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並非武則天所殺 實為後人醜化武則天而杜撰

充滿傳奇和神秘色彩的歷史真相往往與正史記載大相逕庭,但人們要研究歷史真相又不得不閱讀正史,正史常常為了達到撰史當朝的某些目的,將史實恣意誇大、過分渲染。研究歷史的人就是要從正史的字裡行間尋找蛛絲馬跡,還原出歷史事實的真相,逐個找出被篡改的史實,加以糾正,將面目全非的歷史澄清,展現出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原來面貌。正如本文將要敘述的李弘之死一事。

李弘,武則天長子,5歲被立為太子,是武則天能登上皇后寶座最大的籌碼。他身上承載著唐高宗的期望,被認為是王朝的未來,準備在政壇上大放異彩,但年僅24歲就莫名其妙地死了。他的死撲朔迷離,母親武則天似乎是最大的受益者,具備殺人動機,最有可能是殺人兇手,而且部分正史對此也言之鑿鑿,故而遂成定論,人們漸漸接受了這個「事實」。是耶非耶?這樁歷史公案的謎底是什麼?答案可能出乎人的預料。

首先,由三本正史的記載分析。

《舊唐書》的《高宗紀》說:「皇太子(李弘)弘薨於合璧宮之綺雲殿」,《孝敬皇帝弘傳》(李弘死後被追尊為孝敬皇帝)說:「上元二年,太子(李弘)從幸合璧宮,尋薨,年二十四」,都只提到李弘死的時間和地點,至於死的原因則沒有敘述。到之後的《承天皇帝倓傳》中有李泌對唐肅宗的一段話最早提出李弘是被鴆殺的:「高宗大帝有八子,睿宗(李旦)最幼。天後所生四子,自為行第,故睿宗第四。長曰孝敬皇帝,為太子監國,而仁明孝悌。天後方圖臨朝,乃鴆殺孝敬,立雍王賢為太子。」這句話有個最大的漏洞就是,武則天「方圖臨朝」,殺了李弘又得立李賢,李賢不見得能比李弘好控制,達不到順利臨朝的目的。其實瞭解李泌所在的歷史時期就能明白他說這段話的目的是借古諷今,當成一個寓言故事警戒肅宗別受張後的挾制殺害長子李俶,李泌以武則天的往事為殷鑒,將李弘比作當年被張良娣、李輔國進讒害死的李倓,故意把李弘說成被武則天鴆殺,以達到自己的進言說服肅宗的政治目的。所以李泌的「信口雌黃」根本不能做為武則天鴆殺太子的證據,《舊唐書》的編修者劉昫等人也摒棄了這種荒誕的說法,沒有記錄在高宗和李弘的紀傳裡,只做為實錄保留在李倓的傳中。

至於《新唐書》的《高宗紀》中就明明白白地揭示了「天後殺皇太子」,《則天皇后傳》說:「蕭妃女義陽、宣城公主幽掖廷,幾四十不嫁,太子弘言於帝,後怒,酖殺弘」(酖即鴆,毒酒),《孝敬皇帝弘傳》也有類似的敘述,眾口一詞:武則天鴆殺太子。《新唐書》各傳中提出的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李弘有治國之才,監國期間成績斐然,「仁孝謙謹,上甚愛之;禮接士大夫,中外屬心」,是武則天攫取權力的絆腳石;二是李弘請嫁蕭淑妃年逾四十的女兒惹怒武則天。先看第一個原因,武則天生有四個兒子,次子李賢與長子李弘相差不到兩歲,李弘死了,李賢立刻替補上來,殺一個根本不能解決問題,而且「兇案現場」在合璧宮,高宗也住在這裡,在他眼皮底下下手,風險極大,付出大收益微,萬一事情傳揚出去,武則天將喪失高宗的信任,喪失已攥在手中的權力,也將喪失千辛萬苦聚攬的天下人心,做為一個高瞻遠矚的優秀政治家,她不可能冒此大不韙。而說蕭淑妃的女兒幾四十簡直是無稽之談,鹹亨二年(671年),高宗李治四十三歲,長子李忠如果在世也就二十八歲,做為妹妹的二公主是絕對不可能超過二十八歲的,《新唐書》有故意誇大的嫌疑,可信度大打折扣。武則天縱然醋意大發,才遷怒於李弘,但為何不剷除二公主以解心頭之恨,而鴆殺自己的兒子,豈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況且請嫁二公主是李弘死前四年,武則天不會記恨長達四年才想起殺害親生兒子的。看來《新唐書》的說法也有失偏駁。

