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女皇武則天為何否定一生事業甘為李家媳婦

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武則天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其狠毒殘忍要超過呂後和慈禧太后,而她治國的能力又與蕭太后不相上下,她的權力慾則達到了不可逾越的巔峰。然而,令我們無法想到的是,武則天的遺囑中充滿了善意和謙虛,她在遺制中宣佈:

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她不再當皇帝了,自甘為李家的媳婦。

她寬恕甚至討好政敵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韓瑗的子孫親屬,讓他們全部復業。

她不再有任何鋒芒,她與整個世界和解了!

這個與她生平作風截然不同的遺囑,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業,讓我們很是驚訝。

是什麼促使她立下這樣的遺囑呢?

比起上述四位女子,武則天的事業顯然更加輝煌。呂後、慈禧太后再怎麼囂張,也不敢自稱皇帝;蕭太后再怎麼強悍,也沒有自稱皇帝;孝莊太后則壓根不願當皇帝;而武則天,在中國漫長的男權社會裡,是唯一一個敢稱皇帝並以皇帝之名統治中國長達16年的女皇帝,這是空前絕後、令整個世界都要震撼的!

在通往女皇的道路上,武則天使用了大量非正常手段,其狠毒殘忍要超過呂後和慈禧太后,而她治國的能力又與蕭太后不相上下,她的權力慾則達到了不可逾越的巔峰。然而,令我們無法想到的是,武則天的遺囑中充滿了善意和謙虛,她在遺制中宣佈:

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其王、蕭二族及褚遂良、韓瑗等子孫親屬當時緣累者,鹹令復業。

她不再當皇帝了,自甘為李家的媳婦。

她寬恕甚至討好政敵王皇后、蕭淑妃、褚遂良、韓瑗的子孫親屬,讓他們全部復業。

她不再有任何鋒芒,她與整個世界和解了!

這個與她生平作風截然不同的遺囑,基本上否定了她一生最大的事業,讓我們很是驚訝。

是什麼促使她立下這樣的遺囑呢?

對這一遺囑的解讀,我們依然不能局限於就事論事地做粗淺的判斷,而是要聯繫與遺囑相關的一切重要事件,乃至要從武則天的生命軌跡與心理軌跡處尋找答案。

血腥鋪成的通天之路

武則天,原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唐朝開國功勳武士擭的次女,生母楊氏是武士擭的續妻,隋朝宰相楊達之女。武士擭夫婦均信仰佛教,武則天年幼時即與佛教結緣,披緇衣,並取名為「約」,字「明空」。後來,武則天以「曌」自名,即由「明空」轉化而來,含有「日月當空」以及「悟空明性」之意。武則天的童年是在幸福時光中度過的,她聰明伶俐,隨父親到處遊歷,頗增見聞。十一歲時,武則天的父親去世,她與母親開始飽受異母家兄武元慶、武元爽,以及堂兄弟武惟良、武懷運等人的冷眼,這種命運的轉折,使武則天過早地體會到世態炎涼,使其敏感的內心蒙上濃厚的陰影。幾乎所有的心理學家都承認,童年及少年時代的遭遇,會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最重要的影響。武則天即為如此。她一方面熏陶著佛教的慈悲與神秘,另一方面感受著世事的無常與冷酷;一方面因冰雪聰明受著許多人的稱讚而洋洋得意,另一方面又強烈地意識到家族內部的薄情而備感壓抑;巨大而激烈的矛盾過早地壓到武則天身上,使她在無意識中養成了多重人格:她獨立,並有一股非常激烈偏激的煞氣,而這種煞氣又被早熟的她掩藏起來,轉化為女兒身上少有的男子剛強氣質。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聽說武士擭之女美麗聰明,召入宮中,立為才人,賜號「武媚娘」。此時的武則天只有14歲。母親楊氏不忍女兒離開,傷心地慟哭起來,武則天神態自如,勸母親說:「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新唐書·武後傳》)可見,武則天已有雄心,她已急迫地想要離開像籠子一樣的家族。入宮後,武則天以獨特的氣質脫穎而出,給唐太宗留下深刻印象。皇宮中有一匹烈馬,無人能夠駕馭。武則天主動請纓,對唐太宗說:「妾能制之,然須三物,一鐵鞭,二鐵撾,三匕首。鐵鞭擊之不服,則以撾撾其首,又不服,則以匕首斷其喉。」其剛性氣質令久經沙場的唐太宗刮目相看。貞觀二十年(646年),唐太宗病重,太子李治每日入侍,武則天開始與太子接觸,結下了熾熱的戀情。在此期間,武則天曾被一種玄秘的說法困擾,差點遭滅門之禍。

古代宮廷裡存在許多真真假假的神秘文化。有種說法,從天空的星辰變化可以看出人間的大事。古人對此深信不疑,而且專門設置觀察天象的史官。唐太宗晚年,唐都長安經常在白天看見太白星,太史占卜後得出結論,說:「女主昌。」民間也暗中傳播著一本《秘記》,裡面記載:「唐三世之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聽了,非常憎惡。

