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康熙的用人之道:他的三用和三不用之道

愛新覺羅,玄燁,清第四帝,在位69年,8歲登基,14歲親政,文治武功,獨步天下,擒鰲拜,撤三藩,統一台灣,平葛爾丹,北逐沙俄簽《尼布楚條約》,策封六世達賴喇嘛,修康熙字典,創南書房、開廷講、建圓明園,開運河,興修水利,開創康乾盛世。

康熙師從漢學、從《四書五經》入門,到百家諸學,儒釋道三教,無一不聞,且頗有見術。他不僅精於國文,而且對西方科學也有涉獵,如代數、幾何、天文、醫學,這些個最早由傳教士帶來的西方思想,對於他的一生也有很深的影響。作為一代聖君,他的思想和胸襟同樣為世尊崇,特別是他的用人之道。

康熙用人有三用和三不用。

先說三用。

一是不拘滿漢之別而用。那時的大清,剛剛入主中原,可謂根基未深,可康熙從親政起,就開始重用漢人,這一點其實在當時的朝廷中是有非議的,康熙用人用到什麼程度,如陳廷敬,張廷玉進了軍機處,姚啟聖,魏東廷、周培公任督撫,都是他的股肱之臣。正是從他開始,籠絡了當時漢族的許多賢達,開創了滿漢融合的歷史。

二是不拘一格而用。從重新啟用姚啟聖可見端倪,姚啟聖滿腹絕學,是周培公臨死前為他推薦的平台人選,但用此人有很大的風險,一是順治帝是把姚啟聖列入了黑名單的,說永不錄用此人,如康熙用之,則是冒祖宗之大不敬;二是姚啟聖是從心裡瞧不起滿族人的,他曾把從二品以下的大清朝的官做了個遍,但憤世嫉俗,裝瘋賣傻,很不服用;三是姚啟聖為人尖酸刻薄,令人討厭,很不受用。而康熙卻力排眾議,在殺了他的一番傲氣後,直接任命他為福建總督,平台大臣,節制福建所有官員,最後為平台立下大功。

三是忠奸混用。這是康熙用人之不同人處。別的帝王用人是知其忠而用之,因其不忠而廢之,而康熙則不然,他是忠也用,奸也用,好比一個醫師用藥,有時知其毒而用之,要的就是它的毒性。這裡面,索額圖和明珠就是一個例子,索額圖是康熙的岳父,明珠是康熙的大舅哥,都是軍機大臣,皇親國戚,兩人誰忠誰奸,一個是太子黨,一個大阿哥黨,都不是好東西,可是索額圖和明珠都有可取之處,甚至有些時候還須用此二人,這一點,康熙瞧得清清楚楚,所以用此二人時,方法就是相互牽制,康熙總攬全局,結果,太子黨要亂來,明珠在那裡監視著,大阿哥想不測,索額圖也不是省油的燈,最高明的是,兩人同時下獄,康熙就讓他兩人互審,結果,他們知道的內幕比誰都多。

後說三不用。

一是氣傲不用。康熙不用氣傲之人。原因是不堪用,一旦用在關鍵崗位,不好控制,最有名的是用姚啟聖,欲先用之,必先挫之,姚啟聖硬是被塞入大牢,悶坐了三個月,把個能言鳥憋的沒了銳氣,最後又把他放出,一舉封為封疆大吏,讓桀驁不遜的姚啟聖徹底沒了脾氣,對康熙佩服地五體投體。

二是盡用不用。功已立完,才已用盡,說不用就不用,這一點確實有點冷,但也有他的一番道理。比如還是姚啟聖,平台立下汗馬功勞,最後又讓告老返鄉,讓老姚感慨萬千。還有周培公,平定三藩,立下不世之功,最後也被發往邊疆為官,讓周培公終生抱憾。仔細翻一下史書,發現這是康熙的一慣用人風格,你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在特定的時間點上,你是特定的英雄,其實有時也是一種保護,像姚啟聖不善官場,長期用他,他的結果不一定就好,還有周培公,立下大功,可在當時,手握兵權,一定會遭滿人猜忌。

三是無錯不用。康熙是最懂用人之道的,一個人如果不犯錯,那他是不敢用,為什麼呢?要麼不犯錯,要麼犯大錯。所以他用過的人,大都是有過錯的,只要不是謀反亂國之錯都可,這是康熙的容人之處。比如:明珠在平台時,因輕信鄭經會降,誤中計,損兵折將,康熙以此摘他雙眼花翎,後又知他臨死不屈,大義凜然,又以此賞他三眼花翎,可謂容人之過如此。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康熙的用人之道,直到今天,仍有他的借鑒意義。HR們,是否可以思考一下呢?

《康熙》