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評價明成祖朱棣的「永樂盛世」?

正面

「永樂盛世」是中國封建時代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統治中國的永樂皇帝朱棣一直抱有恩威遍施海內的「雄才大略」,而盛世雄厚的國力為這個「大一統」信念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永樂盛世的出現,把中國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形成為當時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心。

朱棣留給明代後來的君主們一項複雜的遺產。他們繼承了一個對遠方諸國負有義務的帝國、一條沿著北方邊境的漫長的防線、一個具有許多非常規形式的複雜的文官官僚機構和軍事組織、一個需要大規模的漕運體制以供它生存的宏偉的北京。這只有在一個被建立帝國的理想所推動的朝氣蓬勃的領袖領導下才能夠維持,這個領袖能夠不惜一切代價,並願意把權力交給文官,以保持政府的日常職能。永樂帝的直接繼承者都不具備這種英勇的品質,但是他們仍然堅持他關於帝國的遠見和他所奠定的政制基礎。

以後的幾代皇帝並沒有他那種對帝國的認識,還認識到維持他的政策的代價,開始收縮和重新鞏固帝國的行政。但是,他們不能解決他們採納的國家政策和必須賴以進行統治的制度之間的內在矛盾。雖然文官政府得到加強,政府的開支也減少了,但耗費巨大的軍事組織、北方的京城和漕運制度仍必須維持。軍事收縮無意地削弱了邊防,從而給以後的統治者們造成了許多問題。在所有這些方面,朱棣比明朝的開國皇帝對以後明代歷史的進程具有更大的影響。

負面

朱棣好大喜功,大興土木,在位的22年間遷都北京、營建皇宮、七下西洋、五征漠北,件件都需要大量的民力財力。所征派的徭役和賦稅,給廣大平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永樂十八年,山東爆發了唐賽兒起義,此時距離太祖開國尚不過五十餘年。但在這前後,大明王朝已經有過大大小小的起義不下十餘次了。[73] 天災頻繁,官員腐敗,固然是誘因,但更要緊乃是最高統治者大興土木,不惜民力。成祖修築紫禁城所征發的徭役,大多出自於河南、山東等中原地帶。永樂十九年,翰林侍講李時勉、鄒緝等人聯名上疏。疏中便揭露了當時人民的困苦情況。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