一天,唐太宗與武臣們一起在宮中行宴,宴會非常熱鬧,君臣間也比較隨便,說說笑笑,並以酒令娛樂。酒令的內容圍繞著每個人的小名展開。輪到左武衛將軍武連縣公武安李君羨行酒令的時候,他自稱小名為「五娘」。唐太宗聽後很驚訝,但不動聲色,笑著說:「何物女子,乃爾勇健!」大家也跟著大笑,看李君羨五大三粗的武夫模樣,怎麼有一個女子的小名。其實,在融洽的氛圍內,唐太宗已動了殺機。按照男性在整個社會所佔據的絕對優勢,他不認為會有一個女子可以奪走他的李氏江山。那麼,為什麼會有「女主」的傳言?這是他非常忌諱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如今,從李君羨的言談中,他聯想到占卜的結果及《秘記》中的傳言,認為李君羨官名封邑都有「武」字,現在又知道他的小名竟然是「五娘」,那麼,所謂「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中的「女主武王」,很可能就是「五娘」了。所以,不久以後,唐太宗就把李君羨派出京城,任為華州刺史。又過一段時間,唐太宗迫不及待地找了一個罪名,以李君羨與妖人勾結,圖謀不軌,將李君羨殺死。

此事過後,唐太宗仍不放心,就秘問太史令李淳風:「《秘記》所云,信有之乎?」

李淳風回答:「臣仰稽天象,俯察歷數,其人已在陛下宮中,為親屬,自今不過三十年,當王天下,殺唐子孫殆盡,其兆已成矣。」

唐太宗非常相信李淳風,一聽此話,差點蹦了起來,心想:「此人如此狠毒,竟要殺盡我的子孫麼?」於是,馬上追問道:「疑似者盡殺之,何如?」就是想將宮中所有與「女主武王」有關的人都殺掉。若如此,武則天肯定在第一批被殺的犧牲品當中。

幸好李淳風不願意唐太宗大開殺戒,說:「天之所命,人不能違背。您無法將王者殺死,只能多殺無辜。而且自今以後有三十年時間,她也已?老了,怎麼說也會有慈善心腸,禍害或許不會很大。如果皇上您現在藉故將其殺害,上天或許滋生強壯之人,以極端怨毒之心行事。到那時,恐怕陛下的子孫,無一能夠生存!」

聽了這些話,唐太宗沉默不語,終於將殺機隱藏下來。

然而,無論如何,按照當時的觀念,此事關係唐太宗的子孫及整個王朝的命運,唐太宗不可能不重視之。武則天就在他的眼皮底下,唐太宗豈能不暗中審查。而武則天聰慧敏俐,又膽識超人,不僅逃脫危險,而且與李治發生關係。

唐太宗病逝後,武則天被迫到感業寺當尼姑,雖與佛教結緣更深,但也嘗盡人間辛酸苦惱。寺廟中的明爭暗鬥使她對佛教的慈悲產生了懷疑,而激情與野心被壓抑得越久,反彈起來也就越強烈。所以,當唐高宗到感業寺行香的時候,武則天想盡辦法與之相見,二人舊情重燃,均流下眼淚。王皇后得知這一消息,主動建議皇上將武則天召進宮中,武則天由此重入皇宮。此中細節,可看《唐太宗遺囑密碼》中的介紹。

總之,武則天進宮後,將皇帝的三千寵愛集於一身,並迅速以拉攏威脅等手段,建立起由大量太監宮女組成的網絡,展開爭奪皇后寶座的激烈鬥爭。為達到目的,她不僅以親手殺死女兒為代價損壞王皇后的名譽,而且誣告王皇后行「厭勝」巫術害人,不擇手段地排擠了王皇后和蕭淑妃。武則天成為皇后之日,即王皇后、蕭淑妃被打入冷宮之時。武則天將她們囚禁在一個別院,封閉嚴密,只在牆壁上開一孔以通食器,嚴防皇上見到二人。但有一天,唐高宗偶爾想起王皇后、蕭淑妃,逕自前來探視,當他見到二人的慘狀後,忍不住痛心地呼叫道:「皇后、淑妃安在?」王皇后哭泣著回答:「妾等得罪,廢為宮婢,何得更有皇后尊稱。至尊若思念昔日恩情,使妾等能再見日月,請求皇上將此院改名為『回心院』。」唐高宗點頭,說:「朕即有處置。」打算好好地安置二人。但還沒等唐高宗有所行動,這一消息已迅速被武則天的密探獲知。武則天聽後,大怒,派人將王皇后、蕭淑妃各打一百杖,然後斷去她們的手足,投入酒甕中,聲言要讓此二嫗骨醉,令二人在極端痛苦的狀態中維持數日才死。其殘忍手段真是比漢朝的呂後還有過之。

在入主中宮的鬥爭中,武則天也開始了與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等權臣的較量。她起初打算以和平方式籠絡長孫無忌等人,但無論如何低聲下氣,終無法得逞。武則天轉而產生濃厚的怨恨情緒。在褚遂良叩頭流血勸說唐高宗的時候,武則天在簾中大喊:「何不撲殺此獠!」可見,她已逐步邁向了政壇。由於皇后的爭奪戰是以皇帝、武則天為首的政治力量與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另一重要政治力量的較量,其成敗直接影響著整個唐王朝政治力量的變化。

所以,一旦長孫無忌被殺後,武則天的皇后寶座便堅如磐石。此後,武則天得到了唐高宗的專寵,唐高宗一共有12個子女,後面的6位都是武則天所生。可見,其他妃嬪再無法得到皇帝的幸御。顯慶元年(656年),先前由長孫無忌提議而立為太子的皇長子李忠被廢,代之以武則天年方4歲的兒子李弘,如此一來,武則天的地位更是牢不可破。