《資治通鑒》的記載則略顯暗昧。「天後方逞其志,太子奏請,數迕旨,由是失愛於天後。義陽、宣城二公主,蕭淑妃之女也,坐母得罪,幽於掖庭,年逾三十不嫁。太子見之驚惻,遽奏請出降,上許之。天後怒,即日以公主配當上翊衛權毅、王遂古。己亥,太子薨於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後鴆之也。」可以看出,《資治通鑒》故意將李弘與武則天所有衝突事件都堆在上元二年中敘述,而《資治通鑒》作為編年體史書,應是按事情發展順序逐年記載的,雖然推說「時人以為天後鴆之」,但分明使人順理成章地聯想成武則天與天子矛盾激發,導致武則天狠下殺手的。《通鑒》的主編司馬光思想偏於保守,支持王朝正統,「褒貶以言,孔道是模」,把儒家信條做為品評歷史人物的準則,反對女主亂政,所以不難理解所書的用意,但是又擔心玷污了自己「秉筆直書」的美名,於是在《通鑒考異》中為自己辯解說:「按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雲時人以為天後鴆之,疑以傳疑。」

《唐會要》、《肅宗實錄》等書,大體與上述三史的記錄大同小異,這裡就不贅言了。那麼成書較早的《舊唐書》、《唐會要》都找不到確鑿的證據證明李弘被鴆殺,而陸續修訂的《新唐書》、《資治通鑒》是在前人書中兼收並蓄而成,可信度遠不及前者。據駱賓王《討武曌檄》,說武則天「殺姊屠兄,弒君鴆母」,但半句不提鴆殺太子,這樣一個名正言順的討逆口號卻棄之不用,可見在當時社會根本沒有武則天鴆殺太子這一說法,或許真的是後人附會的呢。

那麼正值青春年少的李弘,為何二十四歲就匆匆過世呢?

鹹亨二年,李弘監國,但「太子多疾病,庶政皆決於至德等」。在他死後的《皇太子謚孝敬皇帝制》說:「庶其痊復,以禪鴻名,及腠理微和,將遜於位。而弘天資仁厚,孝心純確,既承朕命,掩郗不言,因茲感結,舊疾增甚」,《冊謚孝敬皇帝文》說:「頃炎氛戒節,屬爾沉痾,實冀微痊,釋余重負」,都說明李弘一直有舊疾,恰逢父親意欲禪位,恐托付不效,才舊病復發病逝的。《舊唐書》的《孝敬皇帝弘傳》還說了「自琰圭在手,沉瘵嬰身」一句,「瘵」即癆病,具體指出了李弘身患肺癆病,「十癆九死」,李弘早早逝世也就理所當然了。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在《從<一切道經>說到武則天》一文中考證,《一切道經序》可能是武則天親自撰寫的,他說:「李弘本多病,聞高宗欲讓位給他,因茲感結舊疾增甚,醫治不愈終致死亡。而觀《序》文,武後自言感痛難勝,為寫《一切道經》,與高宗在《紀》中說:『天後心纏積悼,痛結深慈』亦相吻合。這些都完全否定他書關於武後殺子之傳說」。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大致勾勒出李弘之死的輪廓:李弘於675年,因肺癆死於合璧宮,當時父親母親傷痛欲絕。到了肅宗時期,李泌為了警戒肅宗皇帝不能重蹈覆轍,編造了武則天鴆殺李弘的故事。吳兢、韋述在實錄的基礎上編撰國史,劉昫則以此為藍本,作成《舊唐書》,如實保存了史料。到了北宋,宋祁、歐陽修作《新唐書》與司馬光、范祖禹作《資治通鑒》時,意欲醜化武則天形象,根據一些查無實據的傳說杜撰出李弘被鴆殺的「歷史事件」,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百姓不知道實情,在口耳相傳中添枝加葉,於是出現了這樁歷史公案,而真相卻被歷史慢慢沉澱,被人們久久淡忘了。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