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是如何從逆臣華麗轉身成大明一哥?

明成祖朱棣,在位23年(1402~1424)。朱棣的稱帝之路十分坎坷,稱帝之後的諸多創造性舉措讓歷史記住了這位歷史上唯一藩王作亂得逞的皇帝。

1、靖難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曾分封諸子為王。諸王之中,分封於北方邊塞的九位親王被稱為「塞王」,負責鎮守明朝邊疆,塞王麾下精兵猛將如雲,兵力雄厚。由於朱元璋生性多疑,開國大將多被誅殺,抵抗強大的蒙古騎兵的重任都由塞王承擔。至建文帝時,塞王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嚴重威脅著中央的統治。

年幼的建文帝客觀的說也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比他爺爺要來的溫和許多(太子病死,太孫即位),符合當時的國內形勢,於是在各項改革之後,建文帝開始著手平定藩王。這就引起了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諸王的強烈反對,起初的不和逐漸演變成塞王叛亂。隨後由於建文帝的步步緊逼,朱棣舉兵謀反,燕軍進攻濟南,敗。朱棣突圍逃走,此後朱棣據北京雙方互有勝負,終於朱棣得到朝中密報京師防禦空虛,於是傾巢出動一舉攻陷京城。然而建文帝卻在戰亂之中失蹤,為此朱棣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搜尋活動。佔領了首都,朱棣大肆搜捕宿敵,株連「十族」。

2、鄭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即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帶領240餘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艦隊遠航,期間訪問了30多各國家和地區,最遠曾到達非洲東海岸,並有可能到達過澳大利亞(《1442年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曾說鄭和的船員曾經有可能到達過好望角,具體內容作者非這段專門史的資深人士不敢胡說八道)

鄭和此次出海影響深遠,這是中國古代史上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對外交流,此後再也沒有鄭和這樣的壯舉,三寶太監可以說是歷史上太監角色中少有的正面形象,七下西洋的壯舉也為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於此次出海雖然政治目的大於經濟目的,但是在歷史變革和世界革新的關鍵時期,畢竟我們也有機會去發現世界瞭解世界,當然最後的結果是麥哲倫和哥倫布的小帆船戰勝了機械動力的鄭和艦隊。中國與新的變革曾是哪麼近,又永遠哪麼遠。

3、《永樂大典》

明成祖為了改變「篡逆」形象,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書工作,其中我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部類書《永樂大典》應運而生。此書共22937卷,分11095冊,輯錄了明朝以前的各類圖書8000餘種,是對中國古代文明的一次總結。為我國文學,科學等領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朱棣作為我國古代的一位帝王,其最大的功績莫過於鄭和下西洋,期間是中國離世界革新最近的一次,龍旗飄舞的萬人艦隊比哥倫布的小帆布船先進不知多少,然而歷史的偶然與巧合,帝王的一聲歎息(據說一道驚雷劈到了朱棣的殿前,就在現北京故宮建成的慶功宴當天,朱棣至此停止了勞命傷財的出海遠征)結束了再次引領世界革新的命運。

永樂一朝,政治生平,國力強盛,削平藩王,建立內閣,否則用什麼讓鄭和下西洋呢?有如現在只有最強大的美國才能養得起11艘航空母艦。朱棣是一位戎馬皇帝,一生身經百戰,由於自己的老謀深算與用兵策略最終完成了篡位之舉,朱棣在位期間並沒有窮兵黷武,而是維持了一隻強大的軍隊。由於本身的篡位形象,稱帝以後朱棣花了一輩子的時間證明自己是個合格的好皇帝。

《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