在朝廷中掌權的政治力量是由於擁護武則天而起來的,這無形中增加了武則天的政治砝碼,使她不再局限於在後宮中當皇后。顯慶五年(660年)以後,唐高宗因「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將朝廷的一些事情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性明敏,涉獵文史,處事皆稱旨」(《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唐高宗對武則天的處理非常滿意,於是委以政事。唐朝世風開放,女性參政的障礙相對其他朝要小得多。有了這樣的土壤,武則天的政治才能得以施展,並逐步組建了自己的權力網。她招納許多文學之士組成自己的智囊團,稱之為北門學士,讓他們編撰《列女傳》、《臣軌》、《百僚新戒》、《樂書》,凡千餘卷,頒發全國,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她讓智囊團參與朝政重事,經常密令他們參決朝廷奏議及百司表疏,以分宰相之權。武則天有計劃地將自己的門生擴展到普天之下,大開科舉之門,廣選官吏,培植自己的力量。這種行為一直貫穿她的政治生涯,直至發展為她親自當主考官(即由武則天首創的殿試)。她所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勸課農桑,薄賦徭,禁浮巧,省功費力役,廣言路,杜讒口等等,都是深得人心。她還主持修撰《姓氏錄》,不僅提高了武氏的地位,也有效地?攏了中下層官吏,使在當朝擔任五品及五品以上官職者均升為士流,對這些官員們無疑是莫大的恩惠。同時,這一打破門閥制度的做法,也是合乎民心順乎歷史發展規律的。所有這些政績的建立,都極大地增強了武則天的高貴權威。《唐會要·皇后》中稱武則天「參預朝政幾三十年,當時畏威,稱為二聖」。

武則天的權力慾顯然不斷膨脹,她的權力網不斷擴大增強,實際上掌控了朝廷的實權。這並不是唐高宗的初衷,他有點後悔,圖謀收回大權,借有人告發武則天在宮內行巫蠱之術為由,密令中書侍郎上官儀草詔廢後。豈知武則天的耳目遍佈皇宮,當她得知消息後,馬上找到皇帝,軟硬兼施,訴說自己的冤屈。唐高宗見事已洩露,強行廢後反而不好,於是把上官儀當作替罪羊,讓武則天將其滿門?斬。從此,武則天權勢更加強大,「黜陟生殺,決於其口,天子拱手而已」。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稱天帝,武則天稱天後。上元二年(675年),年僅24歲的皇太子李弘奏請釋放蕭淑妃的女兒,得罪了武則天,不幾天突然去世,時人認為是武則天毒死的。唐高宗很受刺激,病情更加嚴重,打算遜位於武則天,終因朝臣的強烈反對而作罷。接著,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李賢很想有所作為,迅速地發展自己的勢力,並衝擊著武則天。在權力鬥爭中,武則天是不會讓任何人的,即便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母子之間發生劇烈的矛盾,以致於李賢懷疑自己並非武則天的親生兒子。武則天為此大怒,隨便找了個借口,便把李賢貶為庶人(平民百姓)。然後,她將第三子李哲立為新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病逝於洛陽宮。臨死前將中書令裴炎召到身邊,留下遺囑:「太子柩前即位,軍國大事有不決者,兼取天後而止。」(《資治通鑒·卷二百三》)

按照唐高宗遺囑,太子李哲即位,成為唐中宗。武則天被尊為皇太后,繼續執掌著朝政大權。唐中宗年輕氣盛,不顧法度地破格提升皇后韋氏之父韋玄貞,當裴炎提出反對意見時,唐中宗大怒:「我就是將天下交付給玄貞,又有何不可!」裴炎憂懼,趕緊報告武則天。武則天雷厲風行地召集百官,當即下達太后令,將唐中宗廢為廬陵王,轉而立幼子李旦為皇帝,即唐睿宗。武則天之所以如此,其實都是為實現自己的野心做鋪墊。只不過,要做一個空前絕後的女皇帝,這樣的事畢竟有天大的風險,武則天膽大心細,是在一步步的試探中邁出步子的。

中宗被廢,是武則天預謀的一個大的試探。其結果引起了徐敬業等人的兵變,才子駱賓王還寫了經典名文《討武曌檄》,痛斥武則天的悖行,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天下」,來點燃大眾的反武激情。然而,徐敬業的兵變很快被鎮壓。顯然,無論是徐敬業還是駱賓王,並沒有召集到非常強大的力量。反而是武則天在平叛兵變的過程中找到了自信。由於裴炎請武則天歸政於皇帝,這勢必觸犯武則天的專權,她馬上命令手下製造裴炎勾結叛黨的假證據,將裴炎腰斬。朝廷上有一些官員同情裴炎,不相信裴炎會與叛黨勾結,武則天同樣以鐵血手段將這些大臣處置。此後,武則天一方面大開告密之門,重用酷吏,製造出千奇百怪的殘酷刑罰,使持有異議的大臣屢屢殘受非人折磨而死,恐怖氣息籠罩了整個朝廷!另一方面又大開誘惑之門,以高官厚祿吸引並破格錄用大量失勢和沒有背景的士人,使他們為己所用。

武則天為了做一個女皇帝,超越倫理極限,將已被廢為平民的二兒子李賢逼死,後來又將李賢的兒子——即自己的親孫子李守義、李光順活活鞭殺。將廢為廬陵王的三兒子李哲完全軟禁起來,使其沒有人身自由。將已經即位的皇帝李旦安置在別殿,不讓他參與任何政事,形同傀儡。為了試探這個小兒子,武則天還假意要歸政於皇帝,但李旦畏懼之心非常嚴重,根本不敢應承。這樣,武則天對最後所立的皇帝還是比較滿意的。

對自己的親生兒子尚且如此,對李氏皇族的其他子孫及大臣們就更加無情了。對於唐高宗的另外幾位兒子:皇庶子澤王李上金與許王李素節,一個被縊,一個因恐懼而自縊。另外幾位皇子,武則天出於權衡之術,雖然將成美封為恆王、隆基(即後來的唐玄宗)封為楚王、隆范封為衛王、隆業封為趙王,但派耳目嚴密監視,一旦有異,不惜採取任何血腥措施。

