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唐玄宗竟懼怕妒婦楊玉環?召幸妃子如同偷情

皇帝兼詩人的唐玄宗李隆基(現存詩約70首,《全唐詩》編為1卷),多才多藝,風流蘊藉,有許多「桃色故事」和「花邊新聞」。開元初年,玄宗每御幸一個宮女,就在宮女的手臂上標下印記,印文是「風月常新」四個字;印好後再抹上桂紅膏,以後水洗也不會褪色。宮女太多了,有時候難以取捨該由哪一個宮女親近「龍體」,宦官們便想了一個辦法:把宮女召集起來,當眾擲骰子,得勝者便去侍夜。於是宮中私下把這種骰子叫做「剉角媒人」。後來,楊貴妃得寵,「春從春遊夜專夜」(白居易《長恨歌》),這項「制度」才被廢止。

宦官高力士出使閩粵時,發現莆田縣(今屬福建)醫生江仲遜年僅十五歲的女兒江采蘋容貌出眾、能詩善文,便選歸長安,服侍玄宗。玄宗一見傾心,大加寵幸。江采蘋喜歡梅花,住所周圍栽滿梅樹,她時常流連花前,賞花吟詩,到夜晚仍不忍離去。玄宗見她愛梅,就戲稱她為「梅妃」。梅妃的這種好日子沒持續多久,強勁無比的競爭者楊玉環出現了,玄宗的感情急速轉移,但也沒有疏遠冷遇梅妃的意思。但是梅、楊二妃互相嫉妒,勢如水火;玄宗為了調和關係,把她倆比作舜帝的二妃娥皇、女英,人們聽了都暗暗發笑,認為這種比喻不倫不類。梅妃性情柔和,很快就敗在楊妃的手下,被迫遷往上陽東宮,孤零零地難以見到玄宗了。

過了一段時間,玄宗難忘舊情,晚上派小宦官熄滅燭火,用舞戲的馬匹秘密召幸梅妃到翠華西閣,再續前緣。纏綿之後,玄宗睡過了頭,衛士驚慌失措地跑進來報知楊妃就快闖進閣來了。玄宗急忙披上衣服,把梅妃抱起來藏在夾幕裡。楊妃進門劈頭就問:「那『梅花精』躲在哪裡?」玄宗說在東宮,楊妃說:「請把她召來,今天一同去溫泉洗浴。」玄宗說:「她已經被擱置冷宮了,不要和她一同去溫泉。 」楊妃審視屋內一周,大怒說:「屋裡菜餚果品零亂不堪,床下又有婦人留下的鞋子,今晚究竟是哪個女人在伺候您睡覺?歡醉到日出還不上朝?現在,您可以上朝去見大臣了,我留在這裡等您回來。」

玄宗支支吾吾,拉著被子面向屏風假裝打哈欠,說:「今天有病,我不能去上朝了。」楊妃見他耍賴,便氣沖沖地回自己的住宅去了。楊妃一走,玄宗趕緊尋覓梅妃,得知她已被小太監送走。玄宗覺得受了窩囊氣,徒步回到東宮,發怒殺了小太監,並把梅妃慌急中留下的鞋襪首飾等物品送還給她。梅妃對前來送物品的使者說:「皇上真要徹底拋棄我了嗎?」使者說:「皇上並不想拋棄你,只是害怕楊妃發火。」梅妃苦笑道:「害怕因為我而惹怒那個胖肥婆,這不就是拋棄了我嗎?」此後,梅妃雖又做了一些努力,但都在楊妃的阻撓下歸於失敗。一天,玄宗在花萼樓接待外國使者,忽又想起了梅妃,命令太監將一斛珍珠偷偷地贈給梅妃。梅妃沒有接受珍珠,只請太監捎回一首《謝賜珍珠》:「柳葉雙眉久不描,殘妝和淚濕紅綃。長門自是無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玄宗讀罷,悵然若失,悶悶不樂,命令教坊樂工譜曲演唱,曲名叫作「一斛珠」。

