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竟是象棋迷 一盤象棋甚至決定太子命運

隨著電視連續劇《武媚娘傳奇》熱播,武則天的傳奇故事引人入勝,但大家是否知道,武則天還是一個象棋迷呢?

不少體育史料中都提到,在洛陽坐天下的武則天是個象棋迷,證據是宋代講史話本《梁公九諫》中的第六諫,說武則天某晚夢見與大羅天女下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忽然驚覺」。第二天早朝,武則天問狄仁傑怎麼看。狄仁傑反對女皇立武三思為儲,於是說:這個夢不吉利,「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將,失其所主」,現在太子廬陵王(武則天的兒子唐中宗李顯)被貶到房州,正是「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所以陛下才會做這個夢。

狄仁傑借此事力勸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這盤夢中之棋功莫大焉。

唐代是中國古代遊藝史上的鼎盛期。當時,圍棋、投壺、馬球、蹴鞠等不僅在國內流行,而且向外輸出到了日本、朝鮮等地,像戲也邁出了貼近現代象棋的一大步。

唐代對像棋貢獻最大的,無疑是《玄怪錄》的作者牛僧孺。牛僧孺是安定鶉觚(今甘肅靈台)人,兩朝宰相,著名的「牛李黨爭」主角之一,他做過伊闕縣尉、河南尉、河南節度使和東都留守等,在河南居官時間頗長,閒暇之時象戲怕是第一娛樂,除了著下對後世影響巨大的《玄怪錄》,牛僧孺還被認為是將「炮」引入象棋的第一人。元代僧人所著的《藏經·佛祖歷代通載》記載,古時神農氏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創製了象棋。

說牛僧孺是創製人有些誇張,改革者倒真有可能。隨著科技發展,重要武器的出現,的確可能會對模仿戰爭場面的象棋帶來變化。唐朝已經有了以機發石的攻城器械,比如《新唐書·李密》中提到的「將軍炮」,當時的炮字還是「石」字旁,而後世的象棋裡,的確保留了石字旁的炮。

不過,唐代象戲中究竟有沒有炮仍有疑問,缺乏文物佐證,《玄怪錄·岑順》中也沒有提到炮。到了火器被廣泛應用的北宋,包括炮在內的七種棋子,已經全部出現在了棋盤中。

「楚河漢界」宋代引入象棋

北宋是公認的象棋定型期,在寶應像戲的基礎上,出現了與今日體制、規則相同的象棋。洛陽、開封曾出土過基本完整的宋代瓷胎和銅質象棋子;2013年,禹州神垕鎮中心發現了宋元明連片窯址群,大堆的瓷器殘片中,也發現了一枚或為宋代的「卒」。

北宋第一位象棋譜學家是洛陽人尹洙,人稱河南先生,著有多部棋譜,圍棋、象棋都愛。他寫了一本書叫做《象戲格》,後來《郡齋讀書志》中也有此書,不過改名為《象棋》,這本書創下一個紀錄——我國文獻史上最早有姓名可考的象棋譜。

後人根據《象棋》推斷,北宋流行的象棋玩法並不止一種,但最主流的已經是棋盤縱九路、橫九路,棋子包括將、士、象、馬、車、炮、卒等32枚。宋代棋子的正面是字,反面是圖案,「將」是坐著的將軍,腰懸長劍;「士」是女將或宮女,上著戎裝,下穿裙子;「像」是一隻大象;「車」是帶有飛輪的輜車;「馬」是飛躍的馬;「炮」是飛石;「卒」是手執長矛的士兵。

炮最初是石字旁,現代火炮的前身是投石機。

與今天相比,尹洙所記錄的象棋只缺了「楚河漢界」。

眾所周知,「楚河漢界」在今天滎陽的廣武山上,公元前205年前後,劉邦與項羽在此相互攻伐多年,形成拉鋸後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史記》記載,「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

洛陽圍棋博物館收藏的青石棋盤,從縱橫10×9道的紋路以及士象所走的斜線看,與今天的象棋棋盤完全一樣。

「楚河漢界」是什麼時候進入棋盤的呢?北宋洛陽「二程」之一、理學家程顥寫過一首《詠象戲》:「大都博弈皆戲劇,像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宮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爭閒。」詩中提到「河」與「劉項」,說明程顥見到的這種象棋已經有了界河,北宋末年,李清照設計的一種象棋和打馬棋兩用的棋盤圖紙上,界河也是存在的。

但北宋象棋玩法很多,界河尚非定式,象棋完成「大一統」後,「楚河漢界」才普及開來。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