《資治通鑒》記:「太后自垂拱以來,任用酷吏,先誅唐宗室貴戚數百人,次及大臣數百家,其刺史、郎將以下,不可勝數。每除一官,戶婢竊相謂曰:『鬼樸又來矣。』不旬月,輒遭掩捕、族誅。」《武則天傳》的作者雷家驥先生曾做過一個統計,說:

筆者曾經以《舊唐書》所載初期皇族子弟二百一十五人作考察,他們從高祖皇帝以來發生事故者共有一百一十三人。其中在武後掌權後被殺或貶卒者有六十三人,占宗室事故率的60%;若加上武後時因罪被流徙、削爵或潛逃者十四人,則竟達73%之高。主要的屠殺懲罰都在革命前進行,遭難的皇族也以高祖和太宗二帝的子孫與他們的女眷為主,而連及親黨數百餘家。諸王、妃、主被害者皆被草草掩埋,幼者則沒為官奴,或者藏匿民間為傭保,故《通鑒》在革命前一個月敘述神皇殺宗室十二人時,遂特別聲明說:「唐之宗室至是殆盡矣!」

上述文字中所稱的「革命」,是指武則天發動的取代李唐建立大周的政權大變。

在此期間,武則天輕鬆地鎮壓了越王貞、琅玡王沖等為首的兵變,使她再一次證實了自己在政局中的絕對優勢,從而更加從容地走向女皇寶座。

毫不誇張地說,武則天是以鋪天蓋地的斑斑血跡,搭起了一座通往至尊的橋樑。她的性格中凸顯出魔鬼一般的沖天邪氣,令人畏懼。

對待酷吏的兩面手法

如果武則天只有令人畏懼的邪氣,那她絕對不會建立自己空前絕後的事業,也絕不可能將這一事業延續很多年。她可能會像秦二世一樣曇花一現,不得好死。但事實卻不是那樣。

武則天不僅有殺人不眨眼的一面,還有擅長籠絡人心的一面。她顯然很有節奏地把握著政治的巨舵,使其乘風破浪,一直駛往既定的方向。

酷吏的使用與拋棄,就是武則天所玩的重要棋子。

自中宗被廢、徐敬業等人兵變起,武則天深知宗室大臣對自己不服,所以決定大開殺戒,樹立自己的威嚴。這種不擇手段的極端行為,非正人君子所能為,只能由喪失人性的酷吏執行。為尋找並提拔酷吏,武則天發動了一場自下而上的運動。她首先大開告密之門,發下命令,只要有告密者,臣子們不得過問,都要提供當時最快捷的交通工具——驛馬,以五品官員的待遇供其飲食,讓其一路順風地抵達皇宮。武則天還特意強調,要打破貧富界限,即便告密者是農夫或者打柴人,也由武則天本人親自召見,並安排告密者住高級旅館。如果告密者所說的話符合武則天的心意,此人會馬上得到破格重用。如果告密者所說的話是虛構的,武則天也不予追究。這無疑是對投機告密分子最大的慫恿,所以,四方告密者蜂起。這些人當中,即出現了四位投機政治的酷吏。

胡人索元禮,揣摩到武則天的心意,靠告密起家,被擢為游擊將軍,受命專審案件。索元禮非常殘忍,他最大的本事是能將一個人的罪擴展到數十百人身上。武則天非常欣賞,數次親自接見並給予厚賞,以此擴張索元禮的威權。

長安人周興,也因告密高昇,成為秋官侍郎。

萬年人來俊臣是四人中最出名的。他組織了數百名無賴,不幹別的,專門以告密為事。他們不是先發現事實然後揭發,而是先確定對象,管他有沒有犯罪事實,便一窩蜂地捏造罪狀,到數處相關的朝廷機構告密,所告之狀都類似於「反革命」之類的大罪,迫使受狀機構不得不上報,由此,在某人被確定為這些人的對象時,無論其是否清白,已難逃劫運。

洛陽人萬國俊,職務是司刑評事,也是一位有名的酷吏。他?助來俊臣編撰了數千言的《羅織?》,將告密之術上升到理論水平。編成之後,他們將此毒?作為教材,訓練黨羽,教他們「網絡無辜,織成反狀,構造佈置,皆有支節」。

武則天每次想要整人的時候,就把這項差事交給酷吏們處理。索元禮等人爭先審訊囚犯、製造酷法。酷法中有「定百脈」、「突地吼」、「死豬愁」、「求破家」、「反是實」等名號。他們還非常變態地給不少酷刑起了狐媚的名字。例如「鳳凰曬翅」,是將被告的手和腳綁在椽木上,然後像絞繩索一樣絞轉四肢;所謂「仙人獻果」,是讓被告全身赤裸地跪在碎石頭上,雙手還必須將笨重的枷高高舉起;所謂「玉女登梯」,是把戴枷的被告驅趕到高高的木頭之上,然後讓人用繩子在後面拉其枷尾,被告如果不招,要麼被牽引窒息而死,要麼被拉到地面摔死。這樣的酷刑還有很多,所以某官員一旦落到酷吏之手,無論是否有罪,根本無法生還。