夏歷五月五日,玄宗在興慶池避暑,眾妃嬪都爭相憑欄觀看雌雄鸂鶒(xīchi。水鳥名,形大於鴛鴦,好並游,多紫色,俗稱紫鴛鴦))在池塘中戲水。玄宗在紅綃帳裡擁抱著楊貴妃,對眾妃嬪說:「你們愛水中鸂鶒,怎如我被底鴛鴦?」

玄宗還常和楊貴妃在皎月之下用錦帕遮裹眼睛,在一小片空地之內互相撲捉戲耍。楊貴妃年輕,每次捉玄宗都很容易,但玄宗卻總是逮不著楊貴妃,引得滿宮的人都拍手大笑。楊貴妃故意在衣服上掛了許多香囊,用香囊挑惹玄宗撲捉,玄宗屢捉屢失,逮不著人,只抓得滿把香囊,遊戲結束後笑道:「我確實比不上貴妃。」當時把這種遊戲叫做「捉迷藏」(「捉迷藏」一詞即源於此)。除了「文戲」,還玩「武鬥」,酒至半酣的時候,玄宗讓楊貴妃統領宮女一百多人,自己率領小太監一百多人,在庭院中排列成兩陣,手擎旗幟攻擊互鬥,打了敗仗的一方,每人罰喝一大碗酒——玄宗稱這種戰陣叫「風流陣」。

有一年八月,太液池中有幾千隻白蓮花盛開。玄宗與貴戚們設宴賞花,大家都對白蓮花讚不絕口。過了很長時間,玄宗指著身邊的楊貴妃對大家說:「白蓮雖美,怎比得上我的這個解語花!」(後來,古文便常用「解語花」來比喻美人)

另有一次,玄宗在百花院別殿裡讀《漢成帝內傳》,楊貴妃悄悄從後邊走來,用手拉了拉皇帝的衣領,問:「在看什麼書啊?」玄宗笑著說:「別問。你知道了又要煩人。」楊貴妃要過書來,見上面寫道:「漢成帝得到一個美女趙飛燕,她身瘦體輕,好像禁不起風吹。漢成帝怕她隨風飄走了,就為她造了一個水晶盤,讓宮人用手托著盤子,趙飛燕在盤裡唱歌跳舞。」玄宗問楊貴妃:「你能經受多大的風吹?」因為楊貴妃肌膚豐滿,略微發胖,所以玄宗故意說這話來戲弄她。楊貴妃說:「我是不如趙飛燕輕靈,可是我的一曲《霓裳羽衣》樂舞,足以超過前代任何人。」

野心家安祿山為討好玄宗,獻上了幾百粒壯陽藥,叫「助情花香」,大小和米粒一樣,顏色發紅,含香一粒,便覺陽氣勃發,筋力不倦。玄宗神秘兮兮地對楊貴妃說:「聽說漢代有一種藥叫『慎恤膠』,大概就是這類壯陽藥吧!」正當玄宗沉醉於「助情花香」的時候,安祿山舉兵叛亂,鐵騎攻破長安,玄宗倉皇逃往四川。行至馬嵬坡(在今陝西興平),禁衛軍嘩變,逼迫玄宗處死媚色惑主的楊貴妃。相傳楊貴妃在佛堂前梨樹下被縊殺時,脫落了一隻襪子,高力士揀起來藏在了懷中。後來玄宗夢見楊貴妃訴說此事,便問高力士:「貴妃遇難時丟下一隻襪子,你收起來了嗎?」

高力士把襪子交給了玄宗,玄宗寫了《妃子所遺羅襪銘》:「羅襪羅襪,香塵生不絕。細細圓圓,地下得瓊鉤。窄窄弓弓,手中弄初月。又如脫履露纖圓,恰似同衾見時節。方知清夢事非虛,暗引相思幾時歇?」——關於楊貴妃的遺襪,還有另一種傳說:楊貴妃被縊時,馬嵬坡客店的一個老太婆揀得了她的一隻錦襪,事後前來憑弔的遊客必須出百錢才得一睹這只襪子,觀者絡繹不絕,老太婆靠這只「搖錢襪」而成為大富戶。

唐朝楊貴妃的典故和人生結局

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女人比楊貴妃的故事更富浪漫情懷傳奇色彩的了。這樣的一位傳奇女子,那麼她的人生結局又是如何的呢?

