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政變:大唐王朝一代女皇武則天的最後歲月

武則天花了50年的時間讓權力競技場接受了一個女人,成為最高統治者。當公元690年,武則天正式稱帝,改唐朝為周朝時,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付出了包括青春年華和三個子女(兩子一女)的性命在內的慘重代價。誰料,登基僅僅是一系列更加錯綜複雜的矛盾爆發的開始。武則天的周朝在肇建之初就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儘管她左右支招、慘淡經營,其王朝也僅僅存在了15年。

英雄的暮年,往往更容易讓人看清楚英雄本色,折射出英雄的畢生奮鬥軌跡。705年,武則天改年號為「神龍」,這一年就被稱為神龍元年。也就在這一年,暮年武則天以非常方式被迫離開了權力競技場,後人稱其中的變故為「神龍政變」。

在李唐皇室看來,15年的武周歷史是拿不上檯面的。後代李唐朝廷對此避諱至極,絕口不談,彷彿從690年到705年的歷史是一片空白。因此,原始典籍中留下的有關神龍政變的資料非常少,為我們還原神龍政變設置了重重障礙。以《舊唐書》為例,《武則天本紀》中對於這次政變的描寫大而空洞:「神龍元年春正月……麟台監張易之與弟司僕卿昌宗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軍桓彥范、敬暉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誅之。甲辰,皇太子監國,總統萬機,大赦天下。是日,上傳皇帝位於皇太子,徙居上陽宮。戊申,皇帝上尊號曰則天大聖皇帝。」這段記載以白描手法講述了皇太子李顯率領羽林軍官兵衝入禁宮誅殺佞臣張易之、張昌宗,並趁機奪取政權,迫使武則天傳位給他的經歷。

而《唐中宗李顯本紀》中的記載則透露了更多的信息:「時張易之與弟昌宗潛圖逆亂。神龍元年正月,鳳閣侍郎張柬之、鸞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大赦天下……乙巳,則天傳位於皇太子。丙午,即皇帝位於通天宮,大赦天下,唯易之黨羽不在原限。」李顯的傳記相當程度上與武則天的傳記是矛盾的。在傳記中,誅殺張易之、張昌宗的主謀並不是皇太子李顯,李顯只是被動參與者實則是桓彥范、敬暉、崔玄暐、張柬之、袁恕己等幾位重臣策劃了殺奸臣逼宮的行動。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