武則天借這些酷吏之手,大搞恐怖政治。《資治通鑒》稱:「中外畏此數人,甚於虎狼。」而「太后以為忠,益寵任之」。

酷吏最橫行的時候,是在武則天當皇帝之前。而在武則天受「聖神皇帝」尊號之後,為了籠絡和穩定人心,她開始殺酷吏以安天下。

周興是第一個被捕殺的對象。武則天派來俊臣審理。來俊臣與周興很熟,但根本不打算為周興求情。他接到武則天的命令後,若無其事地與周興一起吃飯。酒席之中,來俊臣問周興:「如果一個囚犯態度非常頑固,死不承認謀反,你會用什麼辦法對付他?」周興滿嘴酒氣回答:「這還不容易嗎?取一個大甕,用炭在四周燃燒。然後令囚犯進入甕中,在這種情況下,什麼事他會不承認?」周興說完,很是得意。來俊臣當時也不表態,而是令人按照周興的說法佈置了一個用炭火炙烤的大甕,這時才說:「有內狀告兄台謀反,請兄入此甕!」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請君入甕」典故之由來。周興猖狂已久,但一聽來俊臣的話,頓時面如土色,惶恐地叩頭服罪。來俊臣馬上定其為死罪。武則天還算為這只「家狗」留了點情,把他發配到嶺南。由於周興作惡太多,所以在半道上就被仇家所殺。

索元禮是第二個被殺的對象。他曾?是武則天手下的紅人,但武則天壓根只把他當一條「瘋狗」養著。由於索元禮最為殘酷,得罪了無數的人。武則天殺之以慰人望。

萬國俊也被處死。原因是他濫殺三百餘名嶺南流人,並招引其他人妄殺無辜達一千多人,致使事態擴大。武則天在天怒人怨的時候站出來當好人,將流人中未死的家屬放還,將萬國俊等人處斬,以安民憤。

來俊臣是「四大惡人」中最後一個被處死的。他惡貫滿盈,連武則天的家人武氏諸王與太平公主也為之恐懼,終於被告發,定為死罪。武則天本來還想寬恕他,但身邊的親信說:「俊臣聚結不逞,誣構良善,贓賄如山,冤魂塞路,國之賊也,何足惜哉!」武則天最終下決心將其處斬。來俊臣被殺之日,「仇家爭啖俊臣之肉,斯須而盡,抉眼剝面,披腹成泥」。武則天由此知來俊臣已為天下人仇恨。她再一次藉機籠絡人心,親自下詔數落來俊臣的罪惡,並說:「宜加赤族之誅,以雪蒼生之憤,可准法籍沒其家。」將來俊臣全家抄斬。

由上所述,武則天對酷吏採取了兩面手法。用得著的時候,就籠絡之;用不著的時候,就變通地利用,將這些吃人的狼轉變為替罪的羊,讓他們在結束罪惡人生的時候,還要再一次為武氏政權服務。

四大酷吏均死於自己的主子之手,進一步顯示了武則天嫻熟狠辣的權術。她將自己主使的冤假錯案也放置在這幾個人頭上,從而美化了自己。

神功元年(697年)九月,武則天與侍臣們有這樣一段對話:

太后謂侍臣曰:「頃者周興、來俊臣按獄,多連引朝臣,雲其謀反;國有常法,朕安敢違!中間疑其不實,使近臣就獄引問,得其手狀,皆自承服,朕不以為疑。自興、俊臣死,不復聞有反者,然則前死者不有冤邪?」

夏官侍郎姚元崇對曰:「自垂拱以來坐謀反死者,率皆興等羅織,自以為功。陛下使近臣問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動搖!所問者若有翻覆,懼遭慘毒,不若速死。賴天啟聖心,興等伏誅,臣以百口為陛下保,自今內外之臣無復反者;若微有實狀,臣請受知而不告之罪。」

太后悅曰:「向時宰相皆順成其事,陷朕為淫刑之主;聞卿所言,深合朕心。」(《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六》)

可以看出,武則天很輕鬆地把自己擺脫出來,而大臣們也將所有的罪惡推到了已死的酷吏身上。歷史的玄妙在於它的變幻莫測上。以我們現在的觀點,武則天無疑是一個劫取李家天下的大魔頭。但在當時,武則天卻是披著「神聖」的光環、在萬眾的「擁戴」下成為女皇的。

武則天要當女皇帝,這種千年不見一次的創舉,遠遠超出世人的想像力。

怎樣才能讓世人接受?這一定是武則天必須思考的問題。

封建王朝中,一個女子出頭露面都為世俗所不容,何況出現一個統治萬民的女皇帝。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世俗根本無法接納的想法。在所有的人看來,這種想法一定像晚上能看到太陽一樣荒唐可笑。而武則天就是要讓荒誕變為現實。行此非常舉措,除了使用酷吏、玩弄權術之外,還必須有超自然的理論來支撐。

中國封建文化中有最為豐厚的「神化」土壤,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民眾,都似乎願意把某一個人神化,以便大家都跟從他,如此便出現了最高的專權者皇帝。中國古代民眾的宗教信仰遠遠比不了西方國家,而對神化的皇帝卻有最高的尊崇與迷信。武則天及其黨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牢牢抓住這一沉澱於大眾內心的潛意識,將「造神論」發揮到了極限。

唐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暗中派人選了一塊特殊的白石,並在上面鑿上文字,稱:「聖母臨人,永昌帝業。」然後支使雍州人唐同泰向朝廷呈獻,自稱是在洛水中偶然獲得。武太后大喜,將這塊石頭命名為「寶圖」,擢升唐同泰為游擊將軍。接著,她在此事上大做文章,下詔要親自到洛水拜祭,接受「寶圖」。她在南郊祭天的時候,禮畢,御明堂,召見群臣,命令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必須在拜洛日期前十日聚集神都。因「聖母臨人,永昌帝業」是上天的「旨意」,所以眾臣為武太后加尊號為聖母神皇,作神皇三璽。