楊玉環(719年-756年),字太真,祖籍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生於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她先為壽王李瑁的王妃,後為公爹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

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十四日,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禁軍嘩變,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楊貴妃天生麗質,為唐代第一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其中「羞花」乃楊貴妃。

楊玉環為隋朝宗室後裔,唐初被殺的楊汪之五世孫。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著名一笑

唐代唐玄宗的寵妃:楊貴妃,她有傾城傾國之美,天生麗質,又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以致唐玄宗對她寵愛有加!

那位萬人之上的大唐皇帝為了博得「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的歡心,每逢荔枝季節總要委派專人通過每五里、十里的驛站從四川(有的說從廣東、福建)馳運帶有露水的新鮮荔枝。宮中的享受又是極其奢侈,越是難得的山珍海味、希世奇寶越要進貢,除荔枝外,另有一美酒更是讓唐玄宗封為宮廷御酒,其釀酒用的水是高山上的清晨甘露,此酒具得天獨厚的四川興農釀酒之地利優勢,釀出來的美酒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當時楊貴妃在華清宮裡品嚐荔枝時是怎樣的一番動人情景,唐玄宗每每以此美酒與其對飲,楊貴妃在唐玄宗的心目中當然更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了。從此便有這歷史上這著名的一笑。「華清笙歌霓裳醉,貴妃把酒露濃笑」!那作為貢品進入宮廷的美酒,也取名為:露濃笑。

羞花典故

有一種小巧玲瓏的花卉,它的復葉酷似芙蓉枝,點點對稱,宛如鳥羽。植株上綴以數朵淡紅色的小花,狀若楊梅。人們用手一指,它那羽狀小葉便很快閉合,葉柄也慢慢垂下,就像初涉人世的少女,因為純潔和樸實,才那樣忸怩、嬌羞,所以人們都叫它「含羞草」。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捲了起來。宮女們都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含羞草「羞」於見人,是由於植物電的緣故。含羞草的葉棲基部,有一個薄壁細胞組織叫做「葉褥」,平時裡面充滿了足夠的水分。當葉片受到刺激時,薄壁細胞裡的水分,在植物電的指令下,立即向上部與兩側流去。由於葉片的重量增加,就產生了葉片閉合,葉柄耷垂的現象。含羞草植株纖細嬌弱,為了生存,它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形成了這種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

貴妃醉酒

她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三千寵愛在一身」,可她也曾一時失寵而借酒澆愁,醉後忘其所以,放浪形骸。

唐玄宗先一日與楊貴妃約,命其設宴百花亭,同往賞花飲酒。至次日,楊貴妃遂先赴百花亭,備齊御筵候駕,孰意遲待移時,唐玄宗車駕竟不至。遲之久,遲之又久。乃忽報皇帝已幸江妃宮,楊貴妃聞訊,懊惱欲死。楊貴妃性本褊狹善妒,尤媚浪,且婦女於怨望之餘,本最易生反應力。遂使萬種情懷,一時竟難排遣,加以酒入愁腸,三杯亦醉,春情頓熾,忍俊不禁。於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頻頻與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監,作種種醉態,及求歡猥褻狀,乃始倦極回宮。

死於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未尋得。

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裡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捨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裡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裡兒中」才傳得此說。

正史《舊唐書》記載:楊國忠等人被殺後,既而六軍不散,玄宗遣(高)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奏,帝不獲已(不得已),與妃詔,遂縊死於佛室。時年三十八,瘞(葬)於驛西道側。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淒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卷五十一楊貴妃傳》)

楊貴妃自縊死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楊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禁衛軍士兵解釋,"良久兵解(過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歸隊)"。當時楊貴妃被葬於驛站西面的道路旁邊,屍體以紫色的被褥裹之。而後來玄宗密令中使改葬的時候,離楊貴妃去世已經過了一年零六個月,此時發現"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新唐書》中的記載與《舊唐書》大致相同,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坡。後人傳說貴妃沒死,可能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