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先封雍齒的歷史前提:新王朝面臨嚴峻挑戰

漢高祖劉邦以「能謀善聽」著稱於世,其用人之術也向來為人津津樂道。對此,他自己亦躊躇滿志,嘗言:「人傑矣,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界亦公認,在秦末義軍眾多領袖人物中,劉邦對賢達志士具有超越其他任何人的吸引力。

實際上,在司馬遷筆下,劉邦與每一位能臣、勇將的交往,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經歷和耐人尋味的曲折。其中均彰顯了他獨特的人格魅力。而在漢初布衣將相統治集團中,與劉邦關係最複雜,感情糾葛最難理清的,要屬曾被劉邦於起義之初便委以駐守自己家鄉「豐」地重任的雍齒了。

《史記》未專門為雍齒列傳,據今江蘇省徐州市相關地方志載:雍齒,沛縣人。《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稱雍齒「故沛豪,有力」。是說他曾為沛縣豪強,蠻力過人。就是這個雍齒,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 208 年),卻在守衛「豐」期間,投降了魏國人周市。成為秦末漢初著名的「叛劉降魏」事件的主要當事人。他無異於在劉邦後院放了一把大火,發動了一次軍事政變,對整個反秦義軍陣營和秦朝上下的震動都是可想而知的。故爾,筆者稱其為「漢初第一大案」。對於事變發生的原因,除「陳王使魏人周市略地豐沛」( 見《高帝紀》 )之外部條件外,司馬遷還談到「雍齒與高祖有隙」,「本不願歸屬劉邦」。

至於事變的具體過程,《高祖本紀》則幾乎沒有作任何記載,《漢書》僅說事件發生後「雍齒」奔魏,後周市為秦大將章邯所殺,雍齒則杳無音信。《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僅有雍齒「以趙將,前三年從定諸侯,兩千五百戶,功比平定侯」一句而已。是說雍齒後來又以趙國將領身份歸順了劉邦。至於它是如何成為趙國將領,亦不見太史公有所記述。除此之外,人們再也無法知曉雍齒的活動細節。

然而又是這個曾犯有「叛逆」罪的雍齒,在消失了近8年之後,於高祖六年(公元前 201 年),《史記》竟又讓其名字突然出現在漢王朝封賞的功臣名單中。還說是:「急先封雍齒。」且僅提及名字而已。更恰似一團迷霧,使本來視「雍齒降魏」事件為一「疑案」的讀者再次陷入困惑,大家不禁會對漢皇室「封侯雍齒」的做法提出種種疑問。相信深入探索解密該疑案內幕,應能成為關心秦漢歷史的人們的熱門話題。

首先讓我們瞭解一下劉邦先封雍齒的歷史背景。據《史記》載:大漢王朝建立伊始,百廢待興,人心思治,穩定政局修復經濟的壓力十分嚴峻。

然而對高祖皇帝來說,最緊迫的壓力還不在於此,而是如何安撫那一批在起義之初便跟定自己衝鋒陷陣,戰績卓著的功臣。這些人整日仰望權貴齊天的漢家皇帝,內心難以平衡。他們在焦急地觀察著朝廷動向,翹首以待與昔日的平民兄弟劉邦分享勝利果實。蕭何、曹參等已經封侯,他們已饑不可耐,甚至在朝堂上發牢騷,下朝後則交流串聯。其活動已對新皇朝構成了潛在危脅。如何妥善地對這批功臣進行嘉獎,並盡量減少後患,是漢王室必須正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實,古往今來新舊朝更替之時,每一個奪取政權的開國之君在立國之初都會面臨如此問題。這裡只是司馬遷為後世留下的漢王朝處理此類棘手問題的一個範例。《留侯世家》便較翔實地記載了劉邦穩妥解決這一危機的全過程:

上(高祖)已封大功臣二十餘人,其餘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蕭、曹故人所親愛,而所誅者皆平生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上乃憂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

上述記載是說:漢高祖已封賞二十多位大功臣,其餘的則互相爭功,私下交頭接耳,卻被劉邦發現。他便問:「這些人在說什麼?」

留侯張良說:「陛下不知道嗎?在商量謀反呢!」

劉邦一聽頓時警覺:「天下安定了,為什麼還要謀反?」

張良說:「陛下來自平民,這些人跟你一道打天下,現在陛下貴為天子,已封的功臣像蕭何、曹參都是你的老鄉和親信,而你所殺的都是平生所怨恨者。軍吏雖然在統計大家的功勞,但天下土地就那麼多,這些人便擔心不可能全部封賞,還擔心平時犯的過失若被抓住,可能還會招致殺身之禍。所以在商量謀反呢!」

張良如是添油加醋的目的,現在是無法考證了,但經過張良這麼一咋呼,劉邦果真犯起愁來,便向張良討教解決矛盾的辦法。於是,張良認真地問:「皇上平生最憎恨誰,而此人又是為群臣所知曉的?」

劉邦說道:「雍齒與我原先就有隔閡,還經常侮辱我,弄得我當眾下不了台,我早想殺掉他,無奈他立功太多,所以不忍心。」

張良便說:「你就先封他為侯,以告示群臣。大家見雍齒這種人都能封侯,便會堅定忠於大漢的信心。」

接下來丞相、御史便按高祖旨意定功行封,並宴請功臣。群臣皆喜出望外。

《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