一個多月後,聖母神皇與民同慶,大赦天下,將「寶圖」更名為「天授聖圖」,將洛水更名為永昌洛水,封洛水之神為顯聖侯,並禁止百姓在洛水漁釣,祭祀比四瀆。名圖所出處為「聖圖泉」,泉側置永昌縣。又改嵩山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如此一系列大肆宣傳和行動之後,普天之人都知道了「寶圖」之事,更記住石頭上所刻的文字。

武則天拜洛受圖時,皇帝、皇太子均跟隨其後,內外文武百官、蠻夷酋長各依方敘立,珍禽、奇獸、雜寶列於壇前,文物鹵簿之盛,場面之宏大,是唐朝興國以來從未有過的。

從此時起,武則天已被隆重地推上了神壇。

同一年,武則天毀掉乾元殿,命和尚懷義主持,在乾元殿舊址修築明堂。此工程耗費巨大,役使數萬人,年底建成。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上下三層,號曰萬象神宮。

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則天大饗群臣於萬象神宮,大赦天下。十一月,武則天頒行秦客所造十二個新字。太后自名「曌」,改詔曰制。

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東魏國寺僧人法明等撰寫《大雲經》四卷,稱武則天乃是彌勒佛下界,應代唐為閻浮提主。武則天下令,將此經卷頒行天下。

這一系列的活動,都由武則天的黨羽在背後主持。武則天一邊加大「神授天命」的宣傳,一邊觀察著朝野的反應。經過長期的醞釀,時機終於成熟。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侍御史汲人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餘人詣闕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武則天假意不答應,但擢升傅遊藝為給事中。這當然是一種暗示。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遠近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合六萬餘人,都仿照傅遊藝的舉動,上表請武則天改國號。就連皇帝本人也被迫上表,說自己不願意再姓李了,請求改為母親的武姓。

據說,就在六萬多人請求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天空中出現了異常的現象。只見鳳凰從明堂飛入上陽宮,在左台梧桐樹上停立很長時間,才向東南飛去。接著,有赤雀數百從東方飛來,迴翔於朝堂之上,另有黃雀跟隨。

這些異常的現象是有講究的。群臣視其為上天的指示。鳳凰出現,自是女皇帝的祥瑞。而大唐屬土德,土色尚黃,如今黃雀跟從赤雀,顯然像征著土(李唐)要跟隨火(武周)而生。天意不可違背,武後無論如何不能再推辭了。

如此這般,武則天內心非常興奮,但卻裝出非常勉強的樣子,三番五次推辭後,最終接受了皇帝和群臣的請求。

她選擇九九重陽節為登基的吉日,御則天樓,大赦天下,將唐朝改為周朝,她則成為周朝的皇帝,尊號為聖神皇帝。原先的皇帝被立為皇嗣,賜予武姓。以?來的皇太子為皇孫。

天授二年(691年)正月,武則天接受尊號於萬象神宮,旗幟尚赤,改置社稷於神都,正式建立了象徵天子之家的武氏七廟。

經過四十年的苦心經營,又經過三四年緊鑼密鼓的活動,67歲的武則天終於實現了夢寐以求的心願,將自身高高地置於萬民仰望的神座。她本人參與了造神運動,而在真正「神化」以後,她必定也飄飄然地認為這確實是上天的旨意。她從蒙騙別人,轉變為蒙蔽自己,並深陷其中。

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加尊號「金輪聖神皇帝」。

長壽三年(694年),武則天接受魏王武承嗣等人報上尊號「越古金輪聖神皇帝」。

天冊萬歲元年(695年)正月,加尊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四字;九月,加尊號「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同一年,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子武三思造出「天樞」,用銅鐵鑄成,高一百五尺,逕十二尺,銘記功德,稱「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天冊萬歲二年(696年)也稱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到嵩山封禪,祭奠天地;同一年建成新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號「通天宮」。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九鼎完成,共用銅五十六萬七百餘斤。

......

綜上所述,武則天的舉措是極端而迷狂的。這樣的自大者,必須經過無比痛苦的重擊後方能自悟。

女皇的情夫們

武則天有很多很多的男人,具體數目不好統計。這一直是後人攻擊的對象。但在當時,按照正常的推理,武則天既然當了皇帝,就像男性皇帝有三宮六院的妻妾一樣,她自然也應該配有許多的男人。所以,武則天養了很多男寵,並專門設置控鶴監安置他們。這在接受武則天為女皇帝的時代,應該是很正常的。

在所有的男人當中,除唐太宗、唐高宗之外,真正對武則天有影響的只有兩三位。

第一位要算馮小寶。

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千金公主為討好武則天,特地舉薦了孔武有力的馮小寶。武則天雖已六十一歲,但慾望仍旺盛,對馮小寶很是寵幸。當時武則天還沒有正式稱帝,為了方便起見,特將馮小寶剃度為僧,拜為白馬寺住持,自由出入皇宮。又以馮小寶出身寒微,令他與駙馬都尉薛紹合族,改姓薛,名懷義。並命薛紹認懷義為季父,好好伺候。懷義和尚受寵後,專橫跋扈,「出入乘御馬,宦者十餘人侍從,士民遇之者皆奔避,有近之者,輒撾其首流血,委之而去,任其生死。見道士則極意毆之,仍髡其發而去。朝貴皆匍匐禮謁,武承嗣、武三思皆執僮僕之禮以事之,為之執轡,懷義視之若無人。多聚無賴少年,度為僧,縱橫犯法,人莫敢言。右台御史馮思勖屢以法繩之,懷義遇思勖於途,令從者毆之,幾死」(《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就連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不放在薛懷義眼中,可見這個情夫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

