是劉邦作為皇帝,他應當比戚夫人更懂得廢長立幼成功的幾率到底有多大。可惜劉邦在事情還沒有成功把握之時,他就向戚夫人發出廢長立幼的信號,他這樣做,無疑是誤導戚夫人做出不理智的選擇。因為廢長立幼一旦公開挑明,呂後與戚夫人、劉如意必定結為仇家。劉邦深知呂後在殺韓信、彭越時所表現出來的殘忍和果斷。那麼他能夠保證戚夫人和劉如意在自己百年之後的生命安全嗎?

所以劉邦晚年在廢立之事失敗以後,他一直心裡面非常鬱悶,他很痛苦,自己想辦的事情辦不成,又擔心他去世以後趙王的生命,所以他整天悶悶不樂,甚至於唱起了非常淒涼的楚歌。這個事情被一個年輕的官員發現了,這個官員叫趙堯,當時的官職是符璽御史,管皇帝的大印。趙堯就問劉邦,說陛下整天悶悶不樂,是不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是不是擔心陛下萬歲之後趙王的生命安全?劉邦一聽,點頭稱確有此事,他說我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趙堯告訴他,你應當給趙王選派一個強硬的人,去做趙國的國相,這個人必須具備幾個條件:第一,為人要正直,剛正不阿,他敢於抗上;第二,他還要被朝臣、被太子、被皇后所畏懼,大家都怕他。劉邦說,我也想到了,但是我找不到這麼一個合適的人。趙堯說,現在你身邊就有一個現成的人,這個人就是御史大夫周昌。周昌是御史大夫,就是副宰相,趙堯是周昌手下的符璽御史,趙堯就是推薦他的頂頭上司。劉邦一想,周昌這個人的確合適,因為周昌第一,是他的老鄉;第二,他是一個非常耿直的人,他能夠期期不奉詔;第三,這個人還有恩於呂後,呂後不會為難周昌。

劉邦就把周昌叫過來,說我想托付你一件大事情。周昌說,陛下有什麼事情就交代吧。劉邦說我想叫你到趙國去擔任國相。周昌一聽就流淚了,他說,是不是你不想要我了?從你起兵開始,我一直跟著你沒有離開一天,我現在是身居御史大夫的高官,是副國家級幹部,你現在要我到一個諸侯國去做國相,這個國相頂多是一個副省級幹部,從一個副國級貶到副省級,你要是真不想叫我干了,我就辭職,你別這麼寒磣我。劉邦說,你理解錯了,我確實需要你這樣做,他就把這個事情的原委給周昌講了一遍。周昌一聽明白了,欣然允諾,答應了。這是劉邦在廢立之事失敗以後,採取的第一個行動。

還有一件大事情。劉邦在最後病危時已經進入漢12年,這時候,突然聽到別人告訴他一個消息,說樊噲現在帶了幾十萬軍隊在邊疆,樊噲已經揚言了,一旦陛下萬歲之後,他就要帶著軍隊殺向京城,把戚夫人和趙王劉如意全殺了。樊噲的妻子是呂後的親妹妹,因此他跟呂後的關係走得很近。這個報告是誰打的暫且不談,劉邦這個時候已處在彌留之際,他一聽報告是勃然大怒,立即召見陳平,並且下詔,叫周勃跪在他的床前接受詔命,叫陳平帶著周勃,立即乘車到樊噲的軍中,劉邦交代了八個字:平至軍中,即斬噲頭。

說你陳平一到樊噲的軍中,什麼也不管,立即把樊噲的頭給我砍下來再說。陳平帶著周勃星夜兼程,趕往樊噲大營,兩人一邊走一邊嘀咕著。陳平說,這樊噲的頭,敢輕易地砍嗎?樊噲是大將,是功臣,手握重兵,再說他是呂後的親妹夫啊。這皇上眼看著不行了,大權馬上就落到呂後的手裡,咱倆可好,把她妹夫的頭帶回來了,咱倒是執行了皇帝的命令,等咱們交了差,恐怕自己的頭給誰砍了都難說。咱倆不如辦得聰明一點,到那兒把樊噲抓起來,弄個囚車給他押回京城得了,皇上說咋發落咋發落,把他帶回來就行了。周勃說,好,還是你想得周到。

