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母親楊牡丹出身名門為何40歲才出嫁?

武則天母親楊牡丹(579-670),號太貞夫人,出身於關隴望族,系隋朝宰相楊達之女。她是在武士擭的原配夫人去世後,由李淵作主、桂陽公主(楊氏的堂嫂)撮合,以近40多歲的年齡嫁到武家的,生有三女,長女嫁給了賀蘭越石,三女嫁給了郭姓,次女就是武則天。母以女貴,楊氏生前先後被封為代國、榮國、鄭國夫人等,享盡榮華富貴。鹹亨元年八月二日,崩於九成宮之山第,春秋九十有二。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母因女貴,她的母親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太后」。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之母楊牡丹出身名門望族。在楊牡丹病重期間,武則天曾提出,將父母一起安葬在山西文水老家,但遭到母親拒絕。鹹亨元年(670年),楊牡丹生命垂危,武則天趕到洛陽也沒見到母親最後一面,十分傷心。

武則天很敬重她的母親,母親去世後,隨著她的權力不斷鞏固,她不斷加封母親並續建陵墓。因為楊牡丹在不惑之年才在唐高祖的撮合下,下嫁給武士擭,成為兩個已經成年孩子的後娘,武則天是楊牡丹和武士擭的二女兒。楊牡丹生前曾表示「願葬於先塋之側」,武則天便順從了母親。根據近代考古發現,如今的咸陽市渭城區底張街辦北杜一帶為楊氏家族墓地。

母親對武則天的影響顯然是不可低估的。據《從尼姑到女皇的政治博弈》一書所說,楊牡丹年幼時,不喜歡針織女活,卻對詩書禮儀頗感興趣,曾寫下「當使惡無聞於九族,善有佈於四方」。楊牡丹有了武則天後,專門請詩學、音律、禮儀方面的先生為她做家教。

武則天的《從駕幸少林寺》一詩中有這樣兩句:「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這兩句詩表達的是傷父母亡故而不及孝養的思想感情。《韓詩外傳》卷九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時光流逝再也追不回來了,親人離去就再也見不到了。

這首詩是武則天陪高宗游幸少林寺的時候寫的,詩有小序:「睹先妃營建之所,倍切煢衿,逾淒遠慕,聊題即事,用述悲懷。」「先妃」指的是武則天之母楊氏,則天立為皇后,追贈楊氏為太原王妃(670年追贈其父為太原王)、魏王妃(684年追尊其父為太師、魏定王)。「煢衿」,孤獨之感。武則天因為見到已故母親的營建之所,內心非常傷感,懷著「泣血」之情寫下這首詩。

通過讀詩,我們也可以體會到武則天對母親的深厚感情。也正是由於武則天對自己的親身母親懷有極為深厚的感情,所以她才會以尊母的方式推尊女性的地位。公元666年,武則天與高宗封禪歸來,途中參拜了老君廟,特意追贈老子的母親為「先天太后」。唐代規定,父親去世守孝三年;父親健在,母親去世守孝一年;母死時父親已逝,則為母守孝三年。上元元年(674年),武後在「建言十二事」中提出,無論父親生死,母親去世都應守孝三年。可見,對女性在家中地位予以尊重。武後這篇表文言辭極為懇切,且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很有說服力,遂得到高宗採納。

《武則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