薛懷義還是武則天政治上的得力幫手,是武則天「造神運動」中的主要干將。他與法明和尚等人一道,為武則天披上了神秘的佛教光環,提供了佛教治國的意識形態理論。

除主持建造萬象神宮等大工程之外,薛懷義還受命成為統兵首領。永昌元年(689年),武則天命薛懷義為新平道行軍大總管,統兵二十萬討伐突厥,大軍到達紫河一帶,沒有見到突厥軍隊,薛懷義便不再尋找,而是在單于台上立了一塊石碑,表述自己的「軍功」,然後「凱旋而歸」。長壽三年(694年),薛懷義再次率大軍征伐突厥,這一次,他的譜擺得更大了,竟然將當朝的宰相李昭德、蘇味道作為他的參謀。

在武則天的極度縱容下,薛懷義權傾朝野,越來越放肆,狂妄自大,乃至於連武則天也不放在眼裡。天冊萬歲元年(695年),薛懷義因武則天有新寵,心生嫉妒,竟在晚上將象徵女皇威權的天堂燒燬,火勢一直延至明堂,城中如同白晝。對此,武則天採取了遮掩的措施,並命薛懷義再次建造明堂與天堂。薛懷義因此更加驕橫,出入皇宮,言多不順。武則天害怕薛懷義對自己不利,密選百餘名有力的宮人保護自己。最後,武則天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把薛懷義抓捕,讓壯士們將其毆打致死。

薛懷義事件,對武則天是一重大打擊。事發之後,武則天一度心情灰暗,將「慈氏越古」的尊號去掉。但她畢竟是非常女子,幾個月後重新振作精神,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大赦天下,改元。

一年多以後,武則天又有新寵,即張昌宗、張易之二兄弟。此二人均二十歲出頭,很有姿色,擅長音律,粗通道術,承女皇辟陽之寵後,身價倍增,與當年的薛懷義不相上下。在女皇的高度寵信下,張昌宗、張易之也走上驕橫跋扈的道路,干預政事,貪污受賄,實施惡意的政治攻擊,其矛頭直指當朝宰相,並波及太子及公主,受到朝臣們激烈的反擊。而武則天始終袒護著自己的情夫,最終將洶洶大火引向自己。

武則天建立了不世偉業,不僅破天荒地當了女皇,開創了自己的王朝,而且令人驚異地穩穩坐了十四年皇座。這在絕對男權的封建社會中,真是不可想像。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女皇,在接班人問題上卻始終處於兩難抉擇。她可以通過「造神運動」把自己置於「半神半人」的超人狀況,從而成為一個國家的元首,但她無法改變整個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基礎。況且,在她自己的內心,也還是擺脫不了傳統的男權影響。她雖然非常寵愛女兒太平公主,但她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的帝位傳給女兒。接班人的競爭主要是在武則天的侄子與武則天的兒子間展開。

中國歷史上的女性專權,常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必須建立自己的勢力集團,這一集團的主要力量往往是娘家人。武則天也是如此。武氏家族是一個大的家族,在武則天的後輩中,最出類拔萃的是她的侄子武承嗣與武三思。尤其是武承嗣,稱得上武則天「造神運動」中最重要的功臣和始作俑者。武則天稱帝后,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為武氏的始祖,尊為文皇帝,尊自己的祖先平王少子武為睿祖康皇帝,太原靖王為嚴祖成皇帝,趙肅恭王為肅祖章敬皇帝,魏義康王為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為顯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為太祖孝明高皇帝,這些人的夫人均稱為皇后。然後,她大封武氏家人為王,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武攸寧為建昌王,武攸歸、武重規、武載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緒、武攸止等都被封為郡王,諸姑姊均被封為長公主。如此一來,武氏的力量頓時空前。而武承嗣謀取太子的呼聲則變得非常高。

武則天的兒子睿宗已被降為皇嗣,仍居住在東宮,實際上被嚴密地監管起來。武則天雖將兒子賜姓為武,而內心深處,仍將兒子劃在李家後代的範疇。

最初的時候,武則天確實傾向於武承嗣。為此,她將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的宰相岑長倩、格輔元誅殺。但武則天內心則不無矛盾,因為,皇嗣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

武承嗣為謀太子位,進行了積極的籌劃。永昌二年(690年)年底,武承嗣暗中指使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

王慶之見武則天,陳述請求。武則天說:「皇嗣我子,奈何廢之?」王慶之按照武承嗣的囑咐,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今誰有天下,而以李氏為嗣乎!」武則天下諭,令他出去。王慶之伏地,以死泣請,不離開。武則天心有猶豫,於是將一張印紙給他,說:「想見我時,以此出示門者。」王慶之以為得逞,屢次求見。武則天對王慶之得寸進尺的帶有要挾性質的舉止很是厭惡,大怒之餘,命鳳閣侍郎李昭德杖打王慶之。李昭德馬上將王慶之引出光政門外,對朝士們說:「此賊欲廢我皇嗣,立武承嗣!」命侍衛們扑打,一直打到眼睛耳朵都出血為止,最後又將其杖殺之。李昭德殺一儆百後,趁熱打火地對武則天說:「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顧托,若以天下與承嗣,則天皇不血食矣。」太后聽後,細一琢磨,確實是這個道理,哪有不傳兒子傳侄子的道理,哪有侄子當了皇帝而為姑姑立廟供奉的。於是打消了立武承嗣為太子的想法。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並不甘心,在擁有很高的權力後,太子之位強烈地誘惑著他們,讓他們繼續尋找機會。武則天為鞏固自己的皇位,大肆地殺害李唐皇族,這也間接地觸發了武承嗣等人的野心。他們不僅教唆女皇盡殺李氏宗室,而且不斷地營求為太子,多次指使人遊說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這一說法與李昭德等人的「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的說法相對立,似乎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武則天聽後,又有所猶豫。