兩人到了那兒,沒有直接去軍營,就傳了個話,樊噲很識相,自己來投案自首了,說你們不是要來抓我嗎?我自己來了。於是弄了個囚車押著就走,還沒有走到函谷關就得到消息,說皇上駕崩了。這下子,陳平把樊噲往那兒一放,馬不停蹄地趕回了京城。這個事情雖然擱置下來,但這是個大事情,從中可見劉邦即使到了最後的彌留之際,也不忘要想辦法保護趙王劉如意,只要聽說有人要殺這個兒子,他立即就要把那個人殺了,哪怕是他親妹夫也不行。他已經知道自己造的孽,埋下的禍根,他必須保護趙王劉如意。

劉邦為了保全自己的愛妃和愛子,派出忠臣周昌出任趙王劉如意的相國,以便保護劉如意,並且還要斬殺樊噲。可以說能想到的辦法劉邦都想到了,能辦到的事情劉邦也都辦了。那麼這能不能說戚夫人和劉如意就安全了呢?公元前195年,劉邦一切都安排停當之後離開了人世,太子劉盈順利繼位,是為漢惠帝,呂後由皇后升為皇太后。那麼劉邦去世以後,戚夫人和劉如意真的如劉邦安排的那樣保險嗎?

劉邦一死,惠帝一繼位,呂後一掌權,呂後馬上翻臉。呂後的政治強人的本色即刻表現出來,她下令把戚夫人囚禁在永巷,就是宮廷中的一個監獄裡。劉邦死的時候是62歲,當時戚夫人的年齡剛剛30歲左右,她的一頭秀髮全部被剃掉,然後給她脖子上繫了一個鐵圈,這是囚犯的標誌;身上穿著赭衣,就是囚犯的衣服,讓她在後宮整天舂米。戚夫人一邊舂著米,一邊唱著她流傳至今的一首名詩,叫《舂歌》:「子為王,母為孥,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使告汝」。說兒子做王,母親做囚犯,穿著囚犯的衣服,整天在那兒舂米,隨時都有亡命的危險,母子兩個人相距這麼遠,誰能替我捎個信,告訴我那個做趙王的兒子呢?戚夫人這個歌唱得很悲痛,也很淒慘;戚夫人這個歌,又是唱得極不理智。

當年因為一個不理智,挑戰皇后的位置,到了今天淪為囚徒,她應當知道呂後這個人是手段極其殘忍的,今天能夠虐囚,明天就能夠虐殺,在這種情況下唱這個《舂歌》,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會不會激怒呂後呢?至少在目前,呂後僅僅是懲罰了戚夫人本人,還沒有株連到趙王啊,她現在唱這個歌,明擺著是想依賴她的兒子,呂後聽了會有什麼想法呢?果然,戚夫人這支動聽的楚歌立即傳到了呂後那兒,呂後一聽是勃然大怒。

我讀《史記》在這之前,從沒有見過呂後大怒,這是她的第一次大怒,看來呂後是個有脾氣的人,只不過是劉邦在世的時候,她的脾氣掩蓋起來了,劉邦去世後,她的真面目終於露出來。呂後一怒之下就下令,你不是想依賴你那個兒子嗎?於是就召趙王劉如意進京,要殺了他。這就是戚夫人唱《舂歌》帶來的後果。呂後聽了這個歌馬上就想到,如果斬草不除根,劉如意長大以後,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要召趙王。

在對待戚夫人的問題上,呂後完全沒有了女性的善良。劉邦儘管安排得天衣無縫,戚夫人還是難逃一劫。此時的呂後還沒有把魔爪伸向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但是通過戚夫人的舂歌,呂後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劉如意的身上。那麼此時劉如意的身邊劉邦已經安排了周昌保護,而周昌又是呂後的恩人,呂後應該不會對他下手。那麼劉如意能逃過這一劫嗎?周昌能不能保住趙王劉如意呢?

