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挖掘朱棣的長陵 為何改為神宗朱翊鈞定陵?

位於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是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在這些皇陵之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明神宗朱翊鈞定陵的「地下宮殿」了。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鈞及兩位皇后的合葬墓,始建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萬曆十八年(1590年)竣工,費時6年,耗白銀800萬兩,相當於當時全國兩年的賦稅總收入。這座巨大的陵寢,在當年是怎麼被開掘的呢?前前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明朝的皇家陵園共有4處: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出乎意料的是,在湖北省鍾祥市還有1處,即明顯陵,只不過陵主朱祜杬生前沒有做過皇帝。

就陵墓的規模而言,在北京的十三陵中,有三座陵墓規制比較大:一是成祖朱棣的長陵,二是世宗皇帝朱厚熄的永陵,三是神宗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根據目前已解密的相關文件,當年發掘明皇陵的請示報告是《關於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根本就不是發掘定陵,而是掘朱棣的長陵。為什麼後來又成定陵了呢?

據說,當時身為「長陵發掘委員會」委員的夏鼐負責發掘的具體技術指導,他讓其學生、後任首都博物館館長的趙其昌做前期調研。誰料,當時去長陵時正好下大雪,趙其昌帶著探工趙同海,在長陵轉了兩三天,也沒有找到可供發掘的線索。最後專家們幾經商討,決定先試掘朱棣的大兒子朱高熾的獻陵,等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

獻陵是朱高熾的陵寢,高熾可謂大器晚成,他一直到47歲才繼承大位,但僅當了10個月皇帝就死了。由於在位時間太短,其陵也不可能太大,由長陵的規制簡化而來,僅有基本的建築,可以說是長陵的「精簡版」。然而,還沒有挖掘獻陵,專家們在討論之後,又認為挖掘獻陵意義不大,即使開啟了獻陵,也不可能給長陵的發掘帶來多少有價值的參考。

後來,有專家提議試掘永陵,但是這和挖長陵無異。在專家經過幾番討論之後,最終把目光移到了定陵上。定陵的主人朱翊鈞,於1573年即位做皇帝,年僅10歲,1620年病死,在位長達48年。朱翊鈞的定陵與朱厚熄的永陵是十三陵中的「變種」,規制變化較大;景、裕、茂、泰、康、昭、德的規制與長陵相同,地宮設計與地面建築齊全,只是規模、比例變小,是長陵的「簡化版」。

其實,在今天看來,如果從積累發掘長陵的經驗來看,從景、裕、茂、泰、康、昭、德七陵中選擇最為合適。可最後陰差陽錯,朱翊鈞的陵寢「中標」了。

據《定陵地下玄宮洞開記》(楊仕、岳南合著)的說法,吳、夏打定定陵主意的原因有兩個:

一方面,定陵是十三陵中營建年代較晚的一個,地面建築保存得比較完整,將來修復起來也容易些。

另一方面,萬曆是明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會多一些。

當然由於當事人均已過世,吳、夏當年到底是怎麼想的,也成了歷史懸案。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