武則天當朝期間,一直為接班人問題而頭疼。就像她既要創立自己的武氏王朝,又不能不承認自己的王朝獲之於唐朝,自己的夫君乃是唐高宗,所以在供奉武氏神廟的同時,又不得不供奉李氏皇族一樣,在這一關鍵問題上,她的內心始終充滿了矛盾。

一方面,她作為篡位者,一直將自己的兒子視為政敵,殺死了兩個,貶謫了一個,留在身邊的雖然非常聽話,但因為他才應該是李唐帝國合法的皇帝,所以無論如何仍然是武則天獨裁的有力競爭者,所以,武則天仍不時予以打擊,不僅將其變相地拘禁起來,而且完全將其排斥出典禮之外,並殺害了他的兩位妃子。另一方面,對武承嗣、武三思,武則天也是心有忌諱的。這兩位侄子的父親——即武則天的異母兄武元爽與武元慶,曾在武則天幼年時欺負武則天母女,武則天當權後,將他們流放於偏遠地帶,二人均憂慮而死。可以說,武承嗣、武三思的父親是被武則天迫害致死的。雖然二人對姑姑表現出無比的忠誠,但冷靜下來,武則天不能不對二人懷有戒備。

武則天行非常之事,就有非同一般的矛盾。

最後,還是名臣狄仁傑說服了武則天。《資治通鑒》記: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預知。」仁傑曰:「王者為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備位宰相,豈得不預知乎!」又勸太后召還廬陵王。王方慶、王及善亦勸之。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謂仁傑曰:「朕夢大鸚鵡兩翅皆折,何也?」對曰:「武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顯然,在武則天晚年,她不能不考慮自己身後的榮辱。這時候,狄仁傑的話說到她的心坎上。就是說,只有立自己的親生兒子為接班人,才可以永保自己得供奉,自己的子孫永遠承繼自己的事業——這才是為自己所設的最長遠的規劃。更何況,一旦自己死去,兒子們將不再成為自己的競爭者,只能是承繼者。也許,這才是武則天打開心結的真正想法。當時的社會確實存在著神秘的色彩。就在武則天即將打開心結的時候,她又夢見一個兩翅膀均折斷的大鸚鵡,狄仁傑乘機為其解夢:「鸚鵡的鵡,即象徵陛下您的武姓。鸚鵡的兩翅膀,是陛下您的兩個兒子。陛下您如果起用二子,那麼您的兩翅膀也就自然振奮起來了。」當時,武則天的兩個兒子,一個是皇嗣,另一個是被貶謫的廬陵王。狄仁傑建議她起用廬陵王。

就在這個關頭,又發生一件事,一支在外征戰的重要軍事力量向朝廷提出質問:「何不歸我廬陵王?!」

與此同時,武則天的兩個情人張易之、張昌宗見女皇已老,也為自己的將來擔憂。有位名叫吉頊的大臣乘機勸說二人:「天下士子庶民都沒有忘記大唐的功德,都想念廬陵王。現在主上春秋已高,大業須有托付;武氏諸王都非她所屬意的。你們何不從容勸說主上立廬陵王,以系蒼生之望!如此,你們不僅可以免禍,而且可以長保富貴呀。」二人聽後,連連點頭,屢次在武則天耳邊勸說。

種種跡象綜合起來,使武則天得出一個結論,無論為自身考慮,還是遵從天意人願,都應該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她徹底完全取消了立武氏兄弟為太子的想法,將廬陵王接回神都洛陽。

幾個月後,武承嗣見大勢已去,心情抑鬱,當年就得重病死去。太子之位再無懸念。同年九月,皇嗣主動提出讓位於皇兄,武則天乃立廬陵王為皇太子,復名顯。皇嗣李旦改封為相王。

走下神壇的武則天

在生命最後的歲月裡,武則天的心情是蒼涼的。記得她剛當女皇時,一切都籠罩在無比神秘的氣息當中。武則天以為自己與天相通,無所不能。不知怎麼回事,史書上竟然還有武則天在晚年生出牙齒的記載,這樣一來,武則天更以為自己能超越眾生了。她稱帝時66歲,70多歲時依然容顏不改,精力旺盛。74歲時吃「長生藥」,謀求通過道家養生之法,超越世人而達到長生不老。

但武則天終究還是人。當病魔一次次降臨之後,她也不能不覺察到自己的局限,這必定使她感到惶恐。以前的價值觀在困惑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她雖然仍在竭力地兼用佛道來謀求長生,但也不能不更加用心地安排後事。

武則天令皇太子改從武姓,並召集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寧等人,在明堂舉行誓言大會,昭告天地,將永遠和平共處。接著,武則天又煞費苦心地安排原來的李家與武家通婚,以便親上加親,不致於在自己死後兵戈相見。

武則天顯然是個很重情感的女子,在她身體衰弱的時候,她的兩位情人張易之、張昌宗受命主持朝政大事,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但二人都是沒有功德之人,又貪贓枉法,甚至要挾制太子,以致犯了眾怒。武則天一味包庇,使朝政出現了更大的危機。終於,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在武則天又一次病重時,朝廷中發生了政變。

癸卯日這一天,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左羽林將軍桓彥范、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帥左右羽林兵五百餘人至玄武門,作為政變的主要力量。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