當然召趙王第一個遇到的就是相國周昌的反對,周昌是受先王囑托保護趙王的,所以周昌就拒絕詔命,不讓趙王成行。呂後一聽,那行,不召趙王了,改召相國周昌進京,周昌不能不去了,周昌進京以後,呂後就指著他的鼻子大罵,說你不知道我最恨戚夫人和劉如意嗎?你為什麼不讓趙王劉如意進京啊?周昌這個直臣,在劉邦面前他敢於頂撞,「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詔」。這時他在呂後面前一個期期也沒有了,他再也不說期期了,因為他知道,頂撞劉邦跟頂撞呂後是兩種結果。

比較一下劉邦和呂後,劉邦想讓兩個兒子換換位置他都辦不成,呂後可不是換位置的問題,她是說殺哪個兒子就殺哪個兒子;劉邦辦不到的事,呂後就能辦得到。劉邦有事總是和朝臣們商量,還講點道理,叔孫通講了一番道理,張良講了一番道理,周昌也來個期期知其不可,這些在劉邦那裡都行得通;呂後可不跟你講道理,她就是殺,要麼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罵,周昌就沒有辦法了,只好再召趙王,趙王劉如意就乖乖地回來了。

劉如意一召進京,第二個保護人出現了,他是誰呢?他是呂後的親兒子漢惠帝劉盈。劉盈為人仁弱,但是非常講仁義,他知道他母親召這個弟弟回來沒有好結果,所以他親自去迎接,接過來就把劉如意安排在自己身邊日夜不離,飲食、起居都在他的保護之下。這麼一來,呂後一時就下不了手。漢惠帝劉盈這個人確實能力弱,但是至少他是一個正常的人,他起碼有同情之心,他並沒有因為當年弟弟和他的廢立之爭,就報復劉如意,而是主動地加以保護。

不過,劉盈還是太年輕,鬥不過他母親呂後。漢惠帝元年12月,有一天劉盈早晨出去打獵,走得很早,劉如意因為起不來床,所以沒有跟他一起去,就這一個時辰裡兩人永遠分別。呂後馬上得到報告,派人帶了毒藥,強行灌入劉如意的嘴中,毒殺了趙王劉如意。等到漢惠帝打獵回來,劉如意已經七竅流血而亡。殺了趙王以後,呂後的下一個動作就指向戚夫人,這就是非常有名的人彘事件。彘,就是豬,呂後這個刑法是慘不忍睹的,她把戚夫人的兩隻手砍掉,兩隻腳砍掉,眼睛挖出來,喉嚨強行灌了啞藥,讓她的聲帶啞了,耳朵給她熏聾,把這樣一個血肉模糊的人放在廁所裡面,叫做人彘,這種手段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即使要殺戚夫人,也就是一刀了斷完事,但這叫虐殺。就這樣呂後還不解恨,她還讓她兒子漢惠帝來看。呂後為什麼叫她兒子來看這個戚夫人,這一點我始終不明白。漢惠帝一看到廁所裡有這麼一個血肉模糊、還在蠕動的怪物,就嚇懵了。然後呂後告訴他,這就是戚夫人,漢惠帝看到這個情景是嚎啕大哭,回去就病了一年多。他後來說,我作為太后的兒子,太后竟做出這樣的事情,我要有這樣一個母親,叫我今後怎麼去治理天下的子民?從此以後漢惠帝心灰意冷,不再多管朝政,整天沉溺在酒色之中,過了七年,二十四歲的漢惠帝就病死了。這是呂後始料不及的事情。我們要說的是,呂後對戚夫人的虐囚與虐殺,這是一種非常不人道的行為,我們應當給予痛加指責。呂後這個作為,把她自己永遠釘在了中國歷史的恥辱柱上。

戚夫人死了,劉如意死了,呂後的這一做法讓她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狠毒的女人。當我們現在再回顧這段歷史的時候,還是覺得不寒而慄。戚夫人挑戰皇太后的位置就應該如此下場嗎?到底是誰製造了戚夫人的悲劇呢?

也就是說戚夫人的悲慘命運誰給她造成的?有人說,商山四皓那四個老傢伙,要不是他們出面,就沒有這些事了。宋代有一個詩人叫李覯,專門寫了一首詩叫《戚夫人》,詩中云:「百子池頭一曲春,君恩和淚落埃塵,當時應恨秦皇帝,不殺南山皓首人」。說當年劉邦在世的時候,每年七月七都和戚夫人到百子池邊去聚會,去遊玩;這四皓是為了逃避秦朝的大亂躲到商山去的,所以要恨的是秦始皇,為什麼不把這四個老傢伙殺了,當年秦始皇要是把他們殺了,不是沒有這商山四皓了嗎?

李覯這個詩認為,戚夫人的悲慘命運是這四個老頭造成的。還有一種說法是指張良。商山四皓固然起了作用,是誰推薦的他們呢?是張良。張良雖然足不出戶,但是他推薦了商山四皓,所以,張良也有責任。第三種說法是咎由自取。戚夫人自己有責任,戚夫人的責任在於劉邦寵愛她的時候,她很不理智地選擇了挑戰皇后的道路,這是一條高風險而把握不大的道路。第四種說法誰都不怪,是劉邦的責任。而且劉邦的責任最大。張良有什麼責任?張良無非推薦了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怎麼樣?他們頂多只能挨四刀,劉邦盡可以把他們處理掉,更何況他們何罪之有呢?

霸王別姬的時候項羽面臨的是江山美人問題。其實,劉邦在見到商山四皓之時,同樣面臨著江山美人的矛盾。到底是要江山還是要美人,劉邦選擇了江山,因為他怕違背天下輿論,易位太子導致朝政大亂,所以他寧可犧牲戚夫人也要保住他的大漢江山。所以在這一點上,有很多人把劉邦的戚夫人與項羽的虞美人二人做了比較,說戚夫人和虞美人,一個是勝利者劉邦的愛妃,一個是失敗者項羽的寵妃,但這兩個人的命運差不多都是一樣的。

清代有一個文人叫田雯,他寫了一首詠古詩,專門詠歎戚夫人和虞美人:「誰叫玉體兩橫陳,粉黛香消馬上塵,劉項看來稱敵手,虞夫人後戚夫人」。這個意思是說,最後這兩個美人都死了,看起來劉邦真跟項羽是對手,你倆打,你倆掐,到最後你的寵妃和他的愛妃兩個人下場一個樣。詩的意思主要是諷刺劉邦不能在身後保護好自己心愛的女人,這是又一種說法。

上面說了那麼多種看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覺得還不是說到了點子上。我們可以這樣想,假如劉邦廢立太子成功了怎麼辦?如果是那樣的話,豈不是戚夫人要做皇太后,趙王劉如意要做天子了嗎?戚夫人會怎麼樣去對待呂後呢?大概不會虐囚或虐殺,但是這都很難講。如果我們反過來再想一想,大家就會明白,戚夫人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是封建帝王的繼承製度造成的。封建帝王的繼承製度,規定了他只能在皇子中間選擇接班人,這裡面還有很多規定,比如說選嫡、選長,而且選過以後不能再廢,這個制度本身決定了皇子們的命運。不論是呂太后當權,還是戚夫人當權,失敗的一方總是很悲慘的。所以說這個廢立之禍,商山四皓、張良、戚夫人、劉邦、呂後,各人都有不同責任。而最根本的源頭是封建帝制。

總而言之,呂後是殘殺了戚夫人,毒死了趙王劉如意,這是她的目的達到了,然而使她始料不及的是連累到了她的兒子,是她害死了自己的兒子漢惠帝劉盈。本來手握大權的呂後,可以遙控她兒子去掌權,而漢惠帝的去世,使呂後面臨一個空前的難題,手中握的大權怎麼辦?是繼續掌權,還是放棄權力?她怎麼繼續鞏固已經奪到手